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产品经理,你真的不够努力

12 评论 14514 浏览 89 收藏 13 分钟

有时,阅读真的需要明悟,这篇文章我建议大家反复阅读,悟出文中我所想表达的含义,也悟出自己所需要的“道理”。

周一晚 19:00至21:30 ,我去成都某4S店看车,准备买辆车开到深圳去,在此之前已经看了十余款车, 这家店也是第一次去,由于时间较晚,我见识到了一场销售培训.

亲眼目睹的销售培训

以前有很粗浅的了解过销售的技能,包括一些心理学和话术,但却没有刻意关注过他们的培训,这样说可能不太好。

我看见了一位领导,正在教一群小年轻,如何忽悠客户花钱买车。

2个半小时,我一边与我的销售顾问讨价还价,一边观察这场让人意外的培训。

每个人的手上,都拿着几张A4纸张,反复看,反复改,我推测这些A4纸上是对某款车的介绍,他们需要背诵下来。

部门领导带着团队诵读稿件,过程中,发现不通畅,难以记忆的用词用语,现场调整修改,并再次朗读。

诵读稿件后,部门领导向团队介绍了这款车,似乎也教了一些销售技巧,比如攻心学,或者某部分内容为什么这么讲。

除了背诵介绍稿以外,还会有肢体动作的培训,带客户绕车一周,哪些地方重点介绍,哪些地方要有肢体语言。

系统培训后,让团队成员用极端的时间将这份稿件背诵下来,稿件内容大概3张A4纸张, 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

精彩的一幕来了,每一位参加培训的销售人员,开始轮流演示,一位在介绍时,其他人则扮演客户。场面请自行脑补。

讲的好时,团队领导带队鼓掌,讲的不好时,则有对应的建议和提点。

  • 练习语速,诵读稿件
  • 反复审查,调整稿件内容
  • 销售技巧,攻心学,为什么这么做
  • 肢体语言
  • 快速背诵稿件
  • 模拟练习,考核

销售早在客户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

回家途中,我一直在回忆这段偶然的经历,几个画面在头脑里来回切换,其一,是我在数分钟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另外一些,这是电影中的画面。

星爷的电影里,有那么一个片段,学习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及那些经典台词,我是演员还有不断上演的练习,练习,练习 (喜剧之王)

威尔·史密斯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我还记得史密斯不分昼夜的背诵资料,即使食住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尚且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挑战。

可产品经理呢? 我们真的有足够努力了吗?

路边包子铺的老板,为了赶在8点9点的早餐时间,他们往往需要5点就开始准备一应食材。

菜市场的卖菜老板,为了新鲜,也是要早早起床。

餐饮店的服务员,必须要面带微笑,迎接各式各样的客人,有的挑剔,有的古怪,一站就是一天。

出租车师傅,公车师傅,一辆车,从早开到黑,

好像,我们并没有为了一个还未开始的事情,反复去练习,尽管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加班。

若是与销售相比较而言,我们没有绩效考核,我们的收入也没有与付出挂钩,我们的收入在所有行业而言,尚为可观。

我身边许多产品经理,是不够努力的,尽管,我们经常加班。

可加班不等同于努力,不是吗?

我们有努力学习吗?

好像并没有,似乎我们连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不知道,毕竟我们所处的行业,相比销售这个行业来讲, 过于稚嫩。

我们有努力练习吗?

好像并没有,毕竟我们也不知道该练习一些什么,我们又没有话术,也不需要写代码,我们又能练习什么呢?

可能有朋友会批判,每个行业有不同的努力方法,不练习不代表不努力。

当然,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加班写需求文档,加班想产品逻辑,加班发布版本,这些都是我们的努力。

可这些都是事情后的努力,事后努力,不是吗?当我们的项目出现问题后,我们就会通过加班来解决这个事情,那如果项目没有出现问题呢?

我们的努力,只是一种事后的补救,并不是事前的准备。

这篇文章,真的需要悟,而不能进行叙述,如果看到这里,心里有所感触了,不如回到文章开头,再看一遍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想法成就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了产品经理,不夸张的推测, 现在许多企业招聘产品经理也会很关注想法。

这是想法的好处,我们驾驭想法,能让我们做出更有价值的事情,也就是将想法做出来。

可实际上,许多时候,我们被想法驾驭了,以至于我们什么都做不出来。

过于依赖想法,疏忽了我们的能力提升,最终就会演变成,张扬个性,无法成长

“仁者见仁”,“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是我最讨厌听到的话语,与我而言,这不过是拒绝交流,拒绝成长的理由而已。

想法,自然是不同的,可我们身处工作环境,我们所交流的是“想法”还是“方案”呢?

当我们说出类似话语时,实际上是对他人的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我们判断对方说的话语只是不经大脑的想法,而不是经过严密的思考,推演出来的方案。

或许,正是因为想法,成就了我们的不努力。

要知道想法,不会凭空而来,所有的想法都是环环相扣的。

  • 没有见过吸烟的人,无法想到戒烟
  • 没有见过海洋的人,无法想到远航
  • 没有见过手机的人,无法想到移动互联网

我们的想法,都与我们的经历相关,不同的经历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这,并不足以让我们沾沾自喜,甚至应该让我们更加警醒。

想法可锻炼吗?

聪明的你,也许已经发现了,想法是可以锻炼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的,只要我们去经历

经历

这大概是能提高产品力的,而又能因为我们自身的努力形成量变,最终由量变到达质变的一个捷径了。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毕竟时间是不允许我们按下暂停键的。

可人性赋予了我们遗忘,疏忽,插肩而过等等诸多特性,让这些宝贵的经历从我们的指缝中流走。

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却会经历不同的过程,如同我们行走一般。

你是否曾注意到,当我们在平地行走时,总是后脚跟先着地,当我们在下楼梯时,总是前脚尖先着地。

这是习惯吗?不是,如果大部分人都相同的,在数据量充分的情况下,这就已经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事件了。

生物学家,行为学家他们研究什么呢?便是研究非个体的生物行为特征,并试图解答一些“理所当然”的问题

苹果调到地上不是很正常的吗?(万有引力)
结果出现之前,我们都无法肯定某种倾向的答案,这不是很正常吗?(薛定谔的猫,平行空间)

如果我们留意到身边的琐事,一些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便能真正的去经历,而不是经过。

这是能练习的,也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

你有发现路边商铺的名字,大部分都是logo在左 ,或者logo在上吗?又或者,logo总是会比名字显眼?

这是由视觉决定的,我曾分析过100余家商户的招牌,如同上一个案例里,我所提及到的。

数据量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不难从个体特征里分析出群体效应, 比如 在我分析的样本里,70%的商户,logo在名字左侧。

有几点原因,人们习惯性的阅读顺序是从左到右的,也是从上到下的,而logo在样式,颜色,大小上,往往会有别于商铺的名字,这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logo处开始沿着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阅读。

大部分的店长是不知道这些原因的,只是遵从了我们的视觉,选择了他认为好的方法来做,或者选择了他认为不算差的方法来接受。

这些经历,都在我们身边不是吗?如果我们看见了,思考了,这些就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反之,如果我们只是经过了,看见了,却不曾思考,那就没有太大作用了。

产品化

这篇文章是要悟的,文中的案例,不是产品,也是产品,区别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我用一些产品化的概述来翻译一下。

  • 为什么头像总在昵称的左侧,或者在昵称的上面?
  •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用了首屏1/2的空间,放了一个没什么作用的大封面在那里?
  • 为什么微信发布朋友圈在二级页面的右上角,而我并不推荐这样的设定?

多少次,我们给其他人的回答是,xx也是这样做的,又或者 xx没有这样做?

多少次,我们以仁者见仁,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来回避思考?

又有多少次,我们认为自己的想法,高人一等,却忘了,不过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不同的事情。

我们好像,真的不够努力,

我们的姿态,也真的不够谦卑。

#专栏作家#

枯叶,近6年经验的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复盘,现场改进,PDCA。

    来自山东 回复
  2. 你只是说了,别人的不容易,赚钱只有两种途径,靠脑力,靠体力。

    回复
  3. 昨天看到文章,今天想分享给朋友又看一次,但文章有明显的错别字比如“插肩而过”。这样转发出去挺不负责任的。希望作者能仔细检查下,再发出。

    回复
    1. 无差异需求吗?

      来自福建 回复
  4. 对于这篇文章,我看到的是 一群人一边拍手叫好,而一边又在吹毛求疵,什么错别字啦,什么包子铺3 4 点啦。羞与之为伍。

    来自广东 回复
  5. 错别字好多

    回复
  6. 就像前面的评论,文章质量一般。纠正一点,包子铺三四点就开工,因为好多人六点就吃早饭了。可是他们下班也早啊,而且是纯体力劳动。和产品经理又有什么可比性呢。
    还有你说销售培训是忽悠,可是对你自己的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对应的描述。

    回复
  7. 疲于奔命,很久不曾思考,被人痛骂之后,才会去反思,自己真的不够努力,还要再努力一些。

    回复
  8. 目测作者已经进入瓶颈期,是写给自己的鸡汤激励文章。

    来自北京 回复
  9. 好一篇鸡汤啊。大神的文章量起来了质就下降了啊。

    来自江苏 回复
    1. +1

      来自山东 回复
    2.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