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两个基本思维模型
本文作者将基于个人过往的经验,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总结了其认为最重要和实用的两个思维模型分享给大家。enjoy~
作为一个沉溺于产品设计的爱好者,一个混迹互联网行业多年的创业者,一个曾经的互联网创业领域的投融资服务者,见证了大量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兴衰浮沉。
我一直深信一个理念,产品战略永远是企业的第一战略,只要把产品琢磨透了,企业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商业大佬接受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宣讲,在此就不再赘述。
思维模型,是基于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的理论,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在提倡要学习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普世智慧”,用它去研究商业社会和投资领域的各种问题。这个“普世智慧”就是他多次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
他提倡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简单的来说就防止跑偏。
有本书叫《清单革命》,里面就指出,人的错误主要来自于两类,一类是无知之错,一类是无能之错,思维模型都可以很好的避免,大多数时候起到了思考清单的作用。
本文的意图就是基于我个人过往的经验,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总结了两个我认为最重要和实用的思维模型分享给大家。按照个人的计划,今年每个月要总结两个新的思维模型,这两个就算是完成一月份的任务。
一、需求三角思维模型
需求三角是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在混沌研习社上课时分享的内容,个人认为是目前接触过的有关需求分析最实用和简洁的理论,而产品工作最核心的点,就是找准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所以拿来尝试套用到产品研发上,发现效果还不错。
在他的理论体系里,需求是解决营销问题的核心理论,但是同样是通过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产品设计上是同样适用的,这里就将这个思维模型嫁接到产品理论里分享给大家。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1、缺乏感
所谓缺乏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痛点或者刚需,来源于用户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可以从五个维度去分析,分别是任务、时间、关系、群体和角色。
而做产品就是要不断的去寻找这种落差,如果没有找准,其实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伪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开发的产品,肯定有问题。
下面就是关于五个维度的需求分析方法:
举例说明一下:
任务视角典型的例子是社交软件,两性结实并发展关系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阶段性任务,微信最早的漂流瓶,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的实现这一目的,所以通过这个功能快速抢占了市场。
这里面所谓的落差就是找到异性-找不到异性,心理状态就是只要用了漂流瓶,就可以完成找到异性的目标。
时间视角典型例子是现在盛行的复古手游,什么奇迹、传奇、97红警纷纷推出手游吧,利用的就是用户怀旧的心理状态。
2、目标物
所谓目标物,就是我们为了填补用户或者消费者的缺乏感提供给他们的产品。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假设你对消费者的缺乏感诊断是正确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你的产品有没有真的解决用户的问题。
福特的说过,如果你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是一辆更快的马车,但事实上汽车出现后完全改变了这一现状。乔老爷关于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论述也是一个道理。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用户可能并不知道能满足他们缺乏感的是什么,但是缺乏感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哪怕是我们通过营销手段强加给用户,并且用户还能够欣然接受的产品,也是因为生理和心理机制所决定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做产品的人一定要懂心理学,只有具有剖析用户的底层需求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发现用户的缺乏感,从而提供给用户更好的目标物,也就是产品。
3、能力
能力指用户或者消费者采取行动的成本。如果想把用户的动机转化成需求并且买单,一定要解决用户使用或下单中遇到的成本问题,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这些成本都很直观,金钱自然不必说,免费的产品肯定比收费的有吸引力。情趣用品的线上销量远高于线下,就是因为形象成本的降低,交互的极简设计理念就是为了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等等。
李叫兽的课程原本还包括了怎么利用需求的变量去寻找风口的内容,但是人的底层需求都是固然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的产品不同,会激发不同的需求。
所以,研究风口,一定不是只盯着人的需求就有用,而必须去不断的学习和跟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反复的套用需求三角,找到更有价值的技术产品化的方案才是可行之道。
二、成本和效率思维模型
在定产品战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提到成本和效率,大多数人可能会简单的联想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效率,但是成本和效率的提高和降低具体要从哪些维度思考,不一定明确,所以展现的就是以下简单思维模型。
直观的感受告诉我们,成本低效率高就是好的,成本高效率差肯定就有问题。但是套用到具体的产品战略,确会产生问题,比方说我们要做一个社交产品和一个线下的零售产品,要思考的成本效率的维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这里说的成本和效率思维模型,应该展现成以下的形态,我叫做五维成本效率思维模型。这套思维模型主要是根据《精益创业》、《创业四步法》、前阿里副总裁卫哲的关于效率的课程总结整理而成。
简单来说,就是从五个维度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效率问题,以下进行逐个的阐述:
1、个人的成本和效率
这里的个人主要指产品涉及的所有人,我们可以定义为商业模式中所有的角色,对外而说更多的是个人用户,你的产品怎么能帮使用者降低某些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率,是你产品对用户价值的最终体现。
对内来说,是参与产品设计的相关人员,包括产品经理自己,你的工作方法决定了你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所以当你设计产品时,应该将所有产品的的参与者单独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到底还有没有更好的将本增效方案。
举个例子,我始终认为没有语音交互的智能手机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端口是有问题的,因为用户还需要打开手机,打开控制APP,打开相应的功能控制面板才能操作,对用户来说效率太低。
但是新一代的智能音箱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用户可以直接用语言控制智能家居,效率大幅度提升,这样才是真正能够提高用户个人效率的产品。
2、组织的成本和效率
在卫哲的演讲里,将组织效率的提高分为四个在线,分别是员工在线、产品在线、客户在线和管理在线。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要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率,其实就是加快产品和内外部的信息交互速度,跟《精益创业》里讲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一个意思。
总体来讲,就是要形成高效的内外部信息流转流程,才能降低组织的成本。
3、资产的成本和效率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关于资产的成本和效率的思考,是一个新的角度,资产是财务和会计的概念,只有产品真的落地开始运营后,才会产生资产的流转。
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的设计者,如果不考虑产品的资产成本和效率,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不管做企业还是做产品,一定要懂一点基本的会计知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一定要能看懂。
关于资产的成本和效率,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防止闲置资产的产生,二是要不断的释放闲置资源。
现实中可以找到很多案例,防止闲置资产的产生是共享单车的重要课题,释放闲置资源是Airbnb和滴滴、优步等共享模式最关心的问题。
4、规模的成本和效率
规模的成本和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角度,核心要点就是找准产品面向的市场规模,在范围内做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就会变得有竞争力。
一般的产品的规模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三公里的范围,典型的就是线下的零售和服务,第二个维度是同城服务,比方说租房,比方说相亲网站,第三个维度是全国或者世界,比方说旅行住宿。
这里最容易犯的错误其实就是越界,或者说节奏太快,很多早期O2O就是这样完蛋的,本来做的是三公里的生意,但是偏偏要疯狂的扩张到全国,最终在单位效率还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被自己的规模生生的拖累致死。
面对不同规模的市场,产品的战略和运营策略当然有差别,要谨慎对待。
5、创新的成本和效率
说到创新的成本和效率,恐怕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最熟悉的,《精益创业》、《创业四步法》这两本大名鼎鼎的书和随之而来的精益创业风潮,让创新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效率不断提高。
无论是《精益创业》的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还是《创业四步法》的探索、检验、培养、组建公司的套路,在验证产品的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方面已经非常完善。
有志于成为产品人或者对产品有兴趣的,可以把这两本书当做入门书籍。
关于需求三角思维模型、成本和效益思维模型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思维模型和产品有兴趣的小伙伴来找我沟通和交流。
本文由 @李枭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协议
视角很独特
模型也似乎分国情,分体制的,模型是可以借鉴,不知实际操作是否对应的上,感觉产品思维的东西千变万化,大道而简才是真经。
字很多,但没啥有意义的内容。缺乏深度思考
模型还是不错的,如果多一些总结及例子就更好了
怎么说呢,作者不觉得你的文章少了点什么吗?
分享出了2个模型,但是并没有对两个模型做总结,少了点真诚。
没明白,我觉得此文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受益匪浅
那两本书都没看过哦
我百度 google 360搜索 都查了也没找到这两本书。
第一个思维模型有一点没看懂,五个维度的分析角度及前提;
第二个思维模型看明白了成本和效率这两个x轴y轴的意思,这是常说的结果导向和成本预估,但是后边的维度分析有点看晕了
他说的太高大上了。很平常的一个东西,非得说的那么晦涩难懂(体现出大公司的人说出来的话)。
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我没看你的评论,但是和你的看法一致
好眼熟的内容,是不是混沌大学里面的课程PPT
是啊,李叫兽和卫哲的课程,结合产品思路做了一些延伸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