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解析产品设计中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产品团队而言都是必要的工作任务,良好的需求管理能够帮助团队更精准的把握项目重点,以使得项目进展更为流畅。
关键词: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归类、KANO模型、马斯洛需求
需求管理在这里定义为: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定位,及最后权衡需求执行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需求管理其实就是定义“问题”的过程,虽然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里还是希望通过梳理关系,更深一步加强对“需求”本身的理解。
需求管理是产品团队最核心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产品、交互缺少系统管理思维,容易陷入局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想一出是一出,导致在项目中把握不住重点,最后造成时间和企业资源的浪费。下面试着从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定位、权衡四步走的过程进行阐述。
一、需求采集
需求采集即发现的过程,一般会采用人物角色、用户旅程图、故事版、实境调查、用户访谈、产品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分析挖掘。
除了以上专业分析工具外,还需要:
- 平时需养成需求记录习惯,生活中会不经意之间有一个灵感,或某一个销售同事向你投诉,或一些用户的反馈建议等等,一旦有所发现就及时记录;
- 坚持与用户的对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话形式包括QQ群、微信群、应用评价、论坛(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与用户沟通的主要方式都不一样);
通过以上各类方法你可以获得成百上千的需求点,但它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声音,所以需要提取建立好归类,可以分为:
- 产品需求(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
- 用研需求(通过用户研究发现的需求);
- 运营需求(基于运营策略提出的需求);
- 战略需求(领导根据发展战略提出的需求);
- 用户需求(用户反馈的需求);
- 设计需求(从设计角度提出的需求);
- 市场需求(销售人员和市场反馈的需求);
。。。
(以上排列不分先后)
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目标是要归类好所以需求,避免混乱。
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即问题界定的过程,拿到一个需求不可能直接转换成功能,比如去理发店剪头发,客户说前面长点,后面短点(用户需求),但具体的长要多长,短又要多短,长短如何过渡还是需要理发师的职业素养(需求理解),否则短是短了,长也长了,结果肯定会不尽人意。设计也是如此,面对一个需求,设计师需要分析和理解它的本质。
1、从真实出发
- 该需求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 解决谁的问题?
- 解决什么场景下的问题?
- 现有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2、合理性
- 是否属于产品的定位和范畴?
- 该需求的用户群体多大?
- 该需求的频次有多大?
- 实现该需求可行性如何?
- 实现该需求满足什么商业目标(转化多少实际效益)或用户目标(提升多少体验价值)?
- 该需求的重要度评估?
通过分析可以深刻理解该需求的本质、价值和可行性,还可以定论出需求的重要度(即:核心、主要、次要,或者用ABC等级表注)。这个环节通常是由产品经理、用研、交互团队一起完成。通过分析辨别出一些伪需求,可以将其关闭,且可以合并重合需求。
三、需求定位
多数人在需求分析环节定论需求重要度后,直接就按优先级进入设计阶段,除开重要度还有一个需求层次的维度需要分析,只有当这两个维度中,才能将需求定位,定位后可以让明确的了解哪些需求属于基础必备的,哪些是可以为产品加分,哪些是可以可有可无的,在这里主要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和KANO模型两种应用。
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及演变模型
(该模型在右威廉.立德威 William Lidwell 著,吕亨英、吴莉君译的《设计的法则》中有详细论述)
由此演变出了五个需求等级:
- 功能性需求:与满足最基本的设计需求有关。比如地图导航产品,能让用户查找地点,并规划路线;
- 可靠性需求:跟建立稳定、一致的性能表现有关。比如导航应该能过持续的运作,并能让人找到任何他需要的目的地。如果这个设计表现不稳定,或者常常不能使用,就达不到可靠性;
- 使用性需求:强调产品的易用性和包容性。比如导航产品,能不能快速的找到需要的目标;
- 熟练度需求:让用户比之前做得更好,效率和质量更高;
- 创意需求:建立在上述需求都被满足的基础之上,进行各种可能的创意与探索。这个等级的设计被视为最优价值,而且能够常常获得使用者忠诚度。
需求定位模型:
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包括:
- 基本型需求:必备型需求,产品中不可或缺的;
- 期望型需求:意愿型需求,指顾客的满意状态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如果此类需求得到爱莫能助,客户的满意度会随之增加;
- 魅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不会被用户过分期望的需求,如果满足此类需求,用户的满意度会急剧知难而进,可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 无差异型需求:该需求不论提供与否对用户体验没用影响;
- 反向型需求:逆向需求,指提供的程度与满意度成反比,许多用户本来没有此需求,提供后引起强烈不满导致满意度急剧下降。
需求定位模型:
四、权衡
通过需求分析和定位,对整体的需求有了全局的了解,但最后权衡优先级并执行设计的时候,往往还要关注企业战略、产品状态或特性、行业的发展的影响。比如以下情况:
企业战略
1、想通过与竞争产品对齐基础功能,那么关注的重点是基础+主要需求;
2、想通过提升产品的体验,提高忠诚度,关注的重点必须放到期望+主要需求、魅力+主要需求;
产品发展阶段需求定位
1、导入期(初期),那么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基础+主要需求,其他的期望和满意度可以不用考虑,精益创业中的MVP方法提倡的最小可行方案就是关注基础+主要需求;
2、发展期,可以关注基础+次要需求、期望+主要需求;
(举的例子不一定完全合理,主要表达该思维方式)
产品和设计师必需关注行业变化、业务目标、企业发展等环境因素,根据环境变化快速的找到关键需求定位区域,并制定产品计划,才能塑造符合公司发展的产品。
【完】
作者:Joun Deng 微信公众号:J交互
本文由 @Joun De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感觉第三部分内容的形式比较堆砌,没有讲实际使用
第三部分主要说的定位问题,通过多个维度对一个需求进行具体的定位,这样可以从整体上知道各需求点的轻重缓急。
如何区分核心需求和主要需求呢?
核心需求可以理解为对产品本身造成重大影响的,如果说地图产品,包括:POI数据、算路、导航诱导等;主要需求相对次一些,但是属于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比如地图产品做周边服务等,繁衍出来的需求。
内容是不是有些错字?
你好,谢谢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