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需求的套路
面对千变万化的需求,也许很难抽象出一套普适的方法论,不妨一起来看看需求分析过程中的那些常见套路,或许能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思考。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需求的套路。”—— 某PM前辈
已经记不得说话这兄弟的名字,只是眼前偶尔还闪过他有些血丝的干涸眼神,在那个连续996后有些乌烟瘴气的会议室,他摁灭烟头时从嘴角挤出的的几个字,随着烟圈和哄笑散开,让原本压抑的气氛多了几分无奈和尴尬。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有幸逃过UI “五彩斑斓的黑”这样的千古难题,也不像开发一样面临“什么是最好的语言”这样的灵魂拷问,但世事无完美,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需求,正是这样的终极存在,他是产品经理存在的意义,也是众多套路的根源。无论是文能提笔写文档、武能调试查异常的老司机,还是熟读《梦的解析》、倒背需求层次论的学院派,和需求打交道的日子也难免“被套路”,比如下面这位:
面对千变万化的需求,也许很难抽象出一套普适的方法论,不妨一起来看看需求分析过程中的那些常见套路,或许能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思考。
1. 披着需求外衣的解决方案
从交互细节优化到业务流程调整,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些需求:描述简单明了、细节清晰,几乎稍作整理就可以形成PRD、开发实施:
“输入框需要加长一点,保证输入内容完整可见”
“工单需要支持批量分配,勾选后自动显示可分配对象列表”
“用户注册推送新手任务提醒,引导完善资料,必填项有XXX……”
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分析时思维往往容易聚焦在这些地方:
“输入框不够长是不是改文本域?文本域也不够用要不换弹层?”
“长时间没有操作分配,是否要触发积压预警?”
”第一次推送没有响应,要不要隔几天再推一次?或者下发短信提醒?”
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点来看,这已经跑偏了,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
“为什么这里需要输入这么多内容?”
“为什么系统会生成这些工单需要人工来做分配?”
“为什么要通过新手任务引导用户来完善资料?”
而这几个问题才是需求分析应该关注的重点。
应对tips:需求分析只关注why,不过问how。
既然已经知道需求提出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对需求进行加工,那么当我们拿到这些构建于不同需求方自身经验之上的“半成品解决方案”时,务必不能直接开始考虑“怎么做”,而搞明白“为什么做”,在不明确需求的前提下谈方案,根本就是耍流氓。
2. 需求分析的漏斗效应
需求从产生到被分析明了,会经历如下的漏斗模型:
原始需求 → 用户认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构成,需求源自本我,又受自我/超我影响,用户自身对这其中关系的认知可能也非常模糊;
用户认知 → 用户表述
即便用户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根源,也无法确保用户愿意如实表述,用户想让你了解的需求往往不等于用户真实的需求;
用户表述 → PM理解
用户表述能否准确无误,PM能否100%理解?
PM理解 → 得出结论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且不论分析方法论是否得当,PM能否完全屏蔽自身的角色干扰,客观准确的得出结论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层层漏斗过滤之后,需求还能保持几分本来面目,真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再考虑到最终实现交付,再加上一个需求实现漏斗,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大量需求是A,设计是B,产品是C的案例了。
应对tips:
(1)让用户stay foolish
用户思考的越多,在需求分析漏斗中的损耗就越大,因为他会在各个环节中对原始需求做更多的“预处理” ,这个过程是不自觉且不可逆的。在需求沟通过程中,应该尽量引导用户去袒露内心单纯而原始的想法,避免方案细节的讨论,否则容易把自己和用户都给带跑偏。
(2)让自己stay hungry
我们无法知晓用户在需求认知、表述过程中带来的偏差到底有多大,但我们应当对用户需求的本源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在充分理解人性的前提下,通过挖掘需求背景去探索和解读用户的内心世界,尽可能接近需求的本源。同时,hungry也是一种保持空灵的心态,抛开个人角色带来的干扰,带着一份同理心去探究真实的需求本源。
3. 伪需求那些事儿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伪需求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例如前面那副漫画,就被认为是“伪需求害死人”的经典案例。从开发人员到PM再到老板,谈伪需求变色,避之不及。到底什么是伪需求?不妨看看这个故事:
老板提出一个需求:想要把梳子卖给庙里的和尚,找来三个人:
甲:苦口婆心的用了全身力气,结果被赶出了庙门。
乙:对和尚说,您看那烧香的人们来到山庙头发都被风吹乱了,用梳子给他们梳梳头,是对佛祖是种尊敬。
丙:对和尚说,您可以把梳子作为捐香火的佛礼,那么他们一定会感激庙宇,虽然梳子有成本,但香火一定更旺。
先不要吐槽这个故事已经老掉牙,就说说“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同样是【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需求,为什么应对方案大相径庭?
我们来复盘一下三个人的需求分析历程:
甲:分什么析,卖就卖,一个字就是干。
【我们不生产需求,我们只是需求的搬运工】
乙:为什么要卖给和尚?和尚为什么要买?
【考虑了老板的需求,也考虑了和尚的需求】
丙:为什么要卖给和尚?和尚为什么要买?香客为什么会买?
【不仅考虑了老板、和尚、香客的需求,并且对需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从故事提供的信息我们也无法分得出【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完整分析结论,这背后可能有一万种可能,每一种都会有不同的分析结论。这正是需求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仅凭第一印象就得出结论【让和尚买梳子并且给自己梳头】是一个伪需求,实在是谬之大已。
应对tips:需求从来没有对错真伪之分
每一个伪需求背后,都是一个没被满足的痛点(准确的说是没被发现)。当你质疑一个需求是伪需求的时候,通常是这3种情况之一:
- 用户没说明白
- 你没听明白
- 这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个解决方案,并且方案不靠谱
总结
需求分析是基于用户沟通、背景认知、人性理解,层层还原一个需求本源的过程。我们对一个需求的还原程度越高越准,越有机会在后续产品设计给出合理的方案。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从心理学来看,人的所有需求本源都来自吃和性这两种原始欲望,客户只是要加个按钮,难道给他上份牛排配个充气娃娃吗?!
——没错,但这只能说产品设计很烂。可我们这不是在聊需求分析吗?产品设计的事,且听下回分解吧。
作者:张庆伟(点融黑帮),七年产品经验,从业历经社交、媒体、医疗、金融行业,在toB产品设计、运营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本文由@点融黑帮(ID:DianrongMafia)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开头就很幽默,不错不错
好文
期待你的下一篇文章
写的好 ,让人警醒;
好文章。
只有经过全面的背景认知、有效的沟通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用户需求。
需求其实都存在,如何抓住并利用他而已
每一个伪需求背后,都是一个没被满足的痛点(准确的说是没被发现)。当你质疑一个需求是伪需求的时候,通常是这3种情况之一:
用户没说明白
你没听明白
这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个解决方案,并且方案不靠谱
好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