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怎么做?从需求分析说起
对于产品人来说,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需求分析该怎么做?大概是每个产品人都有过的痛点。
需求分析是产品从业者最核心的能力,对需求层面的思考再多都不算多,这点在之前文章已经讲过(从产品、运营、商业和市场来说,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有兴趣可以看看。那么本文希望结合实例,聊聊需求分析那些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需求分析的特点
1.需求分析是分层性
很多从业者都在抱怨公司自己就是画原型的,需求都是上司或者老板拍板,自己只能执行,这话即对也不对,对的原因大家都懂就不多说了,我说他不对是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需求分析其实是分层的,我们以最近风风火火的支付宝做社交来看阿里内部这次的需求分析(不完整处大家多担待哈,毕竟我也是自己揣测):
阿里最高层的需求分析:阿里到底要不要做社交?如果要做,是自己做还是投资别人?如果自己做,是从0到1做还是从现有产品切入社交?…
分析结果是:一定要做,而且要从现有产品做
阿里各事业群高管的需求分析:阿里谁来做社交?..
分析结果是:那还是支付宝来吧
支付宝产品总负人的需求分析:支付宝咱要怎么做社交呢?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
分析结果是:还是以信用分这个点来做吧
……
支付宝初级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这个按钮要放哪里呢?这样放会不会用户体验不好呢?…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在团队中不同的产品身份,你所要做的需求分析高度是不一样的,在工作中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花费占比也是不同的,大概是下图这个样子:
(注意:此图数据并不准确,只为方便突出本文主旨,后文会补充)
所以再小的产品岗位,也都有需要你负责的需求分析,而且需求分析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就谈到需求分析的第二个特点:
2.需求分析的传导性
多数情况下需求分析是从上往下传导的,但是当下层需求被验证是假的或者不存在时,是可以影响到上层的需求分析的,也就是需求分析的自上而下贯彻,但逐级往上反馈。
需求分析的从上而下传导很容易理解,很多人也都是觉得工作中确实这样,有些人还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其实反而忽略了:当下层需求分析被证明是假的或者不存在的时,是切切实实影响到上个层次的需求分析的,也就是逐层反馈,甚至是最终反馈到最终决策层,还拿支付宝的例子来说,最底层的产品人员发现不管按钮放在哪里,都是会影响用户体验的,自然就和直属领导沟通这事,就这样一层一层的,最终支付宝最高负责人也出来表态认错了,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因为自己负责的需求分析层面低就不去用心分析,因为需求分析是可以传导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该怎么去做需求分析呢?下面想通过个人经历说一说,
二.需求分析的过程
1.认清团队中自己的角色,明确需求分析的层次
简单介绍背景:个人15年的时候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团队是做网址收藏的工具产品,电脑端刚上了一版内测版,我过来负责产品以及运营(本文不涉及运营层面,有机会再写),老板还有其他项目,我比较有自主权,然后我下面也没有产品人了,直接和技术对接。
那么认清自己的团队角色后,我需要思考哪些需求呢?主要有
- 网址收藏有没有需求?是不是伪需求?
- 网址收藏市场大不大?网址收藏有哪些形式?我们要做哪种形式的网址收藏?
- 明确做哪种类型的网址收藏后,要有哪些功能?
大家看到上面提到三个主要思考的需求,
第一条其实是在我来这个团队前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如果这条我持否定意见的话,我就不会来这个团队了,毕竟说服别人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而且于我意义不大;而第三条更偏重于产品人工作中具体产品设计的环节,所以会在下篇文章中具体去论述,此处也不过多讨论;所以我们重点来看第二条这个需求分析网址收藏市场大不大?网址收藏有哪些形式?我们要做哪种形式的网址收藏?具体分析过程是怎么做的呢?
2.多维度的分析需求,根据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设
其实分析需求的维度很多,重点看自己习惯或者擅长哪些,当时用到的几种:
市场分析
简而言之:网址收藏的由来主要是网民看网页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各大浏览器里都是有收藏夹这个自带功能,而近几年,用户在手机上花费时间越来越多,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类比当年PC端的情况,手机上也应该有收藏功能的东西出现
竞品分析
PC端主要是各大浏览器自带收藏夹功能;
移动端国外主要竞品有raindrop,pocket,做的都挺大,国内竞品主要是各大APP自带收藏功能,如微信收藏,知乎收藏等
使用场景分析
当我看到好文章,好内容时,我会随手收藏,可能在浏览器里,可能在微信收藏里,也可能在某个不知名APP里,其实分散的收藏已经让收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公司同事经常会在微信群里发些文章,但事后很难找到,因为被聊天内容刷没了。
头脑风暴
因为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网易云音乐这款软件,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就想到一个思路:每个人都会存一些歌曲,本来歌曲是一个个孤岛,但是以整理好的歌单聚合后,通过传播,就能吸引来一大批和你有共同爱好的人来听,那么网址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浏览器里,或者APP里,这些也是信息的孤岛,很有可能我们存放的网址对其他人(尤其是和自己一个行业的)也很有用!
所以当时提出的一个假设是:做一个共享的收藏夹.
其实上面的分析我之所以说的比较简略,是因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提出很多种不同的假设,这很正常,但是重要的是你要做的是验证假设,如果假设成立,自然好说,如果验证发现不对,那就要重新来这个过程。
3.验证提出的假设
上面我已经提出一种假设:把产品脱离传统的个人收藏工具,而是一群人可以共享的共享收藏夹,然后就开始思考怎么验证,我当时的思路是这样的:每个做产品的人都会有几个产品QQ群,如果你悉心留意多数产品群最常问的都是关于各种文档怎么写,软件怎么用,产品人怎么提高之类的问题。而其实很多情况下该群的群文件里就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只是他们还是会直接问,因为他们想资料就归纳整理好放在他们眼前(参见我另一篇文章中关于即时反馈的描述社交产品的变化,以及用户心理的改变),所以我花了一个周末两天的时间把我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产品的各自资料,文档,心得体会等整理成一个收藏夹,让产品小白用户一眼就能找到他需要的东西,然后把整理好的这个收藏夹下午4点左右扔到了我所在的几个产品群里,然后那天的后台数据的走势是下面这个样子:
我认为这次验证是成功的(虽然后面因为被这几个QQ群踢出群了不再增长),因为这部分用户后来的活跃度一直很高。
4.落实验证成功的假设
验证成功后,经过和老板的沟通,我们终于把产品定位为“共享收藏夹”,一个工具但是偏社区的产品,其实需求分析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因为那次验证假设的机缘我也组建了自己的产品讨论群,除了日常的各种产品讨论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时不时的访谈下用户,得到产品的使用反馈。
以上大概是我根据自己经验描述的需求分析过程,如果有机会,会陆续描述产品日常的其他工作内容(产品设计,项目跟进,版本迭代)以及在创业公司做运营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小呆,微信号:wuzhongjieaichirou(“吴中杰爱吃肉”拼音),求私聊,求勾搭哈,最好有社交产品坑~
本文由 @小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感谢楼主的经验分享!分层的思维真的很重要,我是做技术的,网络中的分层模型就是如此,每一层有自己的职责,逐层向下,实现数据传递。其实不仅技术如此,万事皆是如此。但从未想过产品需求也可借用这个模型。受教,非常有助于我了解产品经理的定位,职责,工作内容。
这个可以有
不应该包含用户分析么?用户分析也是需求分析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吧。
其实要有的 包括用户画像之类的 只是没写出来 写着写着感觉太长了。。
期待相关经验的分享,最近在做新产品的规划,用户分析部分思路很散,脑子抹浆糊。
好评呢~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