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秘密创始人:匿名如何重塑社交

1 评论 6125 浏览 2 收藏 11 分钟

匿名如何重塑社交

从来没有一个APP能够在上线的第一天就产生爆发式的增长,也从来没有一个APP能短短几日就引发如此之大的关注,匿名社交软件“秘密”像一颗炸弹被抛向人群,炸掉了人们脸上戴了许久的面具。

“秘密”带着非议而来,有人说它激发了人性恶的一面,也有人说它让人变得更真实。

带着这些疑问,低调的秘密创始人林承仁接受了新浪科技的独家专访,畅谈秘密诞生的前前后后,回应对秘密的各项质疑。

从个性化推荐引擎转向社交APP

林承仁和他的团队核心成员来自美国亚马逊推荐系统团队,2009年,他和团队回国创业从事资讯推荐方面的研发。“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我们的产品,但是你一定用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林承仁介绍说,他们最早的产品是资讯网站无觅网和无觅文章推荐插件,前者能够根据兴趣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资讯,后者开放给第三方使用,能根据文章内容推荐相关阅读,凤凰网、网易博客、财新网等内容网站都是无觅推荐插件的用户。

林承仁回忆说,无觅插件最高峰有几十万家网站安装,覆盖了2亿多的活跃用户,。但是他渐渐意识到,用户已经逐渐转向移动端,PC端插件虽然流量很大,但完全免费提供,很难产生好的商业模式,而在移动端Zaker等已经先发取得了较大优势,必须转向更好的方向突破。

“我是个重度社交用户,以前经历了从Friendster、MySpace、FaceBook,再到后来的微信朋友圈。我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Facebook上有几百个好友,但是朋友越多,发布的欲望反而变得越低,因为总有一些东西不方便一些人看到。”林承仁说,在微博、微信上都有类似的体验,最开始发的很多,时间一长发的就少了。

林承仁认为,实名的社交网络具有天然的垄断属性,强者恒强,比如微信壮大后,类似的产品就很难有机会。最近一年,匿名社交崛起,引起了他的关注。

“匿名的社交方式特别适合中国,我们中国人当面都会稍微客套一点,有话不愿意直接讲,面对上级、前辈总要带着面具。所以,在中国,真话是特别珍贵的,但却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看得到,所以我们认为匿名社交平台在中国会有特别的需求,启动了秘密的开发。”林承仁说。

严格保护隐私 可猜人漏洞为假

既然是匿名社交网站,确保平台的匿名性,也就是整个社交平台的核心。林承仁介绍说,为了确保用户隐私万无一失,秘密做了最严格的隐私保护设计:

首先在整个APP界面上你都找不到任何可以识别作者的方式,所有的秘密或评论都不带作者名字、头像,每条秘密下的评论会随机分配头像,不同秘密的头像不一样。

在数据传输上,用户的通讯录和密码会经过单向加密及加盐处理,内部人员也不能得知秘密是哪位用户发布的,即使是数据被盗也无法解密。

不久前,乌云漏洞平台上有用户称,秘密存在逻辑缺陷,导致可猜测具体发布者是哪个好友,隐私保护形同虚设,命中率百分百。林承仁回应说,他当时看到也有点震惊,立即联系了该用户了解细节,后来了解到该用户只是个喜欢秘密的普通用户,上述漏洞已经被证实是无效的,按照用户提供的流程并无法确切猜出发表秘密用户是谁。

“那个用户以为在手机中一条一条的添加通讯录,然后去刷新秘密,哪条新秘密被刷新出来,就能判断这条是谁发布的。另外,还有用户认为可以采用二分法,即每次删除一半通讯录,再去刷新秘密,逐步逼近的方式,后来经用户测试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林承仁说。

内容形成机制揭秘

林承仁进一步解释说,秘密“主时间线”形成最核心方式是读取用户个人手机上的通讯录,通讯录好友在内部被划定为1度,好友的好友,或者好友转发、赞过的东西,也可能出现在用户的时间线上,这在内部被划定为2度。1度内容的显示排序在2度内容之上。

但是并非全部通讯录好友都是1度,为了兼顾隐私,可能有少量显示“朋友”的用户并非通讯录好友;显示2度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是朋友的朋友。也就是说,1度和2度被小量随机的打乱,以确保不被猜出发布者是谁。

如果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少于3个,秘密完全无法使用,而用户通讯录较少时,秘密会显示来自“朋友圈”,只有朋友较多时才会区分到底是“朋友”还是“朋友的朋友”。

为了快速获得用户,秘密还采用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设计,用户可以不经过短信验证手机号直接使用别人的手机号登录。

“这其实不是漏洞,而是我们故意设计的。”林承仁表示,一方面是为了最大化降低用户注册门槛,因为手机短信验证码很不很稳定,例如网易易信上线初期,就有大量用户无法收到验证码。第二是因为即使使用别人手机号登录也无意义,因为你显示的内容是读取你自己手机通讯录形成的,而机主本人可以随时使用密码找回功能找回密码,你之前发布的所有内容也会被自动清空,还可能导致设备被封禁。

名人话语权被空前削弱

匿名的社交方式,新奇的使用体验,不经意的激发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谣言和无端指责迅速充斥了许多人的朋友圈。媒体人骆轶航使用了4天秘密之后,就下决心“永远的删除秘密,不会再把它装上,永远都不会”。

他在自己的媒体Pingwest头条发表文章说,“当你发现一些消息荒诞不经、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彻头彻尾的中伤和攻击之后,会本能地愤怒地卸载它。”“秘密正在鼓励我们干这样一件事:放心地说吧,反正你不需要你说过的话负任何责任,因为你根本就没法负责。”

林承仁对于这些说法的回应是“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圈子行为”。“秘密的一个特别之处是每一个圈子,都不一样的,学生圈暗恋和表白是他们的主题;在投资圈,主流的话题是项目和投资人内幕;在娱乐圈、在互联网圈每个圈子的讨论的内容都完全不一样。”

“互联网圈和媒体圈有些特殊,用户很喜欢黑别人,确实存在很多人被抹黑的情况,尤其是自媒体人。”林承仁认为,这些人在实名的社交平台上粉丝量很大,在微博、微信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私底下也积累了很多人对他们的不满。“我们也在设计一种奖惩机制,让用户为自己说过的话付责任,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去中伤别人。”

“名人在秘密上没有任何力量,不论是你谁,你的言论在秘密上是完全平等的,名人的力量被空前削弱,所以部分自媒体人对秘密是抗拒的。”林承仁表示,秘密对内容审核方面一开始就投入了很大力量,对于谣言和攻击只要是指出名字的都会受到限制传播、禁言甚至封号的处罚。

谈及秘密可能涉及到时政敏感信息,林承仁显得非常轻松。他透露,在上线之前本来也很担心这类问题,但是运营起来之后发现几乎没有人讨论时政话题,到后来才明白时政问题在小圈子的社交平台中很难传播,用户几乎不关注此类话题。一旦有人谈论,秘密的政策也是铁腕的,涉及政治立刻封号。

“我们上线到现在其实只有几个星期,未来产品的形态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我们希望秘密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让每个用户可以放下身份表达内心的想法,把专注力放在内容信息本身而不是对方的身份上。”林承仁最后说。

FROM 新浪科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copycat

    来自芬兰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