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再多干货,你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当今,不缺产品经理,缺的还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当你即将毕业开始面试工作时,心急如焚的你在各个论坛上眼巴巴地寻找别人发布的“面经”、笔试答案、成功窍门等干货,学习他人经验,仿佛了然于心;在你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入门级的产品/运营人员后,闲暇之余在门户网站、社区平台里浏览着大神传授的“X大基本功,必不可少的X个工具,浅谈产品及运营”等五花八门的干货,深信自己也已领悟其精髓;可事实上,面试时你发挥的不怎么好,工作上领导让你交的报告,还得上网重新找一找。
在内容信息流爆发的今天,网络上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热点评析、案例分享、经验总结,很多人都会品读一二为巩固专业基础并学习新的策划技巧。没错,这样的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但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拿来主义会扼杀原创力
在产品经理的干货储备里,产品设计是最基础也是最沉甸甸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APP在交互设计、功能页面上越来越相似。这里面不缺乏一些“拿来主义”。
笔者前些天收到好友分享的一条微信读书消息,于是好奇便下载体验了一番。在阅读体验、好友互动等功能上微信读书着实下了一些功夫,物质及精神激励方式运用的恰到好处。该产品的优点在此笔者不过多赘述,着重说一下笔者的一些疑惑。
微信读书的第一个主菜单“发现”中使用了卡片式左右滑的交互方式来进行功能页面的切换,每张卡片上各自代表的功能为:热门榜单(书籍推荐)、我的金币、关注好友和发现更多书籍。其页面展示效果十分像APP的启动引导页。笔者认为,左右滑切换式的交互方式固然美观简洁,但更适用于随便看看类型的信息流展示,而非功能的切换选择。每张卡片上的内容应属于同类型,例如腾讯视频小程序中首页菜单栏所展示的一样,每张卡片代表一部影片的推荐,满足了用户在无目的性浏览时的快速切换更新推荐的需求。
而在微信读书这里,发现菜单里隐藏着四个(或更多)不同的功能,用户在触发查看“我的金币”这一强目的性需求时,还需滑动几次寻找一番。体验下来,此处的卡片切换式交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读书的产品经理一定比笔者要优秀不少。但在此处,借鉴了一个不适合产品功能的交互形式似乎有些“不假思索”了。
当产品经理设计某款产品时,想必一开始或多或少都会参考其它行业优秀产品。优秀的产品设计值得被借鉴,但一味地借鉴他人产品,不结合自身产品功能,缺少自己的想法及观点,思路只会越来越狭隘。鲁迅先生提倡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其核心要旨,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在分析出他人产品的优点时,也应找到他人的不足。在“拿”之前,从自身与竞品的用户群体、市场定位、商业模式、规划发展等各个方面、跨纬度的进行总结分析,找到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地与自身产品的用户进行沟通,关注用户的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应该是被摒弃的。
在游戏行业里,直接照搬界面、功能玩法的事例稀松平常。笔者在APPstore里搜索“水果忍者”,共有6001个搜索结果,大部分山寨应用仅仅是将游戏名字加个”中文版”“官方版”“挂机”等后缀,应用介绍页的游戏截图与原版基本上所用一致。在一个新兴行业崛起速度之快时,惰性思维让开发者仅仅是简单地去“拿”,谁抄袭谁、谁模范谁也已经司空见惯,归结之根本是原创力的缺乏。当陌陌这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问世之后,引起不小的轰动。不少公司争相模仿,企图成为第二款陌陌,结果不出意料的失败。直到新颖的“右滑喜欢,左滑不喜欢,互相喜欢才能配对成功”的社交新规则出现,陌生人之间的社交似乎又迎来一波新的小高潮。后续产品的推崇出新,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他人的成功不可复制
人总是喜欢听一些成功的故事,一则成功的故事总是备受追捧,仿佛自己与成功只差了一篇文章的距离。可他们却没发现,成功的人正在讲故事,而你连故事都还没有开头。
不少文章中都会提到“产品经理必备的6个能力”、“如何有效的沟通”、“从业N年,我总结了一些经验”,这些是典型“成功”人士所分享的干货,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发表的能力、方法、经验也好,仅仅是完完全全适合他自己。试问,当别人将游泳所需要的全部技巧、动作要领告诉你之后,你能保证自己也会游泳吗?还有不少产品大家都会定期举办讲座或干脆成立学院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其创业之路、成功经验和专业技巧。同学们听得也是侧耳倾听、心折首肯,那这之中又会有几个张小龙呢?
当然,“望贤思齐”,他人的经验和技巧可以作为你实践道路上的一个指导性意见,你可以结合他人总结出的方法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进阶之路。
真正的进阶:看不如写
如果你真的已经确定要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那么你就应该开始总结分析了。
很多作家说过,看过再多的书也不如自己亲自写一篇来的成就大。那看过这么多篇干货的你,也应该掂量掂量自己的干货了。
小的时候语文老师总要求我们,每人十篇读书观后感,长大后才明白,对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总结分析能力是我们人生中所必须要具备的。在阅读或品鉴他人观点或产品干货时,他人对事物分析的想法往往会先入为主,导致自己的想法一般是认同他人想法,或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之上。
一般来说,一篇2000字的文章,只需5分钟即可看完。而你是否看完就马上返回至上一页?这种“看”是毫无意义的。
你所浏览论坛里的文章大多数是编辑精选而来,其内容大有裨益,看过之后更需要反问自己:
- 该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 他的结论从何而来?
- 文中所提及的内容是否片面?
- 作者的想法是否有可以补充的地方?
- ……
碎片化内容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而在碎片化内容中进行思考,灵感也会源源不断。
我记得刚毕业时简历上最下面的自我评价里写着“经常逛产品论坛、阅读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书”,还特意在面试我的上司面前强调了一下。上司告诉我,他从来不看这些产品论坛,当时我还不以为然。在后来的工作中,上司这个从不混迹产品圈的产品经理,却也能教我很多产品相关的技巧,但他更多教我的是留心身边事,事事多思考。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需求文档、竞品分析报告是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要完成的。在工作之外,我给出以下建议:
- 坚持每周体验一个产品,从电商、视频、社交、工具、游戏、出行等各行各业中选取产品,尽可能地跨越多个行业、多个平台,并写出完整的产品分析报告;
- 针对热点新闻及互联网趋势,写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两百字到一千多字,由少积多,由浅及深;
- 总结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在案,辅以整理,这将会是一册属于你的内功秘籍。
作者:一颗南星,微信公众号:一颗南星,互联网公司产品汪,分享产品,写点生活,聊聊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做最努力的自己。
本文由 @一颗南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是个大美女噢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想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看”
我认为产品本身就是要的就是做细,作深,如果仅仅停留在“看”的成面上那时绝对不够的
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深入到产品里面,优秀的产品,设计的场景是如何的,用户群体是如何,产品为何如此设计(有外界原因,内在原因)
那还看什么😂😂
我一直认为,学习有三个阶段。
一是知道,而是会用,三是创新。
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之前,首先得先是一个产品经理。
创新之前也首先得知道,且会用,试想你看到的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也许在他之前也会有很多糟糕的作品。
就如你举的这个微信读书的例子,产品是在迭代的,这种交互好不好,合不合适,会在用户反馈中得到经验,产品的成长亦是要付出代价,我们更多是让这种代价减少的更低。你并没有办法让用户百分百喜欢你的产品和交互思路,只是让更多的用户喜欢和让更少的用户反感。
总得来说,在没有创新这个能力前,可以先模仿成功产品,毕竟,现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是迅速的,等不了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再去做一个优秀的产品。当然,你要是说为啥不找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来做这个产品,我想这是所以HR都想做的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实践就是在成功和失败中总结。
当然,我能回答那么多代表我是很认真去看了你的文章,只是更加认同,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有追求创新的主义精神。也相信,真心喜欢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亦在往创新之路上探索。
与君共勉。
利益相关:90后———-
怀疑作者是不是从“产品100”过来的逗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人的经验哪怕是片面的也会有合理之处,如果一味地创造而不借鉴,岂不和射雕英雄传里那个思考了好多年也没算出九宫格横竖斜都相等的女人一样?
从不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是无用的,因为哪怕是碎片,也要看你拾起的,是鱼鳞还是金箔。
我可以反驳更多。
不过是抽象和归纳演绎,实践出真知,这两个理。但真正的怎么去实践,书上不会写,干货也看不到,得自己想,做,总结
多思多想多体验多总结很重要
首先作者的观点很认可,但是举栗子没去深入挖掘。
微信阅读的发现页面设计合理的,对于初始化用户才会有作者描述的功能,那是让用户了解微信读书,当你反复阅读后,只会出现榜单和好友的阅读书籍了。
另外关于水果忍者,那是为了争夺热词,引导搜索用户下载,内嵌广告盈利。另外上千个捕鱼达人app,都是赌博游戏,发行方追求的是利息,并非产品创新。
learn by doing
我理解是这样。
事情,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又有什么总结和优化。写,就是一个促进转化的过程。
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内容要合理,语言要条理。把你想要描绘的东西生动地演示出来。
不要为报告而报告,为工作而工作。
👍受益了
总结的很到位,至少在我理解来看,很到位,我很收益!谢谢,可以交个朋友吗?
当然可以! 😳
你写这个给经验不丰富的我们,你说你的老板都不看这些,这个怎么说?
干货确实能对产品新人有指导作用,但仅仅只是“看”却是毫无意义的。
系统的看书学习才能扎实并且形成逻辑性的思考方式
写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学习,如果为了证明给你老板看,应该是在创收和其他公司层面去思考。
恩 谢谢
非常认同你的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