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方面,总结2017产品之路

18 评论 19901 浏览 163 收藏 27 分钟

文章为作者在2017年结束之际,对自己踩过的坑与收获做一个总结。

概述

随着香港天际100上的数字倒数到0,维多利亚港的上空中盛开了灿烂的烟火,2017年也随着刹那的烟火成为了过去。

2017年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的工作可以用“跌宕起伏”起伏来形容了,经我手的产品也有4、5个了,各种类型都有,死掉的、夭折的,也有上线并积累一定的用户量的、为团队带来盈利的产品。感觉这并不像一个第一年做产品的人经历的事情,但是也因为经历过这些,在这一年里收获颇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而在2017年结束之际,对自己踩过的坑与收获做一个总结。以下是我经历中深刻的学习到的:

  • 体验很重要
  • 产品规划与项目跟踪
  • 在用户使用流程和数据中解决问题
  • 演讲能力
  • 用户调研
  • 换位思考

我会从以上6个方面来总结一下这一年的学习收获。

体验很重要

1、友好的体验设计需要学习

在没有转行成为产品经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较在意体验,可能自己是一个比较注重效率的人,所以在一些产品的使用中,能满足我的需求的、能提升效率的,并且可以让我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完成整个流程的产品,可以让我专注与自己的事情上,这样的产品就可以认为是体验良好。虽然自己知道要做良好的体验,但是实际要自己做的时候,确是另外一回事。

在去年年底,负责了一个web后台管理系统的开发,第一个版本2017年的春节前完成了,结果是可想而知了,产品延期。第一个版本流程不够顺畅,体验太差,毫无美感(当时团队还没有设计,直接按原型做的),不出所料,boss对我进行了狂怼,当时的打击确实是挺大的。

拿刚入行来说只是借口,自己确实对web的设计交互只懂得皮毛,所以新年回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做好优化版本的迭代工作。

为了填坑,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web端产品的交互设计。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一门新知识的学习,最快的方法就是问有经验的人、然后就是上网阅读相关文章、再深入点的就是阅读书籍。

先问人,在微信产品群、QQ产品群上资讯一些产品前辈,他们提供了一些相关论坛的文章给我,如「网易用户体验中心」、「腾讯ISUX」、「设计达人」等,还推荐了相关书籍给我。根据前辈们提供的信息,先阅读体验相关的文章和博客,并做好总结。然后阅读《Don’t make me think》和《设计心理学》。

或许是因为在那段时间内专注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所以掌握的比较快,其中影响最深的是《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和“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而“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十个原则,但是几乎所有场景经过这十个原则的包装后,体验都变得更加友好。

后来就把新学习的交互体验的知识、规则融入到web端后台管理系统版本优化的思考中,重新设计了导航系统,并且每一个操作都优先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真正做到把用户当成“傻子”,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新版本迭代的体验优化工作。接下来就是UI设计了,当时由于团队还没有设计人员,…幸亏是后台管理系统,对设计的要求不那么高,自己之前接触过的UI设计,所以就顶上亲自设计了。

在第二个版本完成之后,首页有如下的对比:

新版本的迭代得到的客户的一致赞许,体验好了很多。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版本体验太烂的缘故吧…

不管怎样,这次经历让我真正懂得了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每个功能、操作都能尽量减少用户思考,并且每次操作都要让用户有感知,让用户感觉到尊重。这次项目经历之后,我还深入了解了情感化设计、深究设计心理学,后续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也算是形成了一种“体验思维”的思维模式。

产品规划与进度跟踪

在今年年中的时候,公司上层根据自有的资源,打造一款资讯产品。刚开始是作为一个引流平台,所以在产品设计上与市面上的资讯产品没多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模式上,增加了一个用户任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阅读资讯、做任务还获得奖励进而兑换成人民币,积累到一定人民币之后可以进行提现操作,通过这种模式来吸引用户。

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了几个同类型的产品。由于产品模式相对成熟,初期的设计难度并不大,关键点在于如何将这些需求功能规划好,并确定优先级。由于boss那边的给出来的上线时间比较紧急,所以产品规划与进度跟踪变得尤为关键。

对于产品规划,之前阅读过《启示录》,记得书中说过,敏捷开发的版本迭代,有一个很好比喻,就是如果要造一辆汽车,使用敏捷开发就要先造一辆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最后才到汽车,而不是直接到汽车。

这样可以确保核心功能优先完成,然后再按照优先级完成其他的功能,这里充分体现了功能优先级的重要性。所以在这次产品规划中,把上线版本分成了4次迭代计划,按照优先级的4个象限进行划分,如下图。

然后在进度跟踪方面,做到每个阶段会把对应阶段目标、任务分配到开发人员手上,然后通过每日早会,阶段总结会来把控项目的质量。虽然是做到了,但是每个阶段都会延迟,并且质量不敢保证,虽然延迟的工作量不大。问题出现在哪里?一时间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几天后公司聘请了一个技术大牛(肉山哥)来管理技术团队,可算是一场及时雨。

肉山哥入职后首先和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对我的项目管理方式表示了肯定,逻辑和方向都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点没有做好,就是没有把任务的粒度再细化些,现在的任务粒度基本上是以功能模块来计算的,并且以3天为一个周期。

肉山哥对我说了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

团队中,开发人员的自觉性是有高有低的,我们为了确保每个人的工作都能跟上进度,就需要以最糟糕的情况去做打算,也就是说,假设开发人员的都是低自觉性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把任务精细化到半天,甚至是以两小时为单位,然后通过每日早会来汇报进度,变相了给他们一点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有动力去完成任务,当然,如果自觉性高的开发,就算我们不这么做他们也会完成的很好。

事实确实是这样,有时候需要根据团队的情况来对任务进行精细度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

在用户使用流程和数据中解决问题

9月开学季,然而和我没关系。由于业务的发展,团队需要开启新的一条产品线,就是一个与公众号绑定的网络小说阅读类WebApp。在这个项目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中,依然采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一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上线不久,便通过用户充值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之后的一个月,我们不断对H5的页面体验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有几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无论是我们进行推广拉新,还是老用户阅读,充值转化率、关注率等数据都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当时第一个版本是通过吸取当前一些成熟的案例的精华,然后结合体验良好的导航系统,体验方面还是可以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我们针对这几个问题作出了各种假设,却发现没有数据进行分析去验证我们的假设。

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当时只对简单的用户数据、充值数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并没有进行其他方面数据的统计,真是坑了。

那我们需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进行统计?

首先需要明确关注的数据,比如说充值转化率、关注转化率等,然后再确定与之相关的参数,就拿充值转化率,其公式是充值转化率 = 充值人数(△t)/ 总用户数(△t),其中(△t)是一定时间区间,如果需要查询某天的充值转化率就需要统计某天的充值用户数以及总用户数。

关注转化率同理。为了获得更全面掌握产品的情况,需要获取到更多的数据做更全面的分析,比如说访客量、当日小说阅读量统计等。那么哪些数据是我们当先继续获取的呢?大家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而我对运营数据认识的也不够,所以无法做出精确的判断,所以这个时候最好是结合用户使用的流程图,来确定哪些地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然后确定在什么地方埋点,并解释统计数据的意义是什么,然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这些造成这些数据变动的原因,这对后面的数据分析有重要的帮助。

那这个时候产品经理该怎么做呢?一个产品需要获取用户数据,最重要的就是有清晰的用户使用流程图,然后通过用户使用流程图来确定最终想要获取的数据。

通过对用户流程的梳理以及总结,确定了当前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以及关注的几个核心数据指标,如下图:

在确定了指标之后,都需要分析指标变动时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在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经过这次案例之后,让我更加懂得了数据分析是分析产品状况、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而当时自己在数据分析上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前期才会出现想要数据没有数据的情况。不过后来的数据分析方案在和大家讨论过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的赞同,让我信心倍增,同时获益良多,以后也会在产品设计时考虑好数据埋点的情况。

演讲能力

今年的下半年,团队的不断扩大,但产品经理依然还是只有我一个。所以产品上的需求评审、版本迭代都需要我做主持,并且每日早会都是我来统筹,所以自己面对观众的演讲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当然自己也有下意识的去把各个会议作为一个演讲。

因为以前看的TED演讲比较多,所以自己也略有研究,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的话,自己作为观众,自己喜欢听那些演讲,或自己讨厌那些演讲,这样就很好理解了。所以我一般都会在一张ppt上放一个标题,如果有数据的则用户图表显示数据,如果需要显示文案,那么文案不会超过三行,并且会时不时引用一下比较轻松的语调来缓解一下氛围。

对于一个演讲,前期准备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确保演讲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是把我们需要传递的信息真真正正的传递到观众中,就需要把你的演讲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只讲概念,最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并且条理清晰。

也就是说演讲的开头要告知大家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每个部分进行说明,如果演讲时间长一些,就要保证你说话时语调要有主次、有重点,并且最好与观众有互动,调起观众的积极性。最后就是需要对演讲做一个总结,让观众顺着演讲者的思路走。

演讲能力是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来增强的,虽然不一定要引人入胜,但只要你要传递的信息传达到了就行了。如果把演讲看做一个产品,那么观众就是你的用户,那为什么不把演讲做的好些,让观众体验更好呢?

虽然在这一年里自己的演讲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足以让演讲具有“良好的体验”,依然任重道远。

用户调研

经过了几个版本的迭代之后,阅读类的WebApp已经趋于稳定,时间也到了12月份,接下来的计划也就顺水推舟,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准备筹划自己的阅读类App。

不过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上来就是“竞品分析”,而是先调研一下当下的这个行业的市场情况以及重要的用户调研。

因为WebApp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用户量,并且客服那边手头上也有活跃的种子用户。所以这时做用户调研是最好的。

怎么做的用户调研?在进行调研之前,就已经把用户调研的理论知识复习了好几遍。

做用户调研,首先是先反问自己,这次用户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更精确的获取我们当前用户的用户画像、使用场景以及对我们平台的建议。

接下来就是设置问卷的问题了,问卷的问题设置也是有技巧的,最核心的是以下几点:

  • 问题数最好不要太多,12个左右
  • 无关研究目的的不问
  • 可问可不问的坚决不问
  • 问题要先易后难
  • 开放性与封闭性问题合理搭配
  • 问题不能有诱导性,避免反应心向

确定问题之后,需要对调研的结果进行预测,比如说用户的画像如何之类的。这些确定完毕之后,就需要开始进行调研了,那么该如何吸引用户去填问卷了?因为业务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填写问卷奖励一定量的书币,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书币来阅读付费的书籍。并把活动显示在首页的活动banner中,同时为了防止用户刷,我们开启了默认不选中选项的设置。

由于有奖励机制,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们就收到了3000多份的问卷结果。

接下来当时就是分析问卷结果了,使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每个问题的下选项所占的比例,如:

然后总结出一个最终的画像以及用户调研结果。

在用户问卷调查的同时,我这边也通过微信客服和活跃用户进行一对一的用户访谈,虽然面对面访谈更直接、高效,但考虑到成本问题还是放弃了。一对一访谈可以直接了解到用户对平台的感想,了解到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并且直面用户的吐槽,真是“爽快”…用户访谈的难度比问卷调查的难度大的多,还需要有客服人员的耐心,并且要把用户捧为上帝…扯远了,因为时间的原因只对几个种子用户进行了访谈,并且效果不理想,后续还有不断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

面对用户时,乔布斯曾经说过: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需要引导用户。所以我们要做得到比用户更懂用户。

类比思考

完成了用户调研,确定了用户画像,接下来就需要对阅读类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了。经历过之前项目的沉淀后,现在已经不会马上就确定功能了,而是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需求的思考上,把产品的工作分配为80/20,把80%的时间放在思考,20%的时间执行工作上。

对于网络小说阅读类的App,由于我不是目标用户,所以很难靠想去了解到用户的需求,虽然之前的用户调研也了解了不少用户的反馈,但没有真正的感受的话是很难设计出让用户产生共鸣的产品。

为此,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虽然我不是小说的目标用户,但是我平时喜欢看书,能不能把两个场景联系起来呢?而在这个场景下,我自己就是目标用户。

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阅读传统书籍阅读的流程,看是否能挖掘出用户需求的动机。

我把传统书籍阅读分为两种情况。

  • 有目的性选择书的阅读
  • 无目的选择书的阅读

有目的性选择书的阅读

1、找书过程

假设周日下午,我看了《星际迷航》这部电影,对里面的时空穿梭很感兴趣,想了解一下关于时空、相对论这方面的知识,当时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所以第一时间我会选择去深圳书城去找相关的书籍。

我来到了深圳书城之后,我进书城门口,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书,一些畅销书摆在了书城入口最显眼的地方,比如《解忧杂货店》、《一个人的朝圣》、《从你全世界路过》之类的畅销书,这种书的内容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很多人都喜欢买、喜欢看,所以书城自然会把他们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但是我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我来这里的目的是寻找与时空、相对论相关的书籍,以满足我对知识渴望的需求(有点过分了…),那么我就会通过书城的指示牌,相对论属于物理学,物理学属于科学类,科学类的类别在二楼,所以我就去了二楼,找到科学类,接着物理学类的书籍,然后在物理学区域中,找到与时空、相对论相关的书籍。当我找到一本书,通过浏览目录、简介、前言等介绍,觉得书本的内容很不错,就会把它买回家,先放到书架上。

2、阅读过程案例

我习惯睡前看书,如饥似渴的把书看完了一半之后,困得不行了,要去睡觉了,便把书签放在自己看到的地方夹着,然后把书放回了书架,然后自己就去睡了。

由于第二天是有点忙,比如说加班,到家已经10点多了,洗漱完已经11点,趁着夜深人静了,自己也好充一下电,就从书架上拿出昨天买的相对论,然后继续看后面的内容。

无目的选择书的阅读

1、找书过程

放暑假的第一天,小雪和朋友们一起去市民中心玩、看电影。当他们看完电影之后就找了个地方喝东西,随便逛逛。然后走到了深圳书城,小雪觉得放暑假了,就有时间可以看书了。于是就进书城里看看有什么好看的书。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门口显眼的畅销书,其中放了一本小说叫《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封面挺好看了,就前去浏览了简介和前几章的剧情,发现挺吸引人的,于是就决定买这本书了。

还有小雪一向对文学都挺感兴趣的,所以就走到文学区,看看有什么好看的书。到了文学区,之前小雪已经在这里买了一些书的了。在推荐展览区中,发现了一本叫《夜航西飞》的书,她之前听说过的,但是没看过,都是小雪喜欢看的那类型的书,小雪拿起来翻一翻,看了看前面一些章节,觉得很不错,也把它买了下来。差不多7点了,小雪也该回家了。

2、阅读过程案例

此阅读过程与上述有目的选择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样。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到以下流程图:

而阅读书籍时显示生活中的需求有:

整个流程和线上阅读应用并无太大的差异,场景需求映射到App中就是书城模块、搜索、书籍推荐、书籍分类、书籍介绍、书籍购买、书籍阅读、书签、阅读环境等需求。最终也确定了比较符合用户线上阅读需求以及对应功能。

展望

2017年在科技圈内发展最火的技术无疑是人工智能,与之相关的无线驾驶、智能语音助手、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识别等都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还有即将成为新一代的计算平台的AR、VR和MR,都给我们当下时代带来了新的革命、产业升级,所以在新的一年里,作为产品经理,除了积累基本的产品方面的能力、锻炼商业敏感度以外,还需要去理解新技术,思考并挖掘新技术的使用场景,迎接新革命的来临!

恩,还是来点实际的吧,就我而言,产品之路依然漫长,所以再新的一年里,需要确定四个方向:

  • 沉淀产品各方面的能力(核心竞争力)
  • 掌握心理学(探究人们需求的深层动机)
  • 培养投资人眼光,锻炼商业敏感度
  • 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不被时代所抛弃)

充好电,迎接新的一年!

 

本文由 @ Kimso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al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到作者做过公众号管理平台,想咨询一下

    来自浙江 回复
  2. 可不可以写一篇如何写文案的文章呢?我觉得你的文采水平可以。

    来自广东 回复
  3. 现在在学习产品经理怎么入门,打算从测试转行为产品经理,学习了

    回复
  4. 佩服,刚入行半年,感觉跟你的差距好大。

    来自广东 回复
  5. 写的很详细

    来自浙江 回复
  6. 很恼火的事情就是,调查问卷及内容都已经准备好生成了,运营团队不去搜集用户信息

    来自四川 回复
  7. 产品经理处在业务漩涡中心,要做好解决一切问题的决心。祝PM们好运,加油💪!!!

    回复
  8. 本人前几年看了很多设计方面的书和视频,也特别关注用户体验,感觉非常喜欢产品经理的工作,大神能不能带?不发工资都行。。。

    回复
    1. 😯 共同学习啦

      来自广东 回复
    2. 有啦

      回复
  9. 写的很棒,恰好我也喜欢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喜欢时间和空间的讨论(PS 我是女生。。。)

    回复
    1. 还有星际迷航,所以关于宇宙的一切电影。。。
      另外,刚准备向产品经理的目标进发。。。

      回复
    2. 所有。。。

      回复
    3. 可以留个微信交流一下

      回复
    4. luffly_kc

      来自广东 回复
    5. 我也是重感受和体验的人

      来自广东 回复
  10. 6个总结前面是在讲换位思考,后面详细阐述时为啥是类比思考?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