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掌握这个神秘的思考方式,还想混互联网圈?

6 评论 8487 浏览 51 收藏 21 分钟

谁用谁知道,用了都说好。

先请大家来看看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1

产品经理说:“这里要加一个入口,很简单的,麻烦快速帮我加一下,多谢啦!”

于是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快速出图”,立马打开花瓣,或者找一个竞品开始输出。

场景2

有A和B两个方案摆在你的面前,你明明觉得A好,但其他人都选B。

PK过程中,你就是说不清A到底哪里好,最后妥协选了B。

场景3

在设计稿反复的沟通中,常常听到以下话语:

“颜色好像不对。”

“我问了其他人他们都觉得不好。”

“老板不喜欢,麻烦再修改一下。”

“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算了,你是设计师,你比较专业,还是你看着办。”

“还是第一稿感觉最好,就第一稿吧。”

设计师是不是都中枪了?那么恭喜你,获得“永远第一稿”奖,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的评审,但是通常都不会为你转身。

一、为什么出错的总是我

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些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

就设计师这个群体来说,通常有如下特点(肯定有例外,设计师别打我):

  1. 设计师由于自身成长经历等原因,大多数偏爱“右脑”,图形记忆能力高,擅长形象思维, 也许能冒出很多点子和灵感,但无法将他们有效地组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2.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知道设计方案却无法系统和结构化,在设计目标和场景发生变化时,就不知道怎么下手。
  3. 设计师和产品或业务方合作时常处于执行的下游,非常被动。

二、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加班,我们要做个很棘手的需求,时间很紧任务也多,小组成员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有效合作。这时,其中一个成员,没有急忙带着我们做需求,而是一步一步地找到问题的核心,再一层层地整理出来关键点,之后进行分工。这样就非常快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次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能让我们开启良性循环:

  1. 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设计方案更经得起推敲
  2. 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表达,有助于顺畅沟通
  3.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影响,正向滚动

 三、思维可视化的核心是什么

前文说过,大多数设计师擅长图形记忆和形象思维,但是对讲求逻辑和提炼梳理能力的结构化思维并不擅长,那如何提升结构化思维的能力呢?其实可以将思维可视化。

那么思维可视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结构化思维的核心就是整理,就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所谓整理,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很好的逻辑,但是逻辑可以被训练。只要懂得把自己的思维进行整理,就能跳出混沌的状态。前文我们说,要把我们混乱的思路放到一个结构中,那么怎么找这个结构就是重点了。

四、整理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有两种最常见的思维模式——漫思维模式和聚思维模式。

此图引自“设计师的思维整理术-四个思维可视化模型”

漫思维模型是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的思维模型,从一个想法漫入进来,思绪经过各种游弋,然后再散漫地发散,如果有幸从中间找到一些价值点,那也只能说是幸运。不过像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这种依赖脑力激荡的思考方式,倒也适用于这种漫思维模型,因为头脑风暴确实需要从无限可能性中去寻找方向。所以这种思维模型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也不需要可视化出来。

此图引自“设计师的思维整理术-四个思维可视化模型”

聚思维模型是少量善于逻辑分析的人的思维模型,他们善于先自我发散,再筛选可能,然后聚合成靠谱的方向,再具体细化。思维是一个漏斗,最后沉淀下来的想法,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而能控制自己从发散中提炼的人,是善于控制思维的人,这种人完全可以不依赖思维可视化,就能想清楚很多事情。

但事实是,大部分人无法做到发散后合理提炼和归纳,所以这种情况下,将这个过程进行可视化,就能更好地整理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五、 如何运用结构化思维

常见的可视化的方式,有以下这几种:“放射状”、“矩阵化”、“线性化”、“层次化”。

接下来我用一个项目来说明,在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这些可视化的方式来整理思路和解决问题的。

1.有既定目标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需求:“接下来我们的计划是要做一个最权威的**分析平台,Joy跟进一下”……没有然后……

老板仅仅交代了一个大概的内容和方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么我要从哪里开始呢?

按照聚思维模式的步骤: “发散–筛选–聚合–细化”。首先开始发散。但是问题又来了,要怎么发散?怎么可视化?在这个阶段,我运用了“放射状规整”的可视化方式(和脑图差不多)。

第一,开始发散,具体步骤如下:

a. 假设目标已经达成:

b. 然后根据结论倒推——要做到这个“全网最全的**分析平台”需要哪些条件?

c. 细化各个小目标

经过发散之后,我们能得出一个假设的分析结果。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假设的分析过程,这其实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让自己的头脑对这个事情先有个大概的认知。

如下就是我们能得出来的完整分析图(项目原因图片展示模糊处理)。

第二:信息分组和提炼

发散之后,根据上图,我们再进行了整合和归类,把发散内容中有关联性的内容用同样的颜色标注出来,然后把这些标注出来的内容再归类,得出我们的优势、劣势、我们有哪些能力,我们有哪些资源。

第三:聚焦细化

最后是细化,细化竞争策略和方式,并开始搭建产品框架,规划迭代步骤,开始具体地设计落地。(由于项目原因此处细节做模糊处理)

通过以上的步骤和过程,我们很快找到了突破点,并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汇报和沟通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效率,并且快速推进和落地了这个项目。

2.需求纷繁复杂如何找到重点

在项目迭代中,除了来自产品的需求和业务需求,还有用户反馈的需求。总体来说需求信息量很大,而且从四面八方涌来,很难找到重点。我们可以继续按照聚思维模式的步骤 “发散–筛选–聚合–细化”进行分析。

第一:列出所有内容

把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需求和所有点都列出来,有多少就列多少,不用管顺序和优先级,当你觉得列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读出这些列出来的内容。

第二:信息归类

读出这些内容,找到哪些是有相关性的,哪些是同一个类别的,把同类型的内容进行一个归类。

第三:分组提炼,把有关联的用相同颜色的线条连起来

第四,聚焦细化,找出核心问题点

针对核心问题点进一步分解,为什么用户跳出率会高?我们从后台数据发现,首页的跳出率高达35%,是站内跳出率最高的页面,但页面平均停留的时间很长,这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先按照用户类型和关键路径来分析:

由此,我们定位到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

  1. 老用户无法通过首页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2. 对于新用户来说,他也无法感知网站的能力,无法快速前往他所需要的功能。

所以实际上,我们要解决的是用户“看什么”和“去哪儿看”的问题,所以我们就从内容、视觉展示、结构三方面做了优化。

优化方案:

1.优化内容结构,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信息的质量越高,越及时,用户就会越感兴趣。所以我们会综合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来安排内容,在首屏位置优先提供推荐的报告、排行榜这些用户最关注的内容,由此来抓住用户。

2.用卡片的表现形式,让视觉吸引力和信息传递效率平衡。

3.将导航层级扁平化,缩短用户路径。在首页直接露出功能分类,达到让用户快速清晰地找到自己要去哪儿的目的。

4.优化效果

最终的方案上线后,我们可以看到跳出率持续降低,这说明内容运营的规划对用户产生了吸引。同时用户首页停留的时间减少,这说明用户现在更高效地找到了自己关注的功能和内容。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文中提到的这两个案例。按照聚思维模式的步骤“发散–筛选–聚合–细化”,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可以运用不同规整思路的模式来处理问题。

除了我们可视化出来的这4种思维规则,还有一些思考事物的其他逻辑。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去思考,练习和领悟。最高级的思维方式是,所有的发散、总结、沉淀都在脑海内部形成。但如果达不到这种高级的程度,可以利用可视化的方式,训练自己的思维。

另外,即使你思考的方式很牛,如果不能可视化地呈现出来,也很难保证他人能很好地理解你。可视化的规整参考模型还有很多,比如商业模式画布、鱼骨头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六、 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和练习

前面我们有讲到,结构化思维在平时沟通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它能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表达。而结构化的核心就是整理,是按照一定的规整顺序把内容填进去。

比如,有一天你突然被老板关心:“出差这段时间都在忙什么?汇报一下。”突然被老板提问,你脑中有很多信息奔涌而出……他们野蛮生长,杂乱无章。你有很多话要说,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堆,老板却一脸懵逼,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事后你只能怪自己表达能力差,或者怪老板理解能力差。

还是回到我们的聚思维模式“发散–筛选–聚合–细化”。

  • 第一,我们还是发散。想一下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所以在回答之前我们要先停下来,整理下思路,也就是先蹲下来系个鞋带。
  • 第二,筛选重点。哪些是需要重点讲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听众也云里雾里。
  • 第三,归类整理。如果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整件事情,对方可能消化不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主题分为几个小点,一点点地展开来讲。
  • 第四,细化,对每个小点进行详细讲述。

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用一个层次化的方式来规整信息的过程,只不过这个内容在你的大脑里,而不是写在纸上。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更有利于思路的整理。

这里有几个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同样还是在被老板关心“出差这段时间都在忙什么?来汇报一下”这个场景中。

1.时间法

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讲事情,容易理解,不容易遗漏。每个时间后面要展开相对比较详细的内容做支撑或者解释。

2.地点法

按照一定的地点顺序来讲,帮助听众结合具体场景来理解你的表达。

3.类别法

按照几个方面的顺序来表达,这样会显的更全面客观,有点类似六顶思考帽的方式。

比如文章开篇我们提到的一个场景:有A和B两个方案摆在你的面前,你明明觉得A好,但是其他人都选B。PK过程中,你就是说不清A到底哪里好,最后妥协选了B。

因此,你要用结构化的思维,想想你为什么要选择A。

最后:好的设计是要深刻地理解战略、策略和创意执行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设计渠道”。

不会写代码的产品经理不是好设计师,希望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案:

  • 设计师的思维整理术-四个思维可视化模型
  •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 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
  • 金字塔思维
  • 六顶思考帽
  • MECE原则

 

作者: 杜珣 罗静

来源:微信公众号:腾讯大学(ID:tencent_university)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6

    来自四川 回复
  2. 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通用的,感谢!把我最近看的书的重点都总结出来了,很好的文章!

    来自广东 回复
  3. 学姐文章开头可以用思维导图做第一页就好了,

    来自安徽 回复
  4. 总结:文章先通过场景举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接下来开始通过why how的方式引申具体的工作方法。然后举了一个事例去阐述每一步应该怎样做,最后还重新总结了如何掌握的法则。

    点评:高质量文章,总分总架构。很好地利用理论方法去分析架构文章。一看便知道是科班出身,并且输出的东西有板有眼经得起考验。

    回复
  5. 给你点个赞 理论逻辑套路清晰 😉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