需求分析,需要有层次的分析

9 评论 23299 浏览 211 收藏 24 分钟

编辑导语: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每天要接触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要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那么,怎么做到有层次的需求分析呢?本文作者基于自身经验,对此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前言

以前我作为一名设计的时候,总有老板或领导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说:“你们要用产品思维去看待问题!”。

但是我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我们的产品经理当时除了画原型之外每天就是在和我们扯淡。因此产品经理在我的眼中,就属背锅这个能力让我佩服了,毕竟画原型图在身为设计的我看来简单极了,不过背锅这个能力确实是让我佩服的,毕竟锅背起来面不改色。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可能真的不喜欢做图,于是我想了一圈我还能干什么?开发,头发会加速离开我的,不行;文案,整天想文章热点,脑细胞死亡,不行;测试,大部分都是妹子,好像可以啊……可是好像不好进啊!思前想后觉得好像就只剩下做产品啦!

需求分析:有层次的分析

以上属于个人经历的调侃,实际上我还是很感谢我还是设计时候的产品经理的,是他把我带进了门,让我对产品有了另一种不同的看法。

而我在立志于做个产品经理之后,开始看产品经理书籍,看其他优秀的产品经理的文章,再后来看系统的产品课程,从散漫学习到系统学习,发现自己好像会点什么了。

但是回头观看,我会什么了?连个需求分析都不会,真是属实够菜!

虽然不会需求分析,但是有了需求不能说自己不会啊。上网就是一顿找,找到很多需求分析的干货。一开始只知道SWOT分析、需求三要素等方法时,还是很好用的;后来知道的越来越多后,分析的就越来越混乱,哪个都想用,哪个都合适,但是最后发现还是用自己最常用的。

二、停下的思考

根据我过往浅薄的经验来看,我对需求分析的理解是:通过用户的问题,找到用户需求的最本质,给予最合适的方案,满足用户。听起来好像很准确,但是这个就好像,有人问你,你吃饭的意义是什么?本质是为了什么?我吃饭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本质是为了活着。

还有领导对我说用产品思维去看待问题,什么是产品思维?我以前对产品思维理解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需求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规划产品方案。

我现在感觉这个理解过于空洞,但是当时我觉得这个很准确,而且这个也指导我前行了很久。

虽然以前一直是这样的理解,但是用来指导用户三要素分析也是很合适的,而且从用户、场景、诉求来分析日常需求是足够用的,而且反馈到我们这边的需求也是产品需要改善的地方,在优先级排期的时候用四象限分析一下,然后按照排期等待进入开发就可以了。

而让我有不同思考是在一次年度战略会议之后,领导们通过对未来一年的规划和商讨,决定把公司产品的一个重要功能给改名字,改名字原因有几个:

  • 要改的这个新名字申请了商标;
  • 这个新名字在上一年的其他资料里面已经先展现给用户了,也就是说用户已经适应一年了;
  • 改名字是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与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做出区分;
  • 在公司年度战略和规划里这个功能需要改名字。

但负责这个功能的产品经理不想改名字,因为以前其他资料在试行的时候,有很多用户反应这个名字是错别字,但是奈何“胳膊扭不过大腿”,拖了几个月还是改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很大的关注,我是很支持这个产品同事秉持着为用户负责的态度,向公司极力表达为什么反对改名字,虽然最后被领导的权力狠狠地压过去。此事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个改名字真的只是“政治任务”么?

不全是,这并不单单是“政治任务”,还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而公司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这改变了我以前对需求的看法,我对需求重新定义为: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用户期望的、可实现的需求。

战略发展是要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才是要考虑用户期望和可实现,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实际考量,不同公司不同机构对同样的需求是考虑不同的。就比如脑-机连接技术这种需求,对于马斯克的Neuralink来说是要考虑战略,但是我们公司来说真的是需要先考虑可实现的能力。

而既然考虑需求时,大部分是要先考虑公司战略的,那对于需求分析也是要重新整理的,毕竟需求分析是要用来分析需求的。

因此我对我现在的需求分析方法做一个梳理,不能再只是从用户、场景、诉求来分析需求,应该有更多的方式去思考。而且经历了长时间的思维固化,我如果再不梳理一下,可能我就废了,于是我罗列了一些我知道的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有层次的分析

这一看,我知道的不算太少,但是我平常用的就只有需求三要素和四象限分析。其他的分析方法只是在我的脑海中过了一下,还有的一些分析方法是自知道之后,就没有再想起过,真是让它们受委屈了。

三、需求分析的梳理

在对需求分析进行梳理前,需要对产品思维,或者说是思考的方式重新梳理,我觉得思考应该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两方面进行有层次的、有结构的思考。而用这样的思考方式重新去看待需求分析,首先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到每个分析方式应该在的层次。

分析的层次:这次对分析方式重新梳理,从上层到下层,我把需求分析方法分成了三个层次,分别是上浮层、落地层、游离层。

1. 上浮层

上浮层其实就是宏观框架,是与政治、经济、科学、地理都有很深的联系,是一种从全局考虑的谋划,以实现目标方向的指导规划。

1)PEST分析

以前我觉得这个很虚,虚的不要不要的,后来觉得这个才是需求的根本。如果没有现在的国家稳定和社会繁荣,企业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发展这么好,还真挺难说。

而且宏观方面的东西知道大概框架就可以,过于关注也没有必要。但是对于特定行业是需要对不同的方向有重点关注,比如教育行业重点关注国家条例和指导文件,外贸行业关注国际环境和国家文件,等等。

2)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里面包括市场容量、市场趋势、市场格局和竞争力分析。市场容量可以分析某一行业是多少金额的体量;市场趋势可以判断市场的机会点;市场格局就是分析有哪些巨头;竞争力分析就是对于优劣势的比较判断。

对于市场分析可以让我们挖掘细分市场,并且判断我们的产品走什么路线,应该突出哪些功能。如果产品特色很难打造,或者需要投入很大才能打造出超越同行的特色产品,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转投另一个方向?

3)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是公司依据本身资源和实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是公司发展的方向。在我个人的的认知里公司战略就是让公司合法、快速且有节奏的抢占用户和市场,然后赚钱。

所以我们必须对其优先考虑,除非你对公司了若指掌,你的方法比公司的战略指导还要赚钱,那就听你的,要不然好好思考公司战略怎么执行,证明领导的想法是对的,这是战略级的“政治任务”。而且前面的PEST分析和市场分析,就是让我们对于公司战略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2. 落地层

不管多么好的规划指导,需要有东西(产品、经验、技术等)可以执行,而落地层的分析方式就是把我们可以执行的东西进行抽取、转换、分析,然后去实践、去验证。

1)用户分析

用户就是基本盘,这里的用户主要是指产品功能的使用者。对于用户画像的构建,我们大家都是比较熟的,这里就不赘述了。着重强调一下,用户故事地图和心理分析,我们需要从用户的视角去看问题,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是我要说的是,像用户一样去亲身经历整个流程。

比如,公司是非学历培训公司,我们就自己从买课前的心理活动开始,到最后去考试,自己亲身经历一次。但是如果是幼儿教育培训公司,没孩子的可能需要去借一个了,孩子哭了还 Ta 就好了,嘿嘿。

2)需求分析

需求三要素:用户、场景、诉求。这里的用户指代范围很广,比如老板、产品功能使用者、业务部门、运营部门等。有时候干系人并不是需求提出方,我们需要先确定干系人,然后去分析这类人在什么样的场景(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下,产生了什么诉求。

然后去构思解决方法,最后反复询问自己解决方案是不是满足了用户人性级需求,如果没有,那是不是还有什么改进办法。

3)优先级分析

对于优先级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无好坏,我们需要的是在正确的实际用正确的方法。

  • 四象限分析:时间管理理论,按照重要紧急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具体方法:时间“四象限”法;
  • Kano分析: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判断方法:知乎Kano分析MBA智库·百科Kano分析;
  • 生命周期:产品策略和需求优先级策略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会有明显差异,产品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的是不同的,比如在初始期时,产品/技术要重于运营和营销,这个时期的策略是打造特色,并且刚需功能要满足使用,不要掉链子。当然这个要根据各自的行业,各自的产品去考虑,别人的经验只是参考;
  • 产品机会点:在《产品思维30讲》里梁宁老师讲过痛点、痒点、爽点,这些实际上和Kano模型里面的基础型、魅力型、期望型是想通的,我说这个是因为在《幕后产品》里面有讲到导入歌单需求,这个需求在二八原则里面,属于20%的长尾需求,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讨论。但是这个功能给网易云音乐带来了近百万个活跃用户,这个导入歌单需求应该算是爽点,是魅力型需求。

3. 游离层

贯穿,是我对这一层次的定义。它贯穿上浮层和落地层,不管是思考宏观问题,还是考虑执行问题,都需要用这些方法来思考。

1)真伪需求

需求的真伪判断,在产品的生命周期里,是司空见惯的。我们需要对每一个需求进行判断,不管是宏观层次还是执行层次。

而对于真伪需求的判断总是模棱两可的,我们需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当前公司战略、技术水平、销售情况等很多情况进行斟酌,同一个需求在不同时期下都有真伪之分。

2)数据分析

从战略到产品的制定和执行,都是离不开数据分析的。

在《数据资产论》里面,作者定义数据资产为: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数据。而从这本书中我得出我们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司的商业价值,我们分析的数据,就是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数据。

3)风险和对策

对于风险,我们平常考虑的主要是项目延期和项目变更。对于宏观方面的风险预测我们是很少考虑的,毕竟能发生的也很少,但是我们身边很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在和政策抢时间,比如网贷、游戏、教育等。

因此对于风险的预测要考虑更多,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技术的实现难度。而对于可以预测的风险,我要提前想好对策,对于不能预测的,我们需要在遇到时及时想到对策。

4)投入产出

这就是需要我们对于投入和产出做一个平衡关系,而且需要我们对于目标是明确的、量化的。

在需求分析时,这点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一项在前期投入很大收入预期却很模糊的项目,我相信对于大多数老板都是不愿意投资的。

需求分析:有层次的分析

四、分析的使用

以前用5W2H来分析需求的时候,总有一些用不完整的感觉,可能是对于产品开发来说,考虑在哪里(Where)和由谁做(Who)总是很多余,因为地点是办公室,人是研发人员,万古不变,后来就逐渐放弃了,只用用户三要素进行分析。

有一次想起高中政治老师教我们记知识点的时候说过,你们记知识点的时候,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记。就比如,价值规律是什么,价值规律为什么这样,我们怎么来应对价值规律。

我觉得和5W2H很类似,于是斗胆用2WH(What、Why、How)来简记。我套用这个公式来分析用户三要素,发现这个和用户三要素配合起来十分契合,而且还可以扩展到很多方向。

举个例子:情人节到了,小张因为工作忙,忘了这个节日,女朋友很生气。小张想给女朋友准备一个礼物,来让自己免受折磨之苦。

1. 是什么

  • 用户是谁?
  • 什么时间发生的?
  • 人物参与都是谁?
  • 小张自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 ……

2. 为什么

  • 为什么会发生?
  • 小张为什么忙?
  • 小张女友为什么生气?
  • ……

3. 怎么做

  • 方案一:道歉,买口红;
  • 方案二:道歉,买包包;
  • 方案三:道歉,买衣服;
  • 方案四:道歉,买口红、买包包、买衣服;
  • 方案五:分手!

五、需求分析的具体使用

上面那个小例子比作一个需求的话,看起来实际上只要2WH就可以了,不需要对需求分析方法进行分层,而且实际用起来确实是如此。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为什么我还要对需求分析进行分层,而分这些层次看起就是要写分析报告才会用的,平常分析很少用到。

因为在平常的工作中,有时候我对需求套模板用2WH和需求三要素分析完后,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然后开始画原型,原型都画的差不多啦,突然想起,我这个功能下一步要怎么展开?如果用的人少,没有反馈怎么办?

当然这种情况是偶尔的,一般来说,是不会想下一步的,是先做出原型,评审之后,开发上线,看反馈,看其他部门的需求,毕竟需求总是源源不绝的,没有一开始就完美的功能,总是在不断完善中改进的。

我很少从整体的全局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产品,所以用分层是来指导是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分析到哪一步,这么分析是不是合适。

举个例子:现墨文化公司(希望有生之年我可以成立这个广告公司)是一个想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锚点,主打传统文化特色的广告公司。公司刚成立两年左右,广告只是局限在周边的小公司,辐射范围很小,于是公司老板想做个小程序,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和地推的方式来快速推广自己的门店,打出自己的名声,接下巨多业务,成就财务自由。

以下为部分思考:

Q:公司老板想做什么?

——小程序

Q: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哪些?

——小公司的老板或者设计部门,大公司的宣传部门或者设计主管

Q:这些对标的客户有具体分析么?

——没有,纯粹是按照老板直觉

Q:公司的广告制作品质质量怎么样?

——还算可以,对比其他小广告公司要好点,对比大公司广告差点

Q:为什么要做小程序?

——借助换联网的传播能力,提高自己的辐射范围

Q:怎么做,用哪个平台?

——有360、微信、支付宝等渠道,首先以微信为主要平台进行传播推广

Q:规划这个小程序需要展示什么东西?突出什么重点?

——首先是公司作品内容,需要以什么展现形式来突出重点的特色,画板,全屏,或者是全景图;其次,需要加分享奖励,推荐客户有奖励;先上线预约功能。

……

这样分析是顺着思路直线下来,有时候会走入深度误区,需要借助表格来辅助。

需求分析:有层次的分析

需求分析:有层次的分析

需求分析:有层次的分析

上面是我对于我这个做小程序的需求进行分析,有点粗糙(虚构出来的故事想太深有点难)。

而且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小问题,都可以进行2WH再度发问,比如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怎么做这个功能等等。模板只是框架指导,探究深度需要看自己的产品,自己所在的行业,是不是需要更深的自问。多层深度发问,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分析。

表格的内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产品进行增删的,选择自己最常用的,然后发散其他,最终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

六、总结

上面的分析方法,实际就是根据自己分析常态,制定相应的模板进行分析,而且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进一步扩展,没什么难度,难度是需要思考关键目标、关键行动、关键依赖,然后对各方面的进行权衡。

但是怎么判断什么是关键的信息,这个就要大量的工作去锻炼,需要对整个行业和公司的产品足够了解。

参考资料

  • 《幕后产品》
  • 《数据资产论》
  • 《产品思维30讲》
  • 知乎文章:什么是卡诺KANO模型?

 

本文由 @墨惜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算是个人经验总结里面很中肯,接地气了,很符合个人习惯,但是有一些点不适合推广开来用,例如2WH那里。

    来自江苏 回复
  2. 我个人有一些小建议,当然我也是新手,所以仅供参考(免责申明(^○^))。
    1、命名为需求分析我觉得有一点误导,可能是因为大家对需求分析的定义不一样,但是我个人认为以上内容包含的不止需求分析,举个例子比如数据分析的一些内容放到需求分析我个人认为有点耦合
    2、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我这边个人想补充两个:STP和4PS,可能可以在方法论层次上可以有一些拓展

    我个人觉得对新人比较大的地方有两点
    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罗列了很多方法,相当于了解了一些我之前没接触过的方法,对我而言有种目录的意思
    2、了解了您的方法论形成的逻辑过程,具有参考意义

    感谢笔者!

    来自广东 回复
  3. 内容有点太丰富,需要消化好久

    来自四川 回复
  4. pest这种分析都是扯蛋

    来自四川 回复
  5. 说实话,这篇文章太不落地了。每一句话我都读了很多遍,没懂,我承认是干货,但是这也太干了吧,全部看完,啥也没看出来。感觉这像汇报类的文章,不需要人听懂,但是大家又觉得很厉害。

    来自北京 回复
    1. 您好,您的建议很受用,但是不太理解,我可以加您微信或者您加我微信聊聊么?我想听听您的见解,这对我以后写文章很有帮助

      来自河南 回复
    2. 哈哈, 没啥必要, 毕竟多数人都是参考型产品经理, 能真的理解方法论并付诸于实践的不多~

      来自江苏 回复
  6. 哇,全是干货,十分受用,感谢

    来自湖南 回复
    1.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