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决定你的产品力(产品小白必读)
随着互联网上设计工具的持续进化更新,很多过去需要“手工设计”完成的工作已经开始被自动化工具所替代。如今,产品竞争开始转向“思考力的竞争”,那么产品经理要如何修炼思考力,在每个阶段都问对问题呢?本文作者对此作出了分析,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随着互联网上设计工具的持续进化更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过去需要“手工”设计完成的工作已经开始被自动化工具所替代。
假如把目光再放得远一些,当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帮助我们遍历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比如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那么我们的产品设计工作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未来产品设计者的价值将体现在哪里?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远虑”,摆在我们面前的“近忧”也颇令人担心:移动互联网将世界和中国拉到同一起跑线上,美国很多的产品模式已经不再是我们可以直接效仿的对象。互联网疫情原因产品创业进入深水区,表面看似热潮汹涌,但真正活下来还活得很好的产品并不多。
很多问题,都指向一个重要的方向:“知道如何去做(画原型)”就能胜出的产品时代已成为过去,产品竞争开始转向“思考力的竞争”,更加考验设计者“问对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
在这场残酷社会的通关游戏中,偶尔问对几个问题是不够的,设计者需要在产品设计、成长的所有阶段都“问对”并“做对”,产品才有存活下来的机会与发展的可能。
那么,如何修炼思考力,在每个阶段都问对问题呢?我认为首先需要灵活运用一些思维模式,提升看问题的角度;其次则是看清每个阶段核心问题的本质。
比如,我们该如何思考需求的本质?
很常见的思路认为:产品具有某功能特性或者一定差异化的UI,用户就自然会用该特点去理解和使用它。用户对产品的需求由“产品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决定”。
顺着这种思路走下去有没有发现,设计者的任务会聚焦在强化产品的“好”上,似乎只要质量、美观度等方面提升再加上不断地宣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常常事与愿违。用户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去理解产品,相反,他们表现得特别“不听话”。固执的设计者会认为问题出在用户身上,用调侃的话讲就是“这一届用户不行,不懂欣赏”。
而善于思考的设计者则会反思自身,开始怀疑“说不定我对需求的理解出了问题”。一旦类似的自我质疑出现,思考的魔力也将随之显现,它将带我们走向更靠近真相的地方。
比如就需求而言,如果继续思考影响它的所有因素,我们就会发现真实世界里“煽动求知欲”只是一种正向的助推力,还存在一种负向的阻滞力——成本。因为在产品设计实践中“解决问题、降低成本”才是设计者更关心的议题。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加入时间的维度,我们还会发现需求将受到环境所带来的时间变迁因素所影响,它还具有适应性强的特征——顺着这个思维会发现需求是有弹性的。再由此层层分解下来,我们才能真正看清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类似的,我觉得产品经理对问题的思考也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 阶段一:以片面、固化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零散的表象和静止的格局。解决方案呈点状随机分布。
- 阶段二:以宏观、系统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产品与产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和位置。解决方案开始具有系统性特征。
- 阶段三:以动态、演进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时间长河中问题变化的趋势。解决方案能够助推产品顺势成长。
产品经理修炼产品设计能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思考力进阶的过程。借助一句话,你的眼界和思维会决定你的格局。
下面举例在不同阶段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
我总结自己思考的初级阶段(给大家参考)。
一、产品初级思维
我是2015年步入产品岗位。和很多一毕业就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人不同,我属于典型的“半路出家”,从监理专业转到产品工作,刚开始接触产品设计的我明显处于思考问题的初级阶段,下面罗列了一些当时遇到的典型问题:
- 我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这边的问题刚解决那边的问题又冒出来了,这种“打补丁”的现象总是一再出现;我每天都能收到数量众多的需求,但这些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这一团乱麻的需求中,找不到一个显著的产品突破口;
- 我的产品解决方案总是特别依赖于团队的头脑风暴和灵光一现,自己分析问题时总是没什么底气,无法很好地说服他人;
- 我认为产品设计迭代就是不断叠加新功能的过程,但在不断添加功能的过程中,产品变得越来越臃肿;
- 我曾经取得过阶段性的“成功”,但无法确定自己当时做对了什么,从那以后,我似乎无法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完全是“站在产品内部做产品”。由于毫无设计章法,只能被动地作出反应,哪里出问题就修补哪里。虽然这种状态在后两年通过学习积累有所改善,但也只是能做到比较合理地应对问题,谈不上洞悉问题本质。
二、思考的中高级阶段
这期间我一度非常迷茫,辗转过好几个不同的互联网公司。规模有大有小,有当时受资本追捧的旅游、运动领域的公司,也有刚成立不久的初创型企业。当只身杀入高度竞争无处借力的环境,我对产品把控能力的一切真相才现出原形。必须承认,虽然工作内容相似。
但在上家公司做产品时,我的整个心态是不同的。简单说,就是“有底气”和“没着落”之间的区别。在上家公司做产品时我重点关注的东西大都聚集在用户体验层面,主要思考的问题都是:用户在哪些场景使用产品、如何使用、怎样设计能让他们获得更好体验等等,但这些东西一旦拿到创业环境就会明显感到捉襟见肘。
在复杂的产业格局和竞争环境中,似乎只有“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撬动产品成长”才算得上是产品设计的真命题。
也直到这一阶段,我才开始恶补更多产品知识、产业及战略方面的深度内容,开始思考一些过去“看到过”但从未“真正重视”的问题。这期间,我不断拷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 怎么判断某个创业点是值得放手一搏的?
- 产品人最常谈论需求,可需求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深度洞察它?
- 作为产品设计者,到底该如何更策略化、体系化地去思考问题,寻找产品存活的正确路径?
-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层出不穷的竞争者,我要如何应对?如何制胜?
- 从无到有构建一个全新的平台,需要同时撬动两端不同类型的用户时,怎么做才是有效的?才能跳出“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
- 我很担心自己的产品被他人模仿,想知道怎样才能为自己的产品构建有效的产品“壁垒”,确保领先地位;
- 我的产品不断受到来自资本、战略升级的压力,该如何平衡或有效解决用户需求与商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呢;
所有这些困扰过我的问题进一步倒逼着我反思过去所有学到的东西。这些细讲,恐怕都讲不完。后面文章我会11给大家讲解。
我才发现自己过去对产品的理解有多么肤浅,一些当时本应去深思、复盘的东西,都被我轻易放过了。
以为是,是产品设计者开始要停止思考的危险讯号;而不求甚解,则是一个产品设计者最致命的缺陷。 这些,都是我近几年里学到的残酷教训。
因此,在谈论具体的产品设计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五种最基础的产品思维,它们依次是: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以及演化思维。沿着这座思维阶梯向上攀爬,你将获得一些神奇的体验。例如,发现自己可以更准确地解释以前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工具和方法论,可以轻松看到它们形成的源头。梳理以下源头,可以仅供参考。
1. 本质思维:第一性原理-寻根溯源
一个产品设计者最核心的思维能力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毕竟从表面看,产品设计所涉及的能力范围实在太广了。从需求分析、战略制定、方案设计、项目执行,到运营推广、数据分析等,所有环节都需要产品设计者深度参与。如果说只需要拥有一种能力就能应付这一切,未免显得太过大意了。
但就像“一个好的产品只要一句话就能讲清楚”一样,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只有一个。
大到城市村落的分布、道路交通、全球航线的设计,小到你身边一个灯泡、一把牙刷、一块肥皂的设计。所有这些产品,背后都有它的设计故事。只有抛开“别人怎么做”“过去怎么做”的参考,直接回归初始问题去进行推导,才有可能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
2. 连环追问法(五问)
运用连环追问法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是实践第一性原理的最佳方式。使用它有两类好处:
- 通过对问题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到底是什么;
- 通过对人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弄清楚人们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过去我做竞品参考qq同步助手时,曾有一个用户的反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们正针对产品的新版本进行设计,尝试将云端保存的通讯录与手机本地通讯录保持一致。但是我们发现,有些用户并不想要云端备份的通讯录和手机本地的通讯录一模一样。
于是,针对这一类型的用户反馈,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沟通,下面大致还原这一沟通过程:
Q1:为什么你认为备份的通讯录和手机里的保持一致是无法接受的呢?
A1:因为我备份就是为了让云端的通讯录尽可能全,不然我干吗要备份?
Q2:好的,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手机里存的联系人要比云端通讯录更少、更精简,这样用起来才觉得方便,对吗?
A2:是的。
Q3:为什么这样更好用呢?因为通讯录联系人太多了吗?还是出于其他的考虑呢?
A3:是的。我是做大客户销售的。第一,我不希望手机通讯录一打开所有客户资料都能看到;其次,我存的联系人数量很多,但有些人我联系的频率极低,只希望有个备份,不希望他们一直驻留在我手机里。
Q4:好的,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有一部分通讯录资料你不想让它显示在手机里;但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偶尔)可以快捷地把它们找回来。
A4:是的,想找的时候通过你们软件能看到就行。
通过这样一番追问,我们了解到了用户的真实意图,并将这一特殊情况纳入到后续设计之中。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的需求并不是都要充分满足的,后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需求取舍的问题。
3. 认知出卖设计水平(原型设计)
下面列举一些名词:创新、抄袭、刚需、伪需求、高效、冗余,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不妨以下面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看看你的答案是什么:
- 同一类产品的功能设计,为什么总是大同小异?
- 同一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为什么总是趋同?
- 为什么游戏设计时,总是开始的阶段玩法比较少,后来越来越丰富?
为什么产品版本需要迭代开发,并且最开始的版本功能往往都很单一?
举个例子:在微信的产品设计中,摇一摇的来福枪声同样是源于这个思路。人们不会经常用枪,但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已经熟悉了子弹上膛的声音。这个声音带给我们的是“紧张刺激”“即将有什么要发生了”的联想感,用这样的声音植入“摇一摇”进而引爆流行并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幸运。认知并不是一位的去借鉴竞品的页面,而是思考他们的本质。才能得到我们的本质。
本文由 @白板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似乎只要质量、美观度等方面提升再加上不断地宣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看了一下还是初级阶段,想要晋升一下下看点啥呢
后面会持续更新 也可以加我微信 目前正在开课中。
1年产品助理表示学习到了
有需要的可以加我V5354590 都可以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