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球感中理解产品感
最近在看产品相关的文章或课程时,反复看到『产品感』这个词,心里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如此虚无的词在产品界被不断提及呢?相信很多做产品的同学对这个词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似乎产品感应经变成衡量一位产品经理优秀与否的一项参数了。
那究竟什么是产品感呢?接下来我就从篮球的球感说起,通过一种类比的方式讲我个人的理解。
『产品感』是什么?
打过篮球的同学,我相信都会有过这样一种场景,例如某一天「手感」火爆,就能像库里一样怎么扔都进,仿佛在虐小学生;假如某一天手感冰冷,就像老科美如画般打铁不断。或者某场比赛突然詹姆斯附体,「球感」非常好,不断找到空位队友,更好串联全队。其实在这里所说的手感和球感之类的,就是类似于产品经理的「产品感」。
球场上所谓的手感、球感,是基于运动员对这些运动的熟悉和理解,通过场外大量的训练而形成的肌肉记忆。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球员会对出手角度、速度、出手姿势这些场景记录在大脑里,因此当上场的时候,每一次的投篮其实就是调动大脑里的一个「场景」,通过肌肉记忆把球投出去。这就形成了手感和球感。
而「产品感」也大抵如是,就是基于产品经理对产品的熟悉与理解,在通过大量的体验和分析产品,在脑子里积累足够多的产品素材,在实际工作的场景中灵活应用。
产品感对于产品经理是很重要的,那么对于新人来说可以培养吗?如何提高产品感呢?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产品感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培养出来的,就像打篮球的手感一样。我们再回到篮球这个例子当中,据我所知,NBA的篮球巨星之所以球技如此出色,除了坚持不懈的训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共同点—–研究录像。这里指的是比赛录像,他们会通过翻看各个优秀球员的比赛来研究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科比模仿学习了乔丹的所有脚步。他通过大量地看乔丹的比赛录像,研究他的脚步动作投篮,然后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不断练习,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简单来总结,提高球感,运动员是通过3步,用下图表示:
换成产品感,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也是分3步:
第一步需要不断大量地体验各种各样的产品,从用户的角度去操作把玩,积累各种场景的交互设计素材。第二步是要去分析产品,分析背后的逻辑,流程是怎样的,异常处理的流程又是怎样的,思考别人为何这样去设计,有什么好的与不好的;最后一步就是,假如自己要做这样一个产品,会怎样做,试着把流程图和原型图简单还原出来。
到此,我相信大家对于在“体验产品”这个环节上是没有太多问题的,只要成为一位好奇宝宝,对新的产品充满好奇,不断去把玩,这是很容易去积累足够的素材的。以我个人来举例吧,一开始产品意识不够强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了一天体验一款产品的目标,每周会用在excel表上总结出这周体验的产品的特点还有逻辑等。当我体验到200款左右的产品时,就开始感觉到自己在做产品设计时会有比以前多出一个量级的“灵感”,其实就是在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我已经能应用在实际上了。
那就有同学会问,哪里有这么多新产品的推荐呢?
其实可以在应用商店上把每一个分类的产品都下载3款来体验,这里加上就已经达到几十款了,但又有同学问了,如果能有些网站可以每天推荐的话就更好了。
接下来我就推荐几个常用的推荐产品的网站。
- 少数派 :国内高质量的应用推荐媒体;
- 最美应用:这个应该大家都不陌生的,比较知名的应用分享区;
- Mindstore:同样是一个应用分享社区,但是偏向创业型的;
- AppSo:爱范儿官网旗下的分享社区,内容很新颖;
- Product Hunt:国际知名的应用分享社区,都是国外的应用,有兴趣的去体验一下;
- NEXT:36氪旗下的产品,中文版的Product Hunt。
另外,大家也可以到知乎上搜索相关的专题。例如“2016年度十大应用”这些,会有很多大神给的答案,不仅是应用推荐,也包括了推荐的理由,从中可以学习到别人是如何体验的、如何思考的。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
体验产品要求我们做一个好奇宝宝,但还原产品和创造产品,这就不得不提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逻辑思维。
我们大家都知道,要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偏重于后端、B端、策略、数据相关的产品岗位,逻辑条理甚至比交互敏感更加重要。
关于如何提高逻辑思维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要去看太多的逻辑学或教你如何思考的书籍,注意这里是说不要过多的看,并不是一本都不看。为什么呢?首先,因为更多的人会想通过“看”来解决问题,来让自己增长一项技能,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实践。其次,看的多理论会使人晕,过多的方法会让人更不知道如何入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即使去学十年的牛顿物理,也不见得投篮命中率会比别人高。
我的方法是,也是大学期间看知乎一位大神的经验,自己可以出一些习题去锻炼逻辑思维,例如以下一些我做过的:
第一类:
- 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第二类:
- 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cao”?
- 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
第三类:
- 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 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解答第一类问题,其实最有效的就是先分类,然后意义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失业,切洋葱,等等。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等;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的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MECE(枚举分析法):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 (C + D) x (E + F + G) 这样的形式来解答。
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cao?
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
- 0-15
- 15-30
- 30-45
- 45-60
- 60以上
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
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
这就是我认为的有效方法去锻炼逻辑思维,在生活中这种问题非常多,就看自己用不用心去想了,可能最终的答案不一定准确,但至少你会有一个概念,知道怎样去思考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断练习,方成正果」,英文版「Practice make Perfect」!
本文由 @志志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这是科黑吗?哈哈
其实我是科密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