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产品文章,却依旧做不好产品?
常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是全如书中所说,那是不是太简单了?知识是不完整的,尤其是文章里的知识,受限与篇幅,就更是残缺不堪的了。
知识是不完整的
有一种标题格式的文章,你一定见过,比如:如何打造千万用户的产品,或者:掌握x个技巧,让用户上瘾等等,这些文章都是有价值的,其中的部分观点对我也有极大的参考和学习价值,然而他们却是不完整的。
任何一个成功,都是在必然和偶然的双重因素下形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不可能在一篇数千乃至万余字的文章里进行完整描绘的,其中还关系到时代背景,团队背景,行业背景,还有中间出现的若干次选择,做一次正确的选择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每一次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想,看到这里,你应该能接受这个观点了:知识是不完整的,我们看见一篇论述打造明星产品的文章没有收获,并不是因为这些知识是错误的,而是因为他是不完整的,在不同环境下,乃至于产品的不同阶段里, 有许多的因素会影响着我们的做法,或许你在一条不适合用该方法的道路里前行,又或许,你所前行的道路尚未触及该方法的应用位置。
其实,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因为对文章内容的排斥,选择拒绝学习文章里的知识,总好过盲目的应用,盲目的生搬硬套,不是吗? 这就像刚入门的我们,向他人背诵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尤其是向我们的面试官或者leader,其实这样挺让人尴尬的,毕竟导致某产品成功的原因实在有太多,而外界所盛传的未必就是完整的。
同样的,在学习一途,盲目的吸收着文章里的知识,只会让我们走入一个又一个的死胡同,比如MVP,确实按照MVP的原则去做了,为什么效率还是很低? 为什么我努力的照顾到了用户体验,但用户就是不使用这款产品?。
产品经理的知识面积很宽,我想这样的问题会有很多吧,明明已经按照前人总结的经验尝试了,但不仅没有效果,甚至比以前还不如了。
失效的MVP
MVP也叫做最小可行性产品,网络中可以查到许多写MVP的文章,写的都很棒,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快速尝试,收集用户反馈,这是正确的, 为了减少我们的成本风险,我们先把核心部分做出来,投入市场确认一下,再将他完善出来。
但在某些环境下,MVP就失效了,某方案的定位与产品定位相违背时。
这是一款迭代至2.0版本的产品,主要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办公工具,可以方便的进行学生成绩管理,作业管理等事情,此时有位产品经理提出了一个方案,“我们用MVP的方法,来尝试一下教师和教师之间形成社区的可能性吧,成本很小的。”
是的,MVP的核心价值便在于低成本,快速试错,其结果,自然是受到了用户的排斥,新上线的社区板块,几乎没有人使用,每天只有不到10条的内容更新,甚至有部分用户转移到了竞品上。
低成本,并不等于没有成本,而成本也不仅仅是开发时间,还包括了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作为用户而言,我们有权利选择一款更适合自己的产品,即便只是微小的差距,当产品去试错的时候,竞品则在逐渐完善己身,一旦试错真的错了,就等于落后与竞争对手了。
MVP本身并没有错,当我们想试错时,用MVP的方法进行尝试,这个思路是无比正确的,错误的地方在于他不完整,而我们则拿着不完整的知识应用到了重要的事情上。
上述案例里,至少有几个前提条件是缺失的:
- 只是2.0版本,是否就要做跨度较大的尝试
- 社区的尝试,与产品的定位似乎有点遥远了,至少在2.0阶段。
- 似乎没有考虑到如何让用户接受社区,没有相应的缓冲过程,
- 似乎把MVP只理解成了功能的规划,小是最小了,但真的完整吗?
MVP,最小可行产品,有几个隐藏条件:
- 其一,是与产品大目标方向相同,或者与阶段目标方向相同,是逐渐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想到什么做什么的。
- 其二,方案是要最小的, 舍弃扩展功能,保留核心功能,但同样需要这个核心功能是完整的。
第二点,“完整”该怎么理解呢?
对于一个新功能而言,尤其是跨度很大的功能,至少得让用户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给予用户一个行为动机,而不是说把这个社区板块放哪,由用户选择是否使用吧,这也是很多产品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认为把功能做完了,放在那,用户若是不用,那就是没有需求,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功能并不完整。
上述案例中,MVP的思路并不是发布动态,动态列表,动态详情,消息通知四个功能构成,至少还需要增加一个动态推荐,主动的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以此通过内容来引导用户使用才行。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恰恰在于我们对知识的盲目信任,时常让人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MVP是一种很高深很有效的技能,若只是文章知识的堆砌,那也不会被许多人所推崇了吧。
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倒不如辩证的去吸收,学习知识背后的原理,不受知识所限制,灵活的去应用,毕竟知识是死的,更遗憾的是,他的“尸体”还是残缺的。
失效的“用户至上”
这也是一个容易被攻击的话题了,用户至上,有时是错的,他并不是万能的。
将这四个字奉为无上大道的创业团队,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但很遗憾的大部分的影响成败的决策,往往和这句话没有什么关系。
共享的单车,已经进入到尾声了,然而直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允许载人的共享单车,自然不敢说我已经见过所有的共享单车了,但确实在成都,在深圳,我没有看见一辆允许载入的恭喜单车。
若是为了用户至上,为什么不让单车可以载入呢,毕竟购物篮都装上了, 但载人的座椅始终不见,这让一些小情侣怎么办呢?
不管是旅游的情侣,还是上学的,或者上班的,有一辆这样的单车,其实是一种很高兴的事情,
若是用户至上,似乎有必要来照顾一下这些年轻群体了。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比情侣出行更多的是单人出行,这表示载入单车大部分使用时间里和单人单车没有区别,是一种成本上的浪费了,而且 载人单车会让两个订单变成一个订单,这样一来订单量就降低了,收益也降低了。
成本增加,订单和收益反而下降了,这样的“用户至上”,你还要坚持吗?在商业原则里,这是一个很粗浅的问题了。
同MVP相同,“用户至上”是有前提条件的:
- 不是什么用户都要至上的,实际上,只有目标用户是至上的。
- 用户至上,有时是要为商业让步的,最终影响成败的毕竟仍然是商业。
- 做企业不是做公益,做产品也不是做义工,尽管同样是用户至上,多数总会比少数更上一点。
或者我们把这四个字进行一些扩展,多数目标用户无限接近至上,会好一点,有需求的人要足够多,而且要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才能无限接近至上,但却不会真的至上了,毕竟还有商业资本这关呢。
多数团队都有这样的故事,用户体验成了我们争执的主要话题,尽管只是一小部分人感到体验不好,也会被我们以“用户至上”的原则展开激烈的探讨,而且,这往往会形成执行产品与产品leader的直接矛盾。
毕竟,有了一定的经验了,会更懂得舍弃少量用户,拥抱大量用户,但显然,经验尚浅的我们,并不能完整的解读“用户至上”,还在将所有的用户一视同仁。
在微信买东西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微信很早就植入了京东购物,我们需要在发现页进入,然后在打开的H5页面进行购物操作,并且是生成的一个虚拟账号,用户昵称默认是一长串的默认编码。
这样的体验着实谈不上好,只能算是比较普通的做法了,选择商品时的返回,挺让人奔溃的。
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微信团队将购物板块做成native呢,并且最好能和微信账号进行捆绑,最好是能将购物作为第五个一级页面,要知道微信一直保留了一个一级页面的扩展空间呢。
从技术角度来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表皮用微信的,内部的数据则由京东来提供相应的接口。
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似乎购物的用户并不是微信的目标用户,尽管他们是同一个人,
似乎两个企业之间进行如此深度的合作,风险挺高的,毕竟就像在自己的代码里融入了对方的一些代码,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是一种顾虑。
此时,“用户至上”似乎成了笑谈。
若是真的一切都以用户至上的原则来做,那就不会有竞品了,大家气氛融洽的将所有数据公开就是最棒的了,也不要折腾版权了,直接购买全部的版权吧,像是我们现在听歌看电影要下载很多的软件,因为版权问题,这部电影只在这个软件里有,另一部电影则在另外一款产品里。
辩证的去学习吧
任何的知识都与应用的前提,不管是MVP,还是用户至上,又或者传说中的秒变小白,或者是其他的知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我所知道的大部分的知识本质上都是服务于“利己思想”而非真正的“用户至上”。
你需要明白,文章中或者书籍中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几乎无法将一个知识完整的记录并书写,因为实在存在太多的可能性了,我们只能通过辩证的方法去学习。
所谓的辩证,不是去分辨知识的对与错,而是深度的意识到没有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吸收对己有利的部分,舍弃一些有害的部分,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所处的环境,灵活的去应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很难,但我想,这个观点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知识从来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实际上任何知识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知识,只能让我们更高效的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本质仍然是我们自身。
不是学了MVP就能低成本进行尝试了,而是在我们需要尝试时,应用MVP的方法,可以更有效的进行低成本尝试,也不是说学了“用户至上”就能设计优秀的产品了,而是在我们设计优秀产品的时候,“用户至上”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效率。
若是将 对知识的认识定位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上,我们就会发现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将会发现,知识是可替代的,MVP可以替换成第一性原理,而用户至上则可以替换成商业价值,我们也将具备“灵活”设计产品的能力。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近6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hi,你好,刚刚试了一下微信里的京东已经是可以和京东绑定了呢!
有点共鸣的感觉,当拿出来深度剖析,总结,更加深了惯性思维,分析及判断的维度,好文。
观点理性~赞
毕竟知识是死的,更遗憾的是,他的“尸体”还是残缺的。说得好
因为看完文章,感慨一番之后就没然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