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认知相关书籍知识归纳

2 评论 11890 浏览 143 收藏 7 分钟

经常有一种看到一本书觉得里面的内容和另外一本书是重合或者互为补充的感觉,平时倒不太留意这种感觉,直到最近整理了一下自己看过的书籍和笔记(其实没有多少,毕竟不是看书的人o(╯□╰)o),发现其中好几本书讲的都是关于设计与认知的,即研究设计背后的认知心理学。因此,本人尝试将这些书里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文章涉及的例子部分是结合自身在工作或生活中的所看、所想的一些设计,可能会不那么贴切,喜欢大家一起探讨。

先介绍一下本文基于的书本来源,包括:《设计师要懂的心理学》、《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设计心理学》、《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设计与认知—理解UI设计准则(第2版)》。下面是本人将这些内容进行的归纳总结。

一、人机交互为什么那么难?

生活中人机交互的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唐纳德·A·诺曼归纳出来设计—系统—用户的三种概念模型,如下图。

唐纳德•A•诺曼把产品的可视部分成为表象系统,其中设计模式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式,用户模式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式。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交互和UI)。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式于设计模式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应出设计模式,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式,由此引发的就是人机交互过程中的种种不便。

二、基于人机交互而被总结出的设计准则

既然生活中的人机交互不顺畅,那么自然有人尝试发表用户界面设计准则,以推广良好的设计,下面是已经发表过的一些设计准则(来源于Jeff Johnson的《设计与认知—理解UI设计准则(第2版)》),表格给出的信息比较简练,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对相应的准则细节进行探究。

三、探究设计准则的基础——认知心理学

实际上,忽略在措辞、强调点,所有的这些用户界面设计准则都是很相似的。这是为什么?答案在于,所有设计准则都基于人类心理学:人们如何感知、学习、推理、记忆,以及把意图转换为行动(因为用户界面面向的对象就是人类)。因此,这些设计准则的共性——他们的基础和起源,比每套设计准则本身更重要。

下表为从书中归纳汇总的设计认知心理学:

四、反思:作为一名PM,懂用户体验更要懂人性

以诺曼的《设计心理学》一书为例,书中总结的设计准则前提是产品提供的需求是人们需要的,在此基础上,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是有一定的目标的(清晰或模糊的),目标明确后人类进而进行采取行动,而在这过程中将涉及以下行动七阶段。在这七个阶段中,如何才能使用户轻松地使用产品,就需要在每个步骤分析用户最想解决的问题,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站着用户的角度,研究用户的所看、所知和所感(如下图)。

钻研用户体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请不要认为了解了认知心理,学好了用户体验设计就可以做出好的产品了。像BAT这样的大公司,按道理他们的产品设计的标准化体系已十分完善,用户体验应该也是国内最先进的,那么为什么再次基础上也并没有更多像微信、淘宝和百度搜索这样的产品呢?那么BAT这些大公司完美的标准化的产品设计体系下的漏洞又在哪里?

很多PM(包括我)一直努力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在产品需求说明的规范化流程化上努力做到最清晰,让程序设计可以更加轻松的对接,但是做出来的产品用的人寥寥无几,完全没有到达预期。再回过头来看这些书本里提到的可标准化的设计哲学统统都是建立在了1之后的事情。

那么从“0” 到“1”,到底什么是需求?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产品都只能做到极致的一个点,但是100个点里有99个会死,又到底是哪个点打出去是“0”到“1”?这不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需要回归到人性底层的深邃感受与体验。因为通过懂人性做出的产品一定是能够将底层人性进行一种标准化的设计来实现的,这种标准化是必须实打实的切中每一个人底层需求,顺势而为。如何探知人性,这也将是我后续努力了解并探索的话题。

 

作者:玛丽娟,微信公众号:玛丽娟娟有话说

本文由@玛丽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马住!谢分享

    来自广东 回复
  2. 到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