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评估的方法论工具:可视化战略决策分析体系

2 评论 10321 浏览 33 收藏 8 分钟

本文主要探讨在项目评估中,如何科学地进行战略决策。文章提供了一些思维、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很多做互联网产品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自己做决策分析的时候就算很仔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有那样的意外发生,而且最大的意外,或者是漏算环境变化,漏算了对手,漏算了自己的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大的漏算呢?我们这核心原因还是欠缺了战略考量的关键要素。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但是战略决策真的是纷繁复杂的工作,该如何持续、稳定可靠的去行进呢?

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决策关键要素

为了系统客观、可度量、可复制的分析研究经营中的关键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举措,本人通过数十年的学习实践,以最熟悉的数学建模方式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战略决策的关键要素描绘出来,以供参考。

本体系参照数学空间(线性空间)的基本规则,来定义企业战略分析决策的关键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此外,为了能更直观地表达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本人又将这个体系模型以空间直角坐标系(欧几里得空间)的形式呈献出来,以期更好看、更好想、更好用。

一般来说,企业组织关于项目或产品战略的过程大致分为策划和执行。根据本人的综合研究,将关键战略的指向(领域)分为:

天道(宏观要素)

天道(宏观要素):即组织乃至行业无法去影响,只能遵循的关键要素。

这个世界最本质的是时空法则,所以宏观要素的关键是LTM L:距离/位移 T:时间/频率  M:物质形态属性。

Location:距离/位移。

组织要素之间的物理间隔最大、最小、中位数值。也即组织单元(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的物理距离,与供应商之间的物理距离,服务网点与目标人群的物理距离,产品与目标用户的平均物理距离等。

Time:时间/频率。

组织运营相关的所有时间刻度与频度,包括信息传送、能量传送、物质传送三个方面。组织运营相关的时间参数,囊括组织内部、组织与合作方、服务网点与目标群体,以及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时间属性(如响应时间、使用频率、完成时间等)

Matter:物质属性。

为达成商业目的企业所采用的手段(如服务工具、终端产品、平台产品等)的关键属性(如工具重量、外观尺寸、灵活度、结实度等)

只要能优化LTM的参数,就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有显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是企业在任何时候首先应该达成的关键领域。

这其中,不变的是时空的度量衡L:米,T:秒 ,M:数值,以及毕达哥拉斯等先贤所创立的数学体系(万物皆数),还有克劳修斯等先贤所发现的物理学定律(如热力学定律)。变化的就是LTM所呈现出来的相关值;变化最快的则是服务工具、终端产品等企业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手段。

光研究变与不变,也无法确保获得战略的主动权,需要增加对裂变(扩张)、聚变(优化),正向(作用在目标、工具)、反向(作用在对手、环境)的分析。

地理(中观要素)

地理(中观要素):即组织的生产与经营环境,可以适应,也可以部分影响。通常要素是包括外部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以及内部的关键要素(资源、能力、文化等)。

本部分是绝大多数战略研究机构常年钻研的重点,所以不做详细阐述。但是我们需要强调,一定要重点研究中观要素中不变的法则(如经济学规律、政治常识、科技专利导航、传统文化),和快速变化的前端状态(抵近状态)。

同时,在研究企业环境因素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张力(创新变革)、向心力(企业传统),主流大局(正效应)、非主流(负效应)的要素。

人文(微观要素)

人文(微观要素):即组织可以主动影响的目标对象,主要是目标用户群,以及企业员工、利益相关者。

Mood心境:

是心理学上的术语。企业管理者、员工、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以及目标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情境体验。

Cognition认知:

也是心理学上的术语。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利益相关者、目标用户对企业和相关产品的理性认识程度。

Relation人际关系和信息连接:

用户之间、用户与企业搭建的社群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其中不变的是人的基因自私性意识自私性(如贪婪、恐惧等)。站在心理学家的观点,自人类进化为智人的一百万年以来,人性都没有真正变过。而变化最快的是人的情绪。

分析人性的东西,不但要考虑变与不变,同样要分析把握人性中的向心力、离心力,以及主动(主观)、被动(客观)因素。

就笔者看来,无论项目及产品的检讨,最核心的就是牢牢抓住天道、人文的东西,在首先满足LTM、MCR要求的前提下,符合财务报表的要求。而不是以财务报表为前提,去应付LTM、MCR--如果你真的那么做,那就很危险了!!

本数理可视化战略决策支援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方法论、谋划框架、实施框架和评测工具等几个范畴。将陆续完成,呈献给大家。

 

本文由 @陈言悟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不错

    回复
  2. 这个体系创立后,我又参阅了当代哲学心理学大师 肯威尔伯的论著,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善哉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