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品经理的角色演进与应对之策
从一开始只要求画原型写文档,到现在要求商业化变现,产品经理的要求和门槛愈来愈高,而在AI的冲击之下,未来产品经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者在本文分享了她的观点,与大家参考。
2024年,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早期的跑马圈地进入到存量市场的精耕细作阶段。产品经理不再仅仅是“做产品”,更像一名立体作战的指挥官,连接前端用户体验与后端业务逻辑。在这个角色变革的关键时刻,从深度观察视角出发,我们不妨从行业趋势、技术浪潮、实际案例等角度,深入探讨未来产品经理将面对的演进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从“需求搬运工”到“战略智囊”:未来产品经理角色的核心变化
1. 用户需求:从泛需求到个性化洞察
趋势解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失,产品经理的核心任务从“发现需求”向“深度理解用户”转移。以社交平台为例,泛需求时代,用户只想“社交”;而如今,年轻用户可能希望在平台上获得自我表达,而年长用户更关注隐私与安全。这种需求分层,使产品经理需要更精细地划分用户群体并挖掘细微的行为差异。
案例分析:知乎在2019年推出的“盐选会员”,一开始聚焦于优质内容付费。但在用户细分洞察中发现,一部分用户更倾向于轻量化泛娱乐的知识服务,而非高浓度干货。因此,知乎迭代出了“盐言故事”等新产品形态。这种“挖掘需求+快速反应”的模式,成了未来产品经理精细化管理用户需求的典型路径。
2. 技术加持:AI赋能下的决策与创新
趋势解读:AI、大数据、NLP等技术逐渐普及,让“AI+产品”成为新的行业风口。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取代人,而是让产品经理能够借助技术深入挖掘用户行为背后的真实动因。例如,智能推荐系统不只是基于简单点击率,而是要预测用户的偏好,动态调整内容呈现。
案例分析:B站在内容推荐系统上实现了精准的个性化推荐。通过AI对用户观看时长、评论、分享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B站能够精准捕捉到用户兴趣点,从而在极短时间内推送合适内容。这样的技术加持下,产品经理角色已从“决策执行”转变为“技术应用+数据决策”,更注重战略方向与执行落地的平衡。
二、岗位职能的细化与融合:未来产品经理的新定位
1. 职能细分:从“一岗多能”到“深度聚焦”
趋势解读:随着业务链条的精细化,企业更倾向于在产品管理中引入“专精化”角色。以SaaS软件为例,不同模块的产品经理(如用户增长、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需要深耕各自领域,而不再是“大杂烩式”的多模块负责。这种职能细分反映了企业对产品“深度理解”与“精准解决”的需求。
案例分析:飞书(Feishu)在开发阶段便将产品细分为协同办公、沟通工具、云端存储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专门的产品团队负责,这不仅加速了产品上线,也在功能升级时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对未来产品经理而言,深耕某一垂直领域将成为核心能力,意味着必须要在单一模块内打通从需求到执行的全链路。
2. 角色融合:从“产品+市场”到“产品+商业模式”
趋势解读:产品经理不再仅仅负责功能设计,还要关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尤其在存量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变现能力、生命周期管理等成为核心考量。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商业敏感度,通过数据监测、用户访谈等方式,不断调整产品的商业策略。
案例分析:微信支付上线“零钱通”功能,不仅让用户可以便捷地在小程序内消费,也创造了现金流的沉淀。这类功能本质上是一种产品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考虑到用户行为和变现模式的协同。产品经理在角色上逐步从产品本位的“体验为王”走向“商业价值驱动”的思维转变。
三、未来产品经理的应对之策
1. 强化数据思维:让数据说话,而非凭感觉
在未来,数据将成为产品经理决策的核心。数据不仅仅是统计指标,而是洞察用户需求和产品问题的关键。未来的产品经理要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精确定位用户痛点。例如,在线教育产品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路径,找出用户流失的关键节点,从而制定针对性策略。
2. 构建敏捷团队:速度与质量双赢
在产品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经理要带领团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就要求具备敏捷开发的思维。以短视频产品为例,快速上线、快速迭代,是应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必备能力。未来的产品经理需要掌握敏捷开发的原则,带领团队在短周期内推出高质量的产品。
3. 拓宽知识边界:跨领域学习与应用
未来的产品经理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掌握商业逻辑、法律合规等多维知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产品经理应当具备基本的技术背景,例如熟悉数据隐私的相关法规、理解算法偏见等问题,确保产品既满足用户需求,也符合政策法规。
四、未来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维视角”
未来的产品经理角色将不再是单一的需求解决者,而是具备多维视角的综合管理者。他们需要在需求挖掘、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只有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提升综合能力,产品经理才能在行业变革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与产品共赢的双重目标。
本文由 @乱七八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举了一个知乎非常毁用户体验的例子。。。
这么说呢,很多时候产品策略或创新确实很难说是好是坏。其实后来知乎的很多新功能迭代对老的知乎用户并不友好。但是泛娱乐有恰恰才有增长,有时候就是抉择或被迫抉择了。在压力之下产品其实很容易妥协或者说说服自己。真的自己说了算的一天可能发现还是受到各种制约。
问题是知乎那玩意是只对知乎收益有帮助,不论收费还是免费用户体验都是下降的。。。
知乎5年亏掉65亿元,再不扭亏就要彻底凉凉了,参见大家认为氛围很好的天涯结局。不光是C端产品,不是到大家是否有感受,这两年SaaS的裁员加上强势收费也是非常猛烈,无他,没钱了,得活着。任何事情和活着比都微不足道。产品很多时候也是在抉择。流失一批客户,让很多人不爽,但是可以拿到下个月工资,要裁掉的人能拿上体面的n+1,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那点体验算什么呢?哎
你说的我理解。本来类BBS形式的网络平台包括但不限于知乎、天涯等等,他们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互联网的分享”,其本质就是非盈利性质的东西(可以理解为.ORG)。商业化运营硬要去搞这种类型的网络平台,本身就是自讨苦吃,这个得倒推到当初投资和立项阶段去。如果只聚焦在用户体验上,知乎现在的一系列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是副作用——更糟糕的是,如果还有和我一样认为“互联网的分享”理念的话,知乎最终会变成纯粹的广告平台(现在已经是软广硬广都有了,手机端打开前五条通常有两条广告,屏蔽都屏蔽不掉)。
我认为未来还是有解法的,web3+区块链的bbs 或者其他什么,思路就是精确量化每个环节,并自动分润给关联方,且这个系统是极低成本可自动运行的,总之现在模式的解法确实糟糕。不光是类bbs,所有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的产品都是阶段性产物,或者说错误的。产品必须回归买卖双方的直接对等交易,我认为这也是未来,所有产品都会朝这个重新做。插个眼,过10年再看看。
没办法。我个人感觉以这个类型的平台作为盈利的载体本身就很奇怪。
AI味很浓
随着AI赋能下内容数量级的跃升,未来对于AI创作的判断将成为一个难题。其实我们不用判断AI成分,关注实用性和价值即可。
针对c端
其实C端B端甚至G端未来方法论和实际工作会逐步趋同的,目前只是因为全面数字化还没有完全普通。数字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事情透明了,透明之后其实你会发现C端B端甚至G端本质是没区别的,目前的区别都是人为设置的门槛。不过这需要很多年演进,B端会更早一些,G端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