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的朋友2017》中收获的16个新认知:市场篇、用户篇、成长篇

7 评论 9523 浏览 40 收藏 40 分钟

笔者尝试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去看演讲中的一些案例和洞察,16个思考粗略分成三类:对于市场的思考,对于用户的思考,对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2017年12月31日晚上看了罗胖的《时间的朋友2017》,随后又听了2遍音频,真的很佩服罗胖的演讲能力,而且给我的感觉是罗胖比前两年跨年演讲表现的更好了,整场演讲一气呵成,但是细细回味,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似乎并不是很赞同。

整场演讲以六个问题、六个焦虑、六个答案、六个脑洞、六个中国式机会作为主线,4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包含了大量2017年真实发生的商业案例,和巨头们对于市场的洞察,通过一个个商业案例和高密度的大神观点紧紧的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个人感觉自己不算是罗粉,只是很喜欢听他的演讲,因为他的演讲总能诱使我有一些新的思考,今年的演讲让我产生了16个新的思考或者说新的认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留言区可以与您多多交流。

笔者尝试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去看演讲中的一些案例和洞察,16个思考粗略分成三类:对于市场的思考,对于用户的思考,对于个人成长的思考。本文仅是个人的浅显思考总结,希望思考更深入或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可以私信或评论区交流讨论。

一、对于市场的思考

1、大者恒大,强者恒强

罗胖的演讲用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的一个洞察:“大者恒大,强者恒强”作为开场,引发了创业者的焦虑情绪,也引出了前两个问题,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刚刚进场者有没有新的玩法。沈南鹏自己给出的答案:聚光灯下真的都是AT(阿里和腾讯),但是舞台在变大,后来者是有机会登上舞台的。

但是笔者的看法不太相同,前段时间,吴晓波老师总结了十年间世界企业排名前十的公司更迭表,从公司属性上来看,已经从资源/能源/银行型企业几乎变成了科技类公司的天下,还记得《基业长青》中描述的那些强者和大者吗?

想当年,他们就是恒大恒强的代表,当时的人们也认为他们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创新方法,他们可以霸占着舞台,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而今天很多曾经的王者已经没落。

这种没落伴随着一批全新企业的崛起,而这种崛起无不是因为这一轮技术变革,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协作方式,极大的提升了协作效率。即使在互联网领域也并不是真的大者恒大,强者恒强,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的BAT已经变成AT,百度虽然也做了大量的投资和布局,但是依然和阿里腾讯拉开了差距。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马云爸爸和马化腾爸爸在各种演讲中表现出的焦虑,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手机帝国崩塌声音犹在耳,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和腾讯现在大量的投资各种赛道,进行各种布局,以生态化的方式进入到更多的领域,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看到在细分行业中,很多公司已经在舞台上向着聚光灯走去,如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平台,大疆的无人机,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face++的人脸识别,摩拜单车的共享单车和汽车,他们相比于AT都是后来者,但是他们都成为了风口的猪,成功的飞上舞台。未来的5G网络,AI和AR等技术的成熟和商用,将创造出更大的市场和空间。

所以笔者乐观的认为,未来的中国依然充满机会,而这些机会需要优秀的产品去承载,即使AI时代到来了,笔者依然看好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看好中国的未来市场发展。

2、变化多和变化快

在过去的2017年中,发生了太多变化,罗胖以游戏市场上吃鸡游戏为例,生动的描绘出一场仅用一周就几乎打完了的战役:吃鸡游戏,从无到有,从蓝海到红海,仅用了一周时间。从整个产品风口切换上来看,2017年也可谓风水轮流转,共享单车大战,短一年内摩拜和ofo已经抢占了80%的市场,直接逼死了市场的老三,大量单车企业倒逼;无人便利店成为巨头关注焦点,亚马逊的Amazon Go,阿里巴巴的各种无人店铺尝试,结合AI技术和超市场景。

与无人便利店类似的,无人售货机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进一步缩短了人与货的距离。生鲜市场被AT重新定义,阿里的盒马生鲜,腾讯的超级物种引起社会热议。共享充电宝10天时间,5比融资,超过20家机构入局,而截止到今天,超过80%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停止了服务,变化速度之快可谓让人唏嘘。

线上抓娃娃异军突起,不到三个月,超过三十个平台已经上架。比特币经过几轮涨跌成功突破了10000 美元/枚,而2018年初,区块链技术更是成为各大公司纷纷布局的主要方向,2018年,区块链技术如何完成信任构建,完成商业底层服务协议,值得期待。

从全民王者荣耀到全民吃鸡,王者荣耀这款最初几乎没有通过腾讯内部PK的游戏让腾讯市值疯涨,注册超过2亿人,赵云的一款皮肤就让腾讯一天收入1.5亿,本来以为无可撼动的王者荣耀,却被下半年百人吃鸡游戏抢去了风头。

继直播风口之后,短视频成为视频领域的第一风口,火山,西瓜,抖音,快手,小咖秀等平台纷纷加速发展,瞬间占据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而年初的直播问答百万红包又成为了现象级功能探索。AI技术的快速商用,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辅助驾驶大巴已经上路,人脸识别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也已经非常成熟,从2018年初的CES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民用智能家居产品,相信2018将出现更多的AI产品改变我们的生活。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风口转换速度是何等的迅速,也不怪巨头们焦虑,真的变化太快了,一个市场从出现到决胜,长则数月,短则数天,不得不让人焦虑,但换个角度来看,大量的新公司在登上舞台,大量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这是一个多么活跃的市场。

3、逾越规则

罗胖在演讲中引用了应书岭老师的感慨:游戏行业中,所有的人都在逾越规则,所有的人都在离经叛道。类似的观点,在吴晓波 2017年跨年演讲也有看到,吴晓波老师是这么说的: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后来者一定是革命者,因为原有的市场已经被既得利益者限定的游戏规则,在规则内新入场的玩家一定处于劣势,所以后来者一定是通过各种尝试和努力,去颠覆这种规则才可能创造生存空间,面对新技术和新连接,一旦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么法律就会显得相对滞后。

笔者认为,今天中国的精彩和繁荣,很大原因是因为政府给了足够的试错空间,以P2P和共享单车为例,如果这些新事物一出来就进行规范和立法,那么很可能扼杀了其商业模式,而我们的政府采用先观察,后介入的方式,让市场充分活跃又不会完全失控,也正因为这点,才让中国成为世界创新氛围最好的国家,这种规则的不断逾越,法制的不断完善,让我们这个超级大国变得更加值得期待。

特别喜欢王煜全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今天的中国相当于6-70年代的美国,虽然我们有各种各种样的问题,但是你问每一个人,我们都相信这个国家未来会更好,我们的生活未来会更好。

但是罗胖的观点“没有竞争,只有追赶用户”笔者并不是非常认可,因为从过去的产品竞争我们会发现,同类产品一般情况下都是成片出现,最终演化成成对终极PK,一个阿里系和一个腾讯系,彼此逾越规则,一个刚刚逾越,获得一点点优势,竞争对手马上跟进,并作出更大突破。

笔者相信,这样的竞争在2018年会更加的常见,还是用乔帮主的论点:用户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用户的认知在快速的迭代,但是产品的迭代速度很可能更快,而这个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必然伴随模仿和超越,这就是竞争,在认知、渠道、资本等战场去综合博弈。

4、 中国的技术、文化输出和枢纽地位

罗胖的跨年演讲中提到了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白夜追凶》已经卖到了netflix。

而中国的技术和产品输出可谓对东南亚和一些非洲国家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互联网这个维度上中国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而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更加勤奋和努力,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阿里腾讯的竞争,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简直就是完全的蓝海,经过中国市场训练出来的互联网企业,进入到这些国家,其当地企业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而且中国地处东亚,相比欧美互联网产品更符合亚洲人使用习惯,这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帮助这些国家迅速的完成了各种互联网服务搭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抢走了这些国家通过互联网崛起的机会,这些本该由当地年轻人通过创业崛起的机会。

作为一个理科生,以前的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与中国的近现代史,而且最初对于历史的理解仅是一堆事件和时间点的串联,后来听罗辑思维理解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不得已,也通过同理心理解了每一个选择背后的纠结和迷惘。

再后来,听了吴晓波老师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理解了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大致脉络,听了罗胖的《时间的朋友2017》之后,又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第一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了解了从商周之变到今天的中国,如何一步步从一元的中原文明,发展成为今天这个集中原,草原,高原,西域,大海一身的多元大国,兼具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双重属性,成为世界的枢纽,不禁感觉到满满的自豪感,再一次坚信,中国的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好。

5、 价格战vs认知战

推荐大家一篇文章,康熙师爷的《价格的真相:用户嫌贵,并不是真的贵了》,文中通过六个场景,说清楚了购物时为什么人们会感觉价格贵,作者的论断:凡是被用户嫌贵的产品,都是参照物错了,文中做了直观的叙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价格战一般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的一种商业竞争行为,其主要内部动力有市场拉动、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目的是打压竞争对手、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消化库存等。

笔者以前理解的价格战是一旦被竞争对手拖进战场就很难抽身,如滴滴和快的,摩拜和ofo,京东和当当等,而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出了雷军如何通过认知战来对抗价格战,我们都知道小米手机最初的理念是为发烧而狂,几乎重新信定义了手机的价格锚点,逼着其他手机大厂调整其产品价格体系,而小米后来做的智能家居生态平台,通过小米长期的价值传递,让用户相信买小米的产品,雷军不赚我钱,质量好,价格也不贵,于是就通过认知的积累,成功逃脱了价格战的泥潭。但如果真如照罗胖所说的,其单品的毛利真的是太少了一些。

进一步思考,还有那些认知战的案例呢?就拿罗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为例,罗胖每次都会在演讲中间高潮的地方让现场或电视机前的朋友分享得到到朋友圈,本次演讲中,通过彼此荣耀让用户感动,进行了一波情感互动后,让大家写出了相信得到是最好的知识服务APP,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字会反向塑造认知,每年一次认知干预,仅仅过去三年,相信很用户真的已经相信得到APP是最好的知识服务了。

6、 只拥有不连接=不存在

罗胖演讲中提到:只拥有不连接就是资源孤岛,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前段时间去北京远郊雁西湖玩,到了晚上想要常常当地特色美食,看到一排饭店,去哪家呢?

于是打开大众点评,找到推荐排名第一的五星灶台鱼,直接导航过去,开车的过程中发现路边十多家灶台鱼可谓是门可罗雀,根本没什么食客,而到了导航的饭店,竟然需要等位,越是等位似乎就验证了这家店越好,而排队等位又会促使用户修正认知,认为吃的东西更好吃,类似于排队买喜茶的逻辑。

这件事当时让我非常感慨,那些门可罗雀的门店可能做的更好吃,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脱离了互联网的连接,他们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成为备选项的可能性。

做最好的自己,并保持开放。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笔者认为可以没有开发和设计,但是一定要有懂互联网和最前沿技术的产品和运营,因为一旦技术变革或代际结构出现改变时,那么企业必须随之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可怕,你只要将其看成工具,利用它就好,让自己优质的产品永远同最先进的渠道和技术同行,AI时代同样如此,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关注技术的发展,时机成熟果断运用这种技术,实现企业的进化和跃升。

二、对于用户的思考

1、不同时代的人信息接收带宽不同

演讲中罗胖描述了一个学霸写作业的场景:做作业的同时听音乐,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进而引出了一个让我深深震惊的洞察:不同代际的人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带宽不同

当时真的有如电击,以前曾在文章中感慨,父母操作电子产品时会选择性无视文字信息,也就是明明弹窗提示了应该如何操作,但是因为对弹窗的概念不熟悉,父母甚至都不会看到弹窗提示的文字,愣愣的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笔者当时的结论是,父母因为对交互形式的陌生选择性无视,同时也有可能因为点击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而深感迷茫,而罗胖演讲中的信息接收和处理带宽可能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产品经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理解用户的认知模式,跟不上用户不得改变。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需要时刻保持与新技术,新用户,新模式,新产品密切联系,每个产品都都需要深刻理解用户,清楚痛点,熟知用户操作习惯,而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带宽不同可能导致设计产品时出现极大的代际盲区,我们以B站中的弹幕功能为例,这个功能很符合年轻用户的信息处理带宽,他们把观看内容和交流信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而对于70后,甚至是一些80后的产品经理来说,弹幕简直就是一种对内容的极大干扰,根本没办法看清楚弹幕文字后面的内容,更别提同时兼顾弹幕内容,而实时添加弹幕交流互动简直难以理解,而从信息带宽的角度去理解就变得很容易。

当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带宽出现差异,很可能极大限制产品的交互设计和流程设计,如罗胖所说,父母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可以在多个微信群众任意穿梭,也如马化腾所说,我们什么都没有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老了。作为一个产品人,深感焦虑。

2、新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需要新的连接工具?

罗胖的演讲中播放了一个短视频,高压电养护工人在高压电线上吃饭,睡觉,行走等,罗胖的结论:首先,以前看不到这些画面是因为央视的记者爬不上去,其次,这些新接入的用户需要有新的链接工具。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可能说反了,因为技术升级,出现新链接工具的可能性,而已有的平台已经霸占了大量的流量黑洞,所以需要新的平台和工具去让新入场的用户刷存在感。

《参与感》中曾经提到了微博让公众第一次有了社会事件的话语权,从微博的用户群来看,微博的第一批用户是明星,接着是大量的粉丝涌入,而微博的二度崛起是扶植了大量优质内容的中小V,这两波发展过程创作者多是一二三线城市人群,他们最早链接到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随着4G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我们看到了视频,直播,大型网游的快速崛起,再到短视频,我们都知道,创作长时间的内容难度较大,于是短视频又成为了风口,它既满足了用户碎片化时间的消费需求,也降低了创作门槛,同时,如前文中所说,大平台已经流量大户们占据,那么一定会有心的产品创造出新的渠道为新用户崛起铺路。

一个市场已经饱和,那么创作者会需要新的平台展示自我,而用户也会因为麻木而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永无止境,用户一直在变,只看你的产品可以抓住本质,毕竟每一门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3、赋能和内容经济

内容经济,知识服务近些年特别火,相关产品很多,如罗胖的得到APP,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会,混沌研习社,喜马拉雅,荔枝直播,千聊直播,一元听听等,大量的创作者参与到了这一波内容创业的大潮中,罗胖的演讲中提到了两个字“赋能”,是指企业为员工赋能,企业搭建平台,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参与创业孵化,但是,近一年的文字创作让笔者深深感觉到,内容创业实际上就是经验和创意的共享经济,职场老司机,有专业特长者,拥有特殊经历的人将这些共享出来,让,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平台和创作互相赋能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一个产品经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据悉2017年7月完成A轮融资2250万元,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向赋能的案例,平台汇集优秀的产品经理,以文字和在线课程的形式为新人产品提供经验和结构化产品管理方法,你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大量的BAT高薪产品或高级产品在编辑内容,平台还可以通过年度活动让这些KOL为其朋友圈疯狂打call,为平台赋能,同时,平台通过专栏作家,起点讲师,年度优秀产品经理等title为中级或高级产品经理们赋能。

一个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可以在不同维度上为用户赋能,抓住用户的高级诉求(社交和自我实现),为其提供服务,就内容类产品来说,可以拓展的方向还有很多,笔者后面会尝试写一篇关于文字类内容产品的设计思考总结,通过分析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简书等平台,分析创作者心理和平台成长体系设计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4、流量思维vs超级用户思维?

罗胖的演讲中提到对于付费用户的态度问题,进而引出了流量思维和超级用户思维,笔者认为,这只是看用户的角度不同,一个是看用户的数据的大趋势,一个则是如何为付费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差异化服务,其实彼此并不冲突,这种思维在传统商业中就非常多见,付费用户也未必是超级用户,因为根据用户的付费总额的差异,存在着超级用户等级的划分。

我们以机场为例,买了机票的用户理论上都是罗胖所说的超级用户,但是头等舱和超长里程数的vip客户就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服务。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基本已经没什么增量,所以需要将每一个用户当做潜在超级用户去挖掘,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锁定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所以笔者认为,从流量上,可以分析出趋势,绘制出粗略的画像,而为如何完成游客-注册用户-注册付费用户-注册长期付费用户这个过程才是关键,至于所谓的超级用户思维并非那么重要。

一直感觉罗胖的产品(得到,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在做价值观传递(干预),也就是同一种令人认同的价值取向来影响用户的行为,在演讲中那句“彼此感到荣耀”让人特别激动而感动一波后直接让大家分享朋友圈,可谓干得漂亮,影响力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三、对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1、信息获取效率可升级

前文中我们提到了代际之间信息接收和处理带宽不同,紧接着,罗胖演讲中又提到了普通人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听觉效率,也就是可以听高倍速音频,提高信息获取效率,这点很重要。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三倍速的得到APP音频播放速度,听加速音频对于注意力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溜号就跟不上了,但是笔者梳理出了一种高效的听书学习策略,分享给大家。

1.1 高效学习/阅读基础知识

以前录制过高效记忆和快速阅读的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获取。

首先,分享一下笔者对于学习的理解:学习就是将新知识黏合到已有知识体系中

什么是知识呢?笔者的理解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后者是前者的提炼和加工。所以笔者并不认同罗胖演讲中提到的快递员知道哪个小区容易丢电瓶是知识,对于个人只是一条信息,而对于平台来说只是一条数据。

什么是已有知识体系呢?每个人从出生到当下,所有的经历,学过的并有组织的信息(初高中,大学课程等),构成了其对世界的认知模型,而人的成长实际就是不断完善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也就是将新的知识黏合到已有知识体系,并逐渐提炼出每个人的处事智慧,指导选择的过程。

如果通过阅读,交流,收听获取到的数据或信息无法黏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非常用一遗忘,也就无法指导我们的选择。而笔者认为,最好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体系的粘合剂就是:重复+经验or案例。回忆校园生活,我们的学习都是通过一定程度的重复,将新知识加入我们的大脑,拿出一年前你读过的一本书,看看还有印象吗?人们更容易记住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有趣生动的案例也更容易加深记忆。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听觉系统,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一分钟可以阅读150-300个字,经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一分钟可阅读400-3000个字,以罗胖每天60秒为例,一分钟大概300字,而如果2倍速收听,相当于每分钟阅读600字,而3倍速则相当于900字。一本220页的纸质图书大概14万字,3倍速只需要156分钟就可以听一遍。很多人看书从头到尾慢慢读,一本书看一个月,我敢打赌,看完后问这本书怎么样,他可能什么都没记住。

1.2 使用工具

  • (推荐)百度+VLC-使用百度搜索音频版本图书MP3并下载,导入手机,使用VLC进行变速播放
  • 喜马拉雅-搜索音频版本图书,设置音频播放速度
  • 得到APP-搜索响应电子书,设置音频播放速度
  • 幕云或Xmind-快捷制作结构性读书笔记

1.3 四步听书学习法

第一遍,看书的目录和各章节小结,绘制思维导图,将内容初步框架化,过程中可以自我提问,或者假设你要是写这部分内容会怎么写,大概用时1小时

第二遍3倍速听书,将书中案例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完善框架,回答第一步的提问和假设,大概用时4小时。

第三遍,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去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也是辩证学习的过程,请记住书中内容未必都对,即使是经典,时代不同,大概耗时2小时。

第四遍,与朋友交流,每个人的认知框架不同,看到的内容会不同,同一本书,初入职场菜鸟和工作了几年的老鸟看到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笔者发现,我(理科生)阅读《人类简史》所读到的内容和一个学习社会学的朋友竟然完全不懂,交流的时候甚至感觉看的不是一本书,所以多交流可以加深印象并补全认知广度和深度。

一个月后三倍速再听一遍,也可以做小团体的读书分享,加深记忆,完成这个过程,这本书基本上就印在你的脑中了。

2、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框架很重要

罗胖演讲的后半段就是在为《枢纽》疯狂打call,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五十讲》,作为一个理科生,再一次被深深震撼,并非那些历史事实,而是其分析框架,上一次被震撼还是因为吴晓波老师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老师以中央和地方,有产和无产作为分析框架,将中国历史上十几次经济制度改革放到一处深入分析,帮助读者短时间内理解了中国的经济探索历程。

而中国史纲五十讲中,施展老师的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空间主线中,讲述了中国文明从中原,到西域,草原,高原,海洋,最终演化出了一个多元文明,深入分析了中国近现代40年崛起的原因,在分析中国发展演化的同时,又结合了世界其他国家在时间纬度发生了什么,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

其实结构化的知识和分析框架非常有助于我们表达信息,以面试为例,当面试官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面试者凭感觉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很可能都是在围绕一个观点反复论述,而显得逻辑混乱,而如果使用一些分析框架进行结构化表达,如使用金字塔原理中的结构,4C,4P或波特五力模型等,就会给面试官思维缜密的印象,强烈建议大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

3、算法人生,选择策略

罗胖演讲中再次提到了老俞的两个按钮如何选择问题,问听众们应该按哪个,一个按下去100%拿到100万,另一个按下去50%可以拿1个亿。以前也总结过得到app中的几个选择策略,分别是基于数学选择策略,基于物理学第一性原理选择策略,基于经济学的选择策略,基于使命和价值观的选择策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全文,下面简述一下这些策略都是什么。

基于数学的选择策略:利用概率做选择的步骤:先做选择的价值评估,这个按钮价值5千万;在价值基础上思考策略,但不设思维局限。37%法则选择法,就是在决策前,先观察前37%种选项情况,但不做决定,只记住最好的那个,从第38%开始,只要感觉比前37%的好,就马上决定、选择。

基于经济的选择策略: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基于物理学的选择策略:当代物理学家的所说的第一性原理,是我们没有做任何特别假设,所以我的结论肯定是对的。埃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有其价值的,他告诉我们不应该受到前人的束缚,应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去寻求解决方案。

基于使命和价值观的选择策略:添加 必要的 条件

4、巴菲特滚雪球与个人成长的联系

巴菲特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段话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公式:个人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终生学习和写作都符合这个公式的,终生学习会将你变得更加强大,写作可以让你的强大和改变让更多人看到,扩大你的影响力,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巴菲特所说的有雪的长坡,只要坚持做下去,坚持的时间足够长,相信时间的力量,一定在未来某个时间你回收到回报。

5、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创新没有那么高大上,可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就是创新。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条货品装箱的机器生产线,两家公司采购后总是有漏放的情况,也就是偶尔会出现空箱的情况,一个老板找来专家,组建研发团队,耗费了3个月,几十万解决了这个难题,而另一个老板逼着底下员工想办法,想不出来就滚蛋,结果一个员工拿来一个大电风扇,把空箱子直接从生产线上吹走,同样的效果,笔者认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后者更加高效。

笔者一直认为互联网和AI都是一种工具,企业未必真的要开发一个互联网产品,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结合自身遇到的问题,找到适用的工具就好。

6、公开演讲的注意事项

(1)最好使用案例拆解分析做引子切入,但是不要只说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案例,或者把公司的汇报PPT作为分享内容,要一切从听众诉求出发,知道听众想听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很多产品经理分享喜欢说自己公司的产品,但是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听众想听的。

(2)学习混沌大学的演讲风格,一次分享中包含3-10个金句,做成海报体,方便听众分享朋友圈。

(3)给听众干货,干货有几种,工作/创新方法论,新鲜(内部)数据分析,事件/产品的全新解读,问题-思考-创新模型等。单纯的洞察不吸引人,要能提供逻辑严谨的推理才能吸引听众。

(4)最好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是第几个演讲,前面的分享嘉宾说了什么,自己的演讲中是否可以引用前面讲师的观点。

(5)了解主办方意图,PPT中设置至少2次的主题呼应,为主办方捧场,罗胖每次演讲都夸深圳卫视和优酷,vivo,宝马等赞助品牌。

(6)PPT或演讲中要包含清晰的逻辑结构,但层级不要过多,不要做过于复杂的层次,现场观众可能迷失,多用名人名言,名人背书的力量是无穷的。

(7)可以自己使用手机录制预演,通过观看自己的演讲视频调整细节,也可以邀请身边善于演讲的朋友一起观看自己录制的演讲视频,共同发现问题,这事改掉演讲毛病最好的方式。

希望我的思考对您有所帮助~

#专栏作家#

田宇洲(微信公众号:言之有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管理硕士,北京电信4年产品经理,负责B2B电商平台的前后端产品设计,擅长游戏化产品设计,挖掘用户画像。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一开始弹幕火那会,弹幕评论相当于为视频增加了精品内容扩展,可以说是神来之笔,随着弹幕数量的增加,视频网站并没有采取过滤措施,满屏都是弹幕且都是重复信息,我不认为以人类的大脑可以接受那个信息。就跟满屏doge一样,浑身发麻。

    回复
  2. 高效记忆和快速阅读的视频 如何获得呢 😳

    来自广东 回复
    1. 可以看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U0Njg2MA==.html?spm=a2h0k.8191407.0.0&from=s1.8-1-1.2 核心还是刻意练习,方法和逻辑很简单

      来自北京 回复
  3. 谢谢分享,很棒的文章

    回复
  4. 或者发布到喜马拉雅上

    来自山西 回复
  5. 楼主,写的太长啦,看了一半就感觉很费劲,看看如果可以的话,出个音频版的,边听边消化!

    来自山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