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同属匿名社交类产品,国外的 whisper 和 Secret 模式是否在国内可以复制?国内匿名社交产品未受资本追逐的三大原因是什么?
- 3 月 11 日,据媒体公开报道,匿名信息分享应用 Whisper 获得 3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估值 2 亿美元;
- 4 月 29 日消息,匿名社交分享应用 Secret 成功完成 1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估值 4000 万美元;
- 4 月 23 日,匿名社交分享应用 Yik Yak 宣布获得了 15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不到 2 个月时间,若干国外匿名社交应用陆续被媒体报道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反观国内的匿名社交应用同行,尽管在媒体和部分圈子内被讨论的沸沸扬扬,但在资本市场则显得冷清不少,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轻松的把这一问题归咎于匿名社交环境下引发的负能量、低俗、诽谤、卑鄙的社区文化,然后得出结论:匿名社交在国内火不起来,你看都没有投资人去搭理他们。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先将国内外的主要几款匿名社交应用拿来一对比看看,如下图:
国内产品的种子期
目前估值 2 亿的 Whisper,从诞生至今已经有 18 个月的时间,在其宣布获得 3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时,其月页面浏览量就达到了 5 亿次,且用户总数已突破数十万。不仅如此,Whisper 用户平均每天打开这款应用 6 次,人均花费 30 分钟以上的时间查看应用推送的信息。
而 Secret 的两名创始人,David Byttow 是 Square 钱包前技术负责人,Chrys Bader-Wechseler,是谷歌 Google+、Photovine 以及 Youtube 的前产品经理,虽然他们在去年 12 月,Secret 还未正式上线前,就募集到了 12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但要知道的是,他们从去年 8 月份就开始投入开发这款应用了。这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测试用户反馈、完善产品,依靠自己的人脉圈子寻找投资。同样的,Yik Yak 从发布上线到获得 150 万的天使融资也经历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 5 个月时间。
一般而言,小型的创业团队在项目最早期阶段,往往由于需要足够的启动资金或者寻求创业指导时,往往是依靠熟人、朋友引入天使投资,正如上图所示,会在 seed 阶段,等 seed 阶段稳定过去之后,到了 early stage,这时 VC 风险投资才会考虑进来。一句话,有需要的会先引进天使轮,不需要的直接跨到 early stage,引入 A 轮的风险投资。
国内的匿名社交分享应用,几乎都是 13 年年底和 14 年年初才发布的,秘密这款 APP 从发布上线到现在 1 个多月,还处在用户的原始积累阶段,此时未引入外部资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类 whisper 应用小声在 3 月份则宣布获得了九合创投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资本的观望期
资本对于匿名社交的关系链模式、用户认知、使用习惯、行为特征还处于观望阶段。
1)陌生人匿名社交、熟人匿名社交的双重选择?
纵观国内外的这些匿名社交应用,无非就是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基于熟人关系链导入而成的匿名信息分享,如 Secret 和秘密。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基于陌生人的匿名信息分享,如 whisper 和小声;
这两种模式,到底哪一种更能代表匿名社交分享应用的未来呢?也许从估值中能够看出来(Whisper 估值 2 亿美元,Secret 估值 4000 万美元),也许不能。
从内容上讲,由于 Secret 和秘密是由手机通讯录导入的熟人关系链,因此内容我们都知道是熟人发布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内容和自己所属的圈子类型关联很大。秘密的创始人林承仁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秘密一个特别之处是每个圈子都不一样。学生圈主题是暗恋和表白;投资圈主题是项目和投资人内幕;互联网和媒体圈则喜欢黑别人。
而我们看 whisper 和小声,由于都是陌生人关系,不分圈子,因此我们看到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以情感倾诉和生活类的信息为主。随着 whisper 和小声这类的匿名应用加入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维度和即时通讯的功能以来,社交的色彩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国外也许两种模式都无所谓,但是在国内特殊的内容监管和法律政策,则不得不让资本慎重考虑了。
2)产品关键数据:日活跃、月活跃、日新增、周留存、ugc 比
除了模式的差异外,我们还不得不考虑用户对于匿名社交应用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从理论上讲,人们需要一个放松,不受拘束的环境来讲述自己内心的话语,这个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我为什么看好匿名社交类应用”秘密”】 已经有过详细分析,不再赘述。从数据上来讲,我们选取关键的数据来看,日活/月活、日新增、周留存、ugc 比例,这些数据都是 UGC 应用产品必须时刻关注的。
由于很难准确获得秘密和小声等国内匿名社交应用的数据,我们从国外仅有的少量数据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有过创业或者能够接触到一款应用数据的同行们,都知道诸如 whisper 40% 的日活跃用户比和 secret 90% 的月活跃用户比都是相当惊人的。国内类 whisper 的应用小声的日活跃用户也达到了 35%,这个和 whisper 的 40% 差不多。而且据小声的创始人讲 40% 的用户都曾在小声上发过帖子,也就是说 UGC 用户比达到了 40%,这数据相当的猛。而提到留存率,我们目前只有一个 secret 的数据,即 75% 的拥有 5 位好友的用户每天都会登录,由此推断秘密的数据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因此,综上所述,无论是小声还是秘密,数据应该都不会太差,只要保持增长,不放错误,资本的到来是迟早的事情。
3)中西方人们社交文化差异
讲到中西方文化差异,那就有很多了,大多数人都能够想到的一点是西方人讲话比较直接,不喜欢绕弯子;中国人则比较含羞,委婉。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这和中国人的儒家”礼“的思想分不开。说的 low 一点,对于不喜欢的人,当面跟你讲礼,背地里可不敢保证不骂娘了。因此到了匿名的环境下,国人在平日受到压抑的心情和言语就会发泄出来。我们原来经常说日本人是如此,当面笑脸鞠躬,背后却不为人知,其实,整个汉文化圈估计都差不多。
最近也有看到同行朋友,搜狐 IT 的张睿和 Lisa 合作写的一篇关于从国内外文化差异看 Secret 和秘密。张睿说秘密上都是“负能量”而 Lisa 说 Secret 好“暖心”。之所以造成这样的体验差异,是因为在产品设计初衷、社区内容的审核机制和力量存在差异,当然更重要的是用户心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产品之外的隐忧
除了产品本身之外,还不得不考虑国内特殊的法律政策环境。
- 政治风险,悲剧的典型代表是饭否。这个风险非常难以把控,同类型的 ugc 公司新浪微博,最多的时候设置了上千的内容审核团队,这个成本不是一个创业公司能够支撑的起来。秘密的创始人林承仁自己也坦诚:”在上线之前本来也很担心这类问题,但是运营起来之后发现几乎没有人讨论时政话题,到后来才明白时政问题在小圈子的社交平台中很难传播,用户几乎不关注此类话题。一旦有人谈论,秘密的政策也是铁腕的,涉及政治立刻封号。
- 民事法律问题,悲剧的典型代表秘密明信片制作网站 PostSecret,在 PostSecret 的移动应用在上线后三个月,因为分享的部分内容涉及暴力或色情等不适当言论而被迫下架。
国内的律师认为,如果有用户在网上对另一个人进行不点名人身攻击,内容足够让周围人锁定是谁,就属于违法行为。而对于平台来讲,如果明知违法还不给删帖,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对于谣言、色情内容,根据以前政府部门的处罚案例,很可能直接导致公司关张。
我们看看国外产品的做法,whisper 聘请了 92 个位于菲律宾的兼职人员,和 32 个全职员工专门审查网络上的留言。Secret 只要有两个人对一条秘密进行举报,这条秘密就会被自动屏蔽,除了发布者,没人看得到它。
在我国这个法制尚不成熟和完善的环境下,还是谨慎谨慎再谨慎为好。
作者微信公众号:天方燕谈(tianfangyantan),微信号:309518196,欢迎交流和探讨。
来自:geekpark
而对于平台来讲,如果明知违法还不给删帖,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个有多少人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