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徐志斌先生在《社交红利》一书中的21问

6 评论 5865 浏览 32 收藏 35 分钟

“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徐志斌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在微博上用围观改变着结果;一天又一天的工作空隙里,我们在循环刷着微信朋友圈;不过我们好像不刷QQ空间了,不过那是因为我们老了,丝毫不影响95后的小朋友们在QQ空间上的活跃度。总而言之,人们变得更容易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了。著名运营人李少加在后互联网:无聊已死、社交危机、故事崛起一文中说到:当下用户时间的决策模式是被无数围绕在周边的线上线下的传媒资讯所潜移默化。

下班后,表面看,你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这些时间,你可以“自由把控”,可以学习充电、运动健身、与家人静静地散步……然而,如果你在回家的地铁上恰好看到了一个“异常吸引你的游戏广告”、或者你刷微博的时候“恰好”收到了你喜欢的八卦资讯(基于行为分析),那你当晚的“时间”是否因此改变了?大多数情况一定是的。

社交红利是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徐志斌先生于2013年创作完成的畅销书,全书以微博、微信、QQ空间为例详细讲述了企业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最后得出下面这个结论。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传播并引发用户互动,或者简单点说“让用户讨论你”,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亦即社交红利之所在。全书分为社会红利时代开启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开放与新红利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六个章节,21个猜想是徐志斌先生在全书最后(2013年)对未来社交网络的发展做的21个预测。

岁月如流,今天是社交红利出版的第4年,4年之后再翻开当时徐志斌先生的21个猜想,感慨颇多,为徐志斌先生的远见卓识而赞叹,也为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惊叹。本文斗胆结合中国在2013至2017这4年间的互联网发展,对徐志斌先生的21个猜想进行验证与回答,用实践验证猜想或许能引发我们的另类思考。

01 社交网络的信息到达,未来是拉还是推的形态?

原文简述

拉指当用户follow了一些好友之后,信息会不断拉去取到用户面前,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不需要同时进行,人们可以在使用微博时拉取阅读这些信息,典型的如微博、Twitter。推指微信这种推送型网络,好友发送消息后会被直接推送到对方面前,人们更加被动的接收信息,典型的如微信、Whatsapp。作者做出的猜想是:微信微博的信息到达形式会出现大融合,在拉取信息(微博)的网络基础上,对信息推送会做个性化的设置。微信可能会推出“收到信息但不显示”功能。

2017年9月的回答:从微信、微博及今日头条(头条不同于媒体,它的本质仍是Follow人或内容,我将它看做泛社交网络的一种)等典型产品的迭代,我们可以发现徐志斌先生的猜想是非常正确的。拉和推的边界仿佛不再那么明显了,典型如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新浪微博特别关注的优先展示。在今天,一个用户可能关注成百上千个账号,如果仅采用拉的形态,那么难保用户有耐心能看完,因此,在拉的基础上,做些个性化的推荐将提升用户体验与用户使用时间的增长。反之,推的过于频繁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微信已经不再是当初亲密朋友间的即时通讯应用了,随着我们加的好友越来越多,如果所有信息都推送到用户面前,将非常影响用户体验。我们看到微信已经做出一些改变了,朋友圈的更新提醒、不长联系的朋友等功能,都是在关闭“信息的推”。我认为在未来,拉和推的信息到达方式不管如何发展,一定是朝着让用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更快更准地看到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02 社交网络的未来发展是中式演进还是美式演进?

原文简述

中式演进指中国社交网络的演进受到背后创始集团的基因影响非常大,如新浪微博的强媒体属性继承、腾讯微博的草根属性继承、再到微信、淘宝的微淘频道。美式演进指海外的社交网络发展更多的是从内容和服务的形态出发,如Twitter的140字形态、Tumblr的轻博客、Instagram的图片、Whatsapp的即时通讯,这些产品都是来自小型创业团队。作者做出的猜想是:在中国,图片社交、视频社交(当时并没有较为出名的玩家)等都在路径清晰地演进着,产品基因和服务角度影响在未来谁会占优很难说。但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而言,后者是重点。

2017年9月的回答:通过这几年社交网络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可以回答当初徐志斌先生的猜想了。小咖秀、一直播、秒拍、映客、Faceu、今日头条、探探

等的出现与发展,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社交网络发展在朝着美式演进,从解决用户某一垂直痛点出发,创新地做出产品以服务用户。社交从人类诞生就出现,并且社交与经济结构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你知道95后现在都活跃在哪?谈论着些什么吗?我认为,在未来,社交网络的发展一定是沿着美式演进。

03 有价值节点的发现与推荐机制将会越来越盛行

原文简述

整个社交网络是基于信任而follow建立起来的链条,因此谁值得follow是最有待挖掘的问题。作者做出的猜想是:社交网络中发现有价值节点的工具,将会是未来演进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7年9月的回答:如今的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上都充斥着浩如烟海的人和内容,谁值得Follow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谁能做好这一点,就能牢牢抓住用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个性化推荐备受各个平台重视,我们是否发现,现在打开每一个App看到的几乎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靠着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如日中天,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工具和算法应用到帮助人们发现有价值的节点,数据的价值将会越来越重要。

04 Follow的极限

原文简述

当时社交网络用户follow的平均水平在100位好友上下,在这个数字之内,发现新的节点(新的人或主题)比较容易。在未来不管是降低用户Follow的难度、还是协助用户提升用户Follow的数量都存在巨大的机会。作者提出,在未来人们有没有可能Follow1000个节点呢?

2017年9月的回答:现在来看,仿佛Follow太多的节点反而给用户带来了“压力”。我的微博关注了312个账号,可是近3个月,我打开微博都不会去看关注好友的Feeds流,而是把时间都交给了“发现”。登录简书、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也是一样的选择。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自媒体和信息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用户Follow的难度、也不是协助用户提升用户Follow的数量,而是把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和人推荐给他们。冒昧地认为,徐志斌先生在这一个趋势的猜想是错误的,他也许没想到过多的关注其实等于没有关注。李叫兽曾经说过,我们去餐厅点菜,看着写的密密麻麻的菜单一定会犯晕,相反,当服务员给我们推荐几个”特色菜“时,我们会欣然接受,这说明,过多的信息展示会让用户有压力,哪怕这些都是美味佳肴。

05 Follow一切

原文简述

Twitter带来的巨大改变,是推动用户将追随的对象由内容变成了人。在未来随着二维码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只要举起手机,就可以关注到自己想要关注的一切事物,相关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被拉去或推送到用户面前。在未来,人们会Follow一切。

2017年9月的回答:在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徐志斌先生的远见卓识。不必多分析,每个人对于此点应该都有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们通过二维码和许多事物建立起了关系,在未来,我认为每一个个体、事件可能都会对应一个二维码,用户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他,并且产生互动和连接。微信最有可能成为连接一切的大中台

06 Timeline技术

原文简述

Timeline指用户发布的信息按照时间自然排序,信息会像流水一样出现在用户面前,这个页面就是Timeline。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关注的任何节点都代表了对其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的期待,但人们还是会犯错误或被误导,关注一些无聊的账号。如何减少用户被低质无效的信息打扰非常重要,因此,基于Timeline的管理技术,将会是未来社交网络的技术大难题。

2017年9月的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到目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们关注的所有节点仍以Timeline的展现,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都是这样。随之带来的结果是,这个模块的用户活跃度越来越低,你还经常看微博所关注用户的Feeds流吗?甚至随着加的好友越来越多,连朋友圈我们都没时间一次性刷完了。目前来看,个性化推荐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平台将浩如烟海的内容(不管是关注还是未关注)根据用户兴趣拉倒用户面前,人们关注的账号只是一个留存以备随时查询而已。但如果长久推荐的内容都是用户不感兴趣,那么用户很容易离开,因此,现在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的大数据建模准确与否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所有信息都推到用户面前不行,推荐的内容用户不敢兴趣也不行,如今信息和内容的指数级增加对社交平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07 从Twitter到Card

原文简述

Cards指在一个类似名片大小(也就是微博信息大小)的空间中,图文混排、视频、购物、游戏等,甚至是个性化的按钮都可以在其中呈现,信息的表现形态完全交给了发布者。Twitter发明的140字表达方式将会一去不复返,丰富的信息表达方式才会使社交网络变得越来越性感越好玩,在未来,Rich Feeds 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社交网络的选择,信息本身的演进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2017年9月的回答: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手机百度等的Feeds流是对这个猜想的最好证明。信息就是一切,甚至就是应用和服务本身。内容有图、文、音、视四种表现形式,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基于这四种形式传播的,在未来,谁能将这四种内容形式利用好,就能引导用户制造优质性感的内容。

08 自动播放的Feeds

原文简述

无论是拉的网络(微博),还是推的网络(微信),当时的Feeds(信息)都是等待播放的状态,而不是自动播放。作者认为,用户都是懒的,希望更加简单的使用信息,因此预测未来的社交网络不需要人们去触动播放按钮。

2017年9月的回答:我们不能轻易地断定这个猜想的正确与否,新浪微博、Instagram等产品的Feeds(信息)都是自动播放,也仍有很多产品没有采用此种设计,如今日头条等。自动播放的Feeds确实能比不自动播放的Feeds更能快速抓住用户注意力,从新浪微博将短视频的入口放在“发现”这个最大活跃度的模块下,可见自动播放的Feeds对于新浪微博的战略意义。我原认为今日头条的“西瓜视频”模块也会采用自动播放的Feeds,但至今仍未改变,使我疑惑不解。关于,Feeds未来的播放形式,我不敢妄下断言,如果各位读者有独特的观点,欢迎不吝赐教地在评论区留言。

09 Feeds(Cards)国际标准化组织

原文简述

对于不同社交网络信息互相分享时可能碰到的格式不统一问题,作者认为,就像HTML定义Page一样,关于定义Cards的标准问题,未来或许会在几大社交网络间产生一场巨大的博弈和谈判。

2017年9月的回答:这个问题好像现在也没有解决的很好,新浪微博的不少视频分享到微信,有些时候不能打开。我认为,Cards的标准统一问题是早晚的事情。

10 从媒体形态走向生活形态

原文简述

Follow所代表的信任机制,首先兴起于重组内容。作者认为在信息的进化下,购物和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美丽说的发展,证明了Follow机制所形成的购物社区在中国是可行的。作者预测,未来的互联网产品,多在强调也最终会走向生活化。

2017年9月的回答

上图截自于微博签约自媒体天才小熊猫的一条博文下的粉丝评论,这一条给马桶打广告的软文共获得9w+转发、1w+评论、5w+点赞。粉丝们的评论调性基本如上,轻松、愉快、调侃,没有任何不满,还有很多这样的自媒体大号。

购物和服务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推荐给合适的人,便不会引起用户反感,相反,用户还会Follow你。”广告即内容,推荐即服务“是现在众多企业所追求的,并且也是未来广告的趋势。

11 社交网络的互相大分享

原文简述

随着社交网络的极端丰富多彩,用户要分享一段内容,需要在一个极其庞大的列表中做选择,加上各种Feeds的格式不统一,增加了内容分享的许多障碍。作者认为,在未来会出现一个中间的分享服务,提供各种Feeds的输入和输出,这个服务将会内置到各个社交网络中去。用户登录,就会知道还有哪些其他社交网络,这样无须面对一个庞大的选择列表。

2017年9月的回答:从现在的产品来看,笔者并未发现这样的工具,用户依旧是从各个社交App进入发布内容,只不过可能不会每一个App都注册一个账号,而是通过微信、QQ、新浪微博等账号登陆。我认为,这种趋势会保持不变,不会如徐志斌先生所说,出现一个中间的分享服务,提供各种Feeds的输入和输出。

12 大数据的加工和处理

原文简述

社交网络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数量最庞大的信息量,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蕴藏着怎样的改变世界的力量?作者认为,在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将成为社交网络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且不同平台间的不同数据的对接和融合将成为趋势。

2017年9月的回答: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a^x*b^(1-x)】,指出了劳动力、资本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未来,数据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会成为生产函数重要的输入。谁能利用好数据,将为用户带来非常大的价值,这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各巨头公司的角逐领域。京腾、京条项目为京东带来的业务增长是很好的证明。

13 五公里网络的兴起

原文简述

当时微信推出的“附件的人”功能推动着1公里内的陌生人成为核心。作者认为“附近的事”可能推动“最后五公里”成为下一个崛起的商业重点,商家、餐饮、美发师、好的家教与家政、好的牙医等,会推动着专门的“五公里应用”兴起,甚至可能成为社交生活网络的标配。

2017年9月的回答:从现在的社交产品来看,基于地理位置的功都确实已经成为标配。陌陌、一直播、新浪微博、秒拍、美拍……,但凡是社交产品,都会有附近的人相关功能。但并没有如作者所说,成为社交生活网络的标配。至少现在来看,附近的人功能的活跃度应该不是很高。

14 社交网络的大分裂

原文简述

作者认为在手机时代,小小的屏幕下,单一的社交网络根本无法满足无比复杂的关系脉络。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寻找专门为自己打造的社交网络。在未来,微博、微信、QQ空间大一统社交网络的时代也将很快被打破,平均每个用户关注4~5个社交网络将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

2017年9月的回答:微博、微信、QQ空间大一统社交网络的时代虽未被打破,但这几年在各个垂直领域都演化出了不同的社交产品。短视频、直播、图片社交、校园社交、职场社交、00后社交……各个场景都有对应的产品,想看直播了去一直播、想看短视频了去秒拍、想看公司爆料了去脉脉、想看薛之谦事件最新进展了去新浪微博,每一个对应的场景都有产品满足我们。我们关注的社交网络已经远远不只4~5个了。

15 剥离

原文简述

作者认为,如果社交网络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分工,或者功能间的剥离。在未来,社交网络可能只保留一个核心,那就是关注关系托管。其他的细分功能与服务可能都会被剥离出去。通过无所不在的账号授权体系,内容的发起,会从任何一个角落发起,地图、眼镜、手表、电视都有可能。社交网络对于内容的发起这件事,将会变得越来越弱势。

2017年9月的回答:徐志斌先生的猜想,虽然现在还未出现,但已有迹象表明一定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试想一下,我们的账号授权过多少产品?特别是今年,各大公司都在推出智能音箱,京东的叮咚、天猫精灵智能音箱、喜马拉雅小雅音箱,这些音箱只要授权一个账号登陆,那么就能完成内容发起、传播等一切功能。在未来,可以预见,任何产品都是内容的发起处,这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账号授权体系来完成。

16 传统的媒体、服务和购物方式被彻底颠覆

原文简述

qq空间强调“关系链即服务”、微博强调“信息即服务”、微信强调“互动即服务”。作者认为,当人们每天都有两小时耗在不同形态的社交网络时,整个服务将会发生急剧的改变,大量商家和企业都会进入这个生态。

2017年9月的回答:注意力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无聊已死、社交危机、故事崛起一文说过,现在人们已经没有一点儿无聊时间了,任何时间都会被网络上丰富的Feeds所占据,人们经不起一点点寂寞。我们没想到直播喊麦能挣几千万、我们没想到咪蒙的一个公众号能卖出那么多广告、我们没想到papi酱一个视频的贴片广告能卖那么多钱。传统的媒体、服务和购物方式已经并且正在被颠覆,现在人人都是媒体。新闻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记者却不能时刻及时出现,然而,一定会有人在现场,他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将事件传播给千千万万其他用户,甚至是当事人本身。

17 人们变得比原来更容易受到影响了

原文简述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变得更容易受到好友或他人的推荐营销,不管是对于影视,还是阅读、购物等任何一个层面。社交网络把影响人变成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作者认为碎片化而又充沛的信息,令社会化中的人们越来越难以保持独立的思维和判断,但人们又希望在这种潮流中保持自我,纠结的现象会越来越多的呈现在社交网络中,衍生出很多不一样的现象。

2017年9月的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越来越难掌握自己的时间了?下班后,表面看,你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这些时间,你可以“自由把控”,可以学习充电、运动健身、与家人静静地散步……然而,如果你在回家的地铁上恰好看到了一个“异常吸引你的游戏广告”、或者你刷微博的时候“恰好”收到了你喜欢的八卦资讯(基于行为分析),那么也许接下来的时间安排就会改变了。这个周末,仅仅因为朋友圈一个好友的分享,我便将时间都耗费在《警察锅哥》这部网剧上了。

徐志斌先生当年的猜想应验了,碎片化而又充沛的信息正在占据人们一切的业余时间和思维空隙,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信息控制,就好像吸毒一样,过程很爽,但事后便是空前的孤独与寂寞。

18 品牌价值的具体化

原文简述

作者认为,用户与商家的听众和粉丝的数量乘以粉丝品质将会成为品牌衡量的一个有效尺子。品牌或者个人,如果不被喜欢、不被期待、不被信任,则不会再拥有粉丝。

2017年9月的回答:市场部是干什么的?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困惑过很多人,市场部大把的花钱总是让我羡慕不已,问他们在干吗,得到的回答一般都是“做品牌“。可是什么是品牌呢?这是个很难量化的指标。徐志斌先生说粉丝的数量乘以粉丝品质将会成为品牌衡量的一个有效尺子,倒可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量化指标。我们可以想想现在的品牌都是如何做的,可以看出,现在企业做品牌越来越人格化、亲近化,靠这样的语言钉子视觉锤去引起传播,在社交网络中获取粉丝。因此,粉丝量可以代表一个品牌的衡量尺子。

19 专业社交网络自媒体的兴起

原文简述

各种有天赋、有资源、有品牌、有能力的商家用户,越来越多地跑到社交网络,他们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依赖影响别人而生活。作者认为,在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自媒体,依赖在社交网络上提供价值而生存。

2017年9月的回答:2016年是个人IP内容爆发的一年,做直播的网红赚了几千万、做漫画的同道大叔买了2个亿、做短视频的papi酱赚了5千万、做口才音频的好好说话老僵尸赚了5千万、做营销理论的李叫兽卖了1个亿出任百度VP、写生活故事的咪蒙单篇报价30万。在他们背后还有千千万万想要成为咪蒙们而正在努力奋斗的主播、自媒体们。这就是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奇观,无数个体都在前仆后继地涌入,希望在社交网络上提供价值而生存。

这也许就是互联网最迷人的地方,给于人们实现梦想的机会。它不在乎你是否出身名门、不在乎你有没有北京户口、不在乎你长的丑还是美,只要你的粉丝认可你、喜欢你,你就能实现自我价值,就能帮你Make Money。徐志斌先生当年的猜想再一次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20 营销的彻底变革

原文简述

作者指出当时的营销,多建立在展示和搜索上。认为未来的营销,会建立在传播和影响力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如何影响更多更大的目标受众?对于商家而言,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营销会进入一个彻底变革的新时代

2017年9月的回答:咪蒙的一篇文章广告费最低30万、papi酱的首个广告拍出2200万、小米1亿冠名奇葩说……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营销正在彻底变革。

在PC时代,搜索引擎占据了所有用户的流量入口,我们不会输入URL地址进入淘宝、新闻网站、微博,都是通过搜索引擎。因此,广告商一般都会选择在百度上投放广告。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一样了,我们都是活在一个个App上的,所以单纯建立在展示和搜索的广告模式不再有效了,营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我认为,如今的营销有三个关键词:内容、个体、技术。在各大App都已经将流量入口瓜分殆尽之后,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个流量入口会发生在哪里?我以为内容和个人正在成为新的入口,谁的影响力大、谁的内容做的好,那么就会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而这也将成为广告商的入口,咪蒙、papi酱、奇葩说高昂的广告费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从来不掷骰子我们以为的随机事件,其实都不是随机事件,只是我们没有掌握它的信息而已。当你抛出一枚硬币,出现正反两面的概率都是50%吗?当你抛出的那一刻,硬币所受的地心引力、抛出的角度等就已经决定了它是正面还是反面,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而已。同样,在营销界,我们普遍认为消费者的选择是随机的,我们的广告只是展示而已,买不买是消费者随机的决定。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多了解一些消费者的数据,那么我们就能预测他在某一时刻的行为。因此,技术和大数据将帮助营销实现前所未有的改变,个人非常看好李叫兽和百度的结合。

内容、个体、技术,我认为这将是这个时代营销的三个关键词。

21 星形的服务

原文简述

作者指出当时的服务都是以商家和提供者为中心,商家在某一个地方,用户需要服务的话就来找我。在社交网络上,消费者的需求时随时发生的,也要求服务随时响应。作者认为,在未来商家的服务将由过去的中心化演变成为星型结构,商家会变得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017年9月的回答: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商家正在变得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营销,但不一定会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起码在售后服务上还是中心化的,消费者申请售后将会经过层层的审核、时刻的推脱。如果,我们的厂商能够将售后做到随时随地,那么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亲耐。

时隔3年,再读当年徐志斌先生的社交红利,获益匪浅。用这3年社交网络的发展去检验当年的猜想也是别有风趣和引人启发,但本人才疏学浅,难免有疏漏,若有错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指出,我们倾心讨论

附:

  1. 徐志斌: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专注互联网与创业领域,著有畅销书《社交红利》、《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
  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指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以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的名字命名的。
  3. 京腾、京条项目:指京东与腾讯、今日头条的深度合作,双方数据互通、利用腾讯的社交大数据、头条的咨询阅读大数据为京东的电商业务赋能。

 

本文由 @平章大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现在的信息分发平台越来越趋向于“猜你喜欢”,“猜你感兴趣”,我觉得这会不会导致用户越来越“偏见地”思考,因为很难看到与自己的意见相左的内容。
    然后就想做一个app(针对有争议的时事,爬取新闻网站或者微博上发表的看法),检测到用户对其中一方的观点点赞之后为其推送代表反方观点的看法。
    app推荐语就叫“就想推荐给你点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哈哈哈

    来自江苏 回复
  2. 我是《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下周第三本新书《小群效应》也要出版上市了,没想到还看到读者在讨论第一本的猜想。感谢肯定。顺道做出一些补充,及新的讨论:

    猜想1:目前各大社交平台多在优化Timeline,即信息本身有了不一样的权重。举例来说:如果你在微信中看到一样的信息在N条以上,类似的信息就再也不会出现;微博也是类似。这是防止雷同的、垃圾的信息骚扰用户,让更多优质信息出现;让合适信息给到合适的人,也是社交中信息优化的日常工作。

    猜想2:前不久和以为社交大佬讨论,他坚定地认为Instagram是未来的、巨大的、今天低估了的模式。

    猜想4、follow的极限。也对也不对。不对是因为人们开始面对关系链过载的困境,对是因为人们聪明到了有更多的方式、更多的平台来解决想要认识更多人的需求:社群。群。

    猜想6:timeline技术,如刚回答的猜想1一样。这个技术的发展更快。

    猜想8:自动播放的feeds,已经是了。你在wifi下看新浪微博视频试试。

    猜想21:星型服务。这个感觉仍然是大趋势,中心化在越来越削弱,比如,自媒体的兴起,没有中心了。比如,社交电商虽然有中心,但服务和推广已经是用户互相进行。在社群化的浪潮中,长板效应是一个最新现象,即大家将各自最擅长的能力拼接在一起,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这也是星型服务的一种。更多、大势所趋。

    如上。感谢。

    来自北京 回复
    1. 非常欣喜老师能阅读一个后生晚辈的文章,并给予评价。针对老师提出的疑问回答如下:
      猜想1和猜想6:timeline的技术发展确实是我所没有关注到的,实在有些羞愧难当,接下来我会在timeline技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猜想2:我个人也非常看好instagram的巨大前景,但很不解为何中国尚未发展出来一个这样的产品。另,如有可能,特别希望老师能将Instagram为何会是未来的、巨大的、今天低估了的模式给予晚辈以指导,我对instagram非常感兴趣。
      猜想8:本文对新浪微博的描述就是说新浪微博是自动播放的Feeds,只是提出了为何头条的西瓜视频Tab没有采用自动播放的Feeds。 猜想21:我非常赞同去中心化的大趋势,不只是在社交网络,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会让很多领域变得去中心化,比如最中心的金融领域。 本条,我最想表达的是“售后服务”的随时随地,也许是因为本人在一家非常注重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的电商公司的缘故,所以对于全流程的售后非常敏感。
      如上,欢迎老师指正。

      来自北京 回复
    2. 那位大佬是YY董事长李学凌。我写完《小群效应》后发草稿给他,看完后他给我回复了一段话: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社交时代结束了,但是我们看到的状况恰恰相反,Facebook、微信作为一个时代社交软件巅峰并非无法超越,相反越来越多新社交生态正在崛起。以Instagram和短视频为代表的下一代社交正在渗透人们的生活。
      在国内,IN的发展也很好。他的前身,是和美丽说类似的一款产品。瀑布流式的图片社交在美丽说崛起时其实流行过一段时间,并且很多这个领域的创业者。那时QQ空间的数据也在春节期间几乎是一夜之间,用户习惯就由发文字为主变成了发图片为主。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不过,微信迅速成长为巨无霸,抑制了图片社交的进一步发展。到今天,美丽说已经被蘑菇街吞并,其他很多图片社交都湮没无闻,只有IN发展还很好了。去年还曾公开过数据,非常漂亮。所以,当李学凌说Instagram时,我还以为他说错了,讨论了一下。或许,我们有些东西忽略了吧。稍后有时间,我再去琢磨琢磨这些方面。

      来自北京 回复
    3. 非常感谢老师的热心解答,接下来,我也会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下图片社交领域。非常期待《小群效应》的发售,如有可能,也非常期待在未来能有机会向老师当面请教。 😉

      来自北京 回复
    4. 非常感谢老师的热心解答,我也会深度思考一下这方面的发展。期待老师的新书快些发布,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当面请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