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产品第一个版本很久也出不来?

2 评论 3482 浏览 19 收藏 10 分钟

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被各种耽搁,最终导致晚产甚至夭折,而本文就针对在这一问题分享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借鉴。

经常会参加一些创新产品早期辅导和讨论,我发现一个普遍性问题——产品第一个版本总是要花费很长时间,迟迟做不出来

我说的“久”是真的久,不是心理上感觉久。作为一个创新产品,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亦或企业内部的领导,都会对第一个版本报以厚望,就像腹中胎儿,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它身上,恨不得今天说好,明天就做出来。这本质是着急

除去心理因素,很多产品的第一个版本是真的很久,久到错过时机,再也无法挽回。搜索一下这篇文章《2016倒闭的“互联网+”名单!》,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已经死在刚刚开始的阶段。

为了快,大家也是想尽办法。比如,设定“Deadline”,结果是赶工出来的东西,一演示就漏洞百出,然后再改,结果交货时间一拖再拖。再比如学习《精益创业》中的MVP,设定最小可行产品,把早期的功能减少,可是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细节功能不得不做,又或者不断修改,结果仍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好的方法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错误应用或片面应用都无法达成预期效果。

要想彻底解决“第一个版本慢”的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第一,一致的初始目标

(我去,这不是废话吗?谁做不到吗?)这个看似很初级的工作实际上很多人都做不到!举个简单的栗子,曾经在一个咨询项目里,两周前大家确定了产品的方向、第一个版本的功能、交付的时间。仅仅过了两周再回到团队的时候,随便问了三个人交付时间,居然一个人不知道、一个人说了大概范围,一个很肯定的说了一个错误时间。OMG!之前不是说好了吗?大家天天在一起工作怎么会不知道?没办法,就是不知道!!!

这才只是时间问题,目标能够都知道吗?很多产品早期的目标是非常模糊的,即便经历过无数次PK,我敢跟你打赌,一定是“每个人嘴上说我们达成共识了,但实际上脑子中的目标全不一样!

这个时候,你心理可能会说:“好吧,我同意你说的,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呢?”

我有一个必杀的办法叫做“不急这一时”。

对于目标,最简单的达成一致的方式,就是“复述澄清”。让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重复阐述一遍对目标的理解。“WTF,这不是虐待吗?太反人性了!!!”没错,很多真正的有效方法都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是有缺陷的。不但要复述,而且时间还不能少于10分钟,还不能说一样的话!一定要确保自己的真实理解被充分阐述,并被其他人充分理解和确认!

我的经验是,如果五个人在一起“复述澄清”时间绝不会是50分钟,而很可能是一天!甚至更多。因为每一个人复述完,你都会发现很多理解不一致,甚至是之前根本没考虑过的事情,于是又要进一步讨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建议第二天再来进行一轮“复述澄清”,这一轮时间可能会缩短到半天,那么在第三天再来一轮,直到能够在1小时以内结束,便可确认大家“目标一致”。

你肯定会觉得这个过程太烦、太费时间,没这个必要。但实际上,你最多只花三天时间,却能节省下未来三个月的时间。因为之前没说清楚的目标,会带来的无数次讨论、返工、多做、检查等等各种时间浪费。“不急这一时”。

第二,不能再小的MVP

我一直觉得《精益创业》是本好书,但是包括他介绍的方法在内其实都只是思路,不是方法,因为有太多可理解的空间和太多可操作的空间。就比如说MVP里的Minimum并未给出定义或标准,不易掌握和应用。很多人确定下来的MVP离最小还差的远,只是比他心里那个伟大蓝图小了很多罢了。

我想说MVP的最小应该包含两重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是针对两种不同对象来说的。

首先,是对用户的。也就是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核心功能是什么,那就是MVP。但是这更加取决于产品的第一批用户是谁?大多数的创新产品首批用户并不是真正的用户,可能是以下几种中的一种:投资人、公司领导、主创团队、种子用户。即便是种子用户,也是很特殊的一类小众用户,他们的诉求是非常鲜明特殊的。如果是投资人,事实上你要做的并非是一个实用产品,而是一个Demo,目的是让投资人感受到产品的想象空间。此时的系统会非常简单,只需要关注你最能打动投资人的那一两个产品特性就够了!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搞清楚第一批产品用户是谁,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那才是你选择MVP的标准。

其次,是对技术的。也就是说对技术实现来说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所有做过互联网产品的人都知道,用户量每上升一个数量级,复杂度也会上升一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做10个人的产品和做100个人的产品是很不一样的,复杂相差很大。早期阶段产品复杂度应该是很低的。所以最开始如果仅仅是给几个投资人做演示,可以完全砍掉与网络传输、并发处理、分支业务逻辑、后台管理、平台选择、成本考量等诸多复杂问题。所以,一定要避免传统架构师对可扩展性和基础框架的执念,在技术方面,能省则省。技术能够加速对想法的验证速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MVP的选择上,多花点时间精打细算是值得的,不要拍脑袋,草草决定,多花三天时间就能省去未来几个月的时间。“不急这一时”。

第三,有边界的产品定义

有了MVP,很多团队就开干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很清楚要的是什么了。但MVP只是明确了范围,并未给出清晰的边界。比如,MVP确定要有上传图片的功能,但是到做的时候才发现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剪裁图片、是否需要压缩图片、是否需要保存原图等细节问题。而这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会花上你几天时间来实现和调整。

所以这个时候,还需要确定详细的产品定义,说清楚做什么不做什么。通过正反表述,给出一条清晰的边界。如果没有这条边界就会出现,技术团队自行决定实现到何种程度,往往他们会选择一种复杂的全面的方式来实现,或者反复确认反复讨论拖慢了后续的进程。

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创业团队会在早期花时间写这个,要么觉得没必要,要么一刻也等不了的去实现想法。但其实写的时间可能也就一周时间,却让产品的边界非常清晰,既让创始人的想法更加落地,也让实现人更加快速交货。能够节省未来相当可观的时间投入。“不急这一时”。

这篇文章举得栗子不多,原因是不想用过多笔墨去分析栗子,让大家无法理解整体逻辑。所以最后,给大家一个产品可以做个思考练习,有答案可以给我留言。

我一直都为深圳没有好吃的、方便的、种类丰富的早餐发愁,如果你想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如何设定初始目标、第一个版本的MVP、明确的产品定义?

 

作者:艾老思,《腾讯之道》作者,TII咨询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TII产品创新」

本文由 @艾老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口味好吃因人而异,属于用户体验,高级需求,初期舍弃。可以重点先解决方便快捷,种类丰富两个核心需求。
    方便快捷有两个实现点,送餐上门(家/公司),上班路过自取(舍弃,不合理);种类丰富则选取一家较大早餐店合作试验。
    两种实现方法。
    1,初期MVP可以采取一店服务多人,雇人扫楼以及送餐,每天限前20,电话订单。
    2,与早餐店合作入驻现有成熟外卖平台,午饭,晚饭高频订单推送提供早餐信息,也是初期20,观察销量。因为没有具体了解,有些想当然。第一种方法是线下实验,然后线上,小程序或入驻平台~~第二种则是直接利用现有成熟平台,增加销量。
    初始目标都是每天持续稳定卖出20份早餐。后期则可以与更多店铺合作(丰富种类),扩大消费群体,增加定制化服务(满足好吃需求),增加骑手(方便快捷)。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不过早餐好像去年就有人做过了,不过好像都没做起来。

    来自北京 回复
  2. 三是对方的身份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