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问的方式:寻找属于你的产品思维模式(上)
刚进入行业的小白,往往还没有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和产品人所拥有的产品思维。那对于这类该怎么做比较好呢?你可以选择用提问的方式,去寻找属于你的产品思维。
产品人的方法论和逻辑思维能力究竟怎样练就呢?
活跃在产品行业的大咖,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刚入行业的小白,却很少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和产品人所拥有的产品思维。
近期研究《产品经理入门攻略》一书,了解到:
- 入门产品行业的必备技能是——撰写需求文档和设计交互式的产品原型;
- 入门产品行业的必备素质是——沟通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 入门产品行业的潜在资源是——活跃的思维和明锐的洞察力等等。
而我总是喜欢有针对的询问一些苦涩的问题,而解决这些苦涩问题的方式,就是结合自己身边的经历来描述产品的发展历程(包括启动、成长、成熟、衰落)。
接下来就是依据零售行业的自问自答的培养过程~
一、零售行业产品
1. 传统零售
那么距离我们附近的零售商店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啦!
- 零售商店:日常生活用品、日常食用食品、可以长期存储的物质等。
- 使用场景: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日用百货)。
- 用户需求:实时需求的物质(零食),临时需要的物质(考试用具),不可等待的生活必需品等。
- 盈利空间:利用物质的差价,盈利空间占据。
2. 新零售
包含了大多数物生活用品、也满足了可移动性的服务。
- 使用场景:可以满足平常生活的绝大多数需要。
- 用户需求:可以延迟使用的日常所需日用百货。
- 盈利空间:占据市场流量,凭借流量拓宽至广告、内容服务等方式获得利益,范围。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的对比图表如下:
图表中两者各有各的优缺点,但是为什么传统零售的典型门店、超市、百货商场却依旧占据着微薄的市场份额顽强生存呢?
此时我就联想到周末游转百货商场和大型游乐场的人群画像代表(女性消费者骨子里的购物基因并未丢失)。
二、零售市场发展中的四大脑爆提问?
1. 国内生产的百货,为什么美国售价就被国内的低呢?
身边的代购越来越多,我想代购解决的不光是产品的品质问题(价格还合理),重新建立起了买卖双方之间的信誉桥梁。而同样的中国造,美国的价格怎么就比国内的价格低了呢?
原因可能来源于:销售成本的优化,经营效益的提升。
结合查询内容显示中国造在国内外的价值比对表如下:
简单地说,传统零售行业的货物批发,货物流转,货物储备、货物上架等这一系列流程都提升了相应的消费成本。相比美国直接买卖销售的模式,外包经营确实给国内零售业发展挖了相当大的坑,也就阻碍传统零售业的发展。
温故往日的买卖场景,集市总是挤满了用户的原因:除了物件种类繁多意外,还有价格相对低廉,而且还有相当好的可选择性(质量对比、价格再对比、潮流等)。
而门市是渐进渐出人烟稀疏的原因:不光物件单一,价格相对高那么多,还有做地起价的部分成分等。
附带推广结论:只有身边有国外代购的朋友,不妨试试他们带来的产品。因为代购产品产生的价值会高于国内同等产品的性价比。
2. 廉价产品为正品抹黑,究要竟是谁的错?
关键词:黑锅、增值服务
总的来说,廉价的替代品的卖方要背起这个大黑锅。
有时候我在想:是否可以颠倒一下自己的身份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毕竟是用户有太多的局限性,但是也是最了解自己消费心理的人啦!
接下来就是总结一下自己大致的消费途径和消费心理后,开始进入设定好的卖方身份,作为卖方最重要就是使得商品获取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怎么来呢?(肯定想不到:销售成本的优化,经营效益的提升)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到想像的高仿产品(极为相像),在采用相对原版价格之上打折的销售,自然就能获取到相当大量的用户来。好多用户并不知道正版产品的明显特性,也就不会过问卖方的过错。
相反地,线下转来的线上的资深用户,却深知产品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就会为别的用户讲述产品的伪劣状况,最终导致卖方的买卖不在兴隆。
接下来看看新零售抢夺传统零售的过程,电商平台先利用免费的策略迅速占领零售市场,然后采取垄断市场的手段,开启他们所谓的增值服务:广告费、推广费、流量费、渠道费等来榨取卖家的销售毛利和瓜分利益分配的比例。
卖方还是拿起毛利放大器来增加利益,来维持榨取后的身躯运转,综合考虑下来廉价产品替代正品的的因果关系可以坐实。
3. 数据和评价总是能骗过大多数用户的法眼?
大数据的时代,裸漏的数据信息让用户顺利变为最好的受害者,也便于企业的挖掘用户数据进而获利途径更加具有针对方向。
当下的时代,谁的身边没有几个刷单的朋友呢?
还记得把自己帐号借个朋友使用时候,无意之间发现自己购物车多了几件价值昂贵的商品,不经意间自己偷偷的窃喜,回去询问朋友这些商品出现的缘由。
朋友却说:我拿你们的账号刷了几单赚点零花钱,那时候是不是很惊讶啊!物品还能这么购买吗?真没想到自己慢慢地被套路,罪魁祸首还除不缺身边的朋友打得一手好助攻。
购物过程难免会有几次投诉和退款的经历,比如:物与图不符、物与选择格式不符、物与描述内容不符等问题后,你首先会和商家争吵一顿,强求他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给出的答案总是那么偏离结果的轨道。
通常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是投诉,就是差评,唯有这两种方法是让商家像自己屈服的不二途径。也是向他们屈服的另一种途径罢了,因为他们的请求让你会产生一丝丝不安,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还是能饶人处且饶人吧!顺便买个不值钱的教训,因为下一次受骗说不定来的很快。
虚假的数据并不能让我们成为获利方,那么我们怎么会从这种不公平的购物中获取到相对的补偿?最后酿成的结果还是这场博弈的最大受害者,因为我们都在利益面前屈服过~
4. 活跃在平台服务上的用户变得不再忠诚
买卖模式追求的是效率PK平台模式追求的是流量
传统的买卖模式的效率的高与低都是取决于用户的口碑传播,而这种口碑的积累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因为传统的零售方不是轻易的出现在用户的面前,而是通过集市这个平台与用户相见。
而对于用户也不是很受地域局限,需求的时间、场景、使用场景等很难于其他用户分享领自己满意的日用百货。偶尔发生分享的时候(也是对方看到了好的结果主动询问的触发的结果),总结起来说:落地的果实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加分,也是获得恒定流量的过程。
平台级别的运作模式中流量独占鳌头,只有流量达到了最大标准,才能进行相对优质的推广服务策略。也就是平台太依靠流量来运转,而忽视了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忠诚关系,也慢慢的为用户养成用完即走的好习惯(顺便想到了:微信小程序的由来)。
作为消费者(用户)选择物品选择流程也就变成:
显示搜索物品的排名,都是基于销售业绩+用户评优系统的评选得来。
因为有些不正规的数据和服务推广策略的使用,部分黑心商家掺杂其中榨取用户价值。当用户知晓自己被骗的以后,就会反过来打压黑心商家,平台的好感或者热情也会随着递减,直至用户脱离平台,让产品提前进入衰退期。
长期处于促销、领卷、抽奖的方式来刺激用户消费的过程好比疫苗抗击病原的过程,用户对刺激普通的刺激消费手段产生了一定抗性,也就是不再被获利的心所蒙蔽。
而平台的强大之处,总是能想到好的刺激方式来引诱用户为之剁手(典型刺激活动有:京东6.18与淘宝的双11等)。最后生成的抗性还是难以平台的突然袭击,才发现忠诚度并不能满足用户占便宜的心理。
三、方法论和思维的培养方法
这个过程实际特别苦涩,你不知道你的提问是否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你也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是否存在体验过得片段?你也不知道问题前根本不会想到背后的解决方法又有多少种?
不管你对自己提出的疑问有多少不解或者疑惑,你要知道行业前辈们,早已为你的疑问躺过坑,并得出了一个相对较满意的结果。把你的结论拿出来与大咖的最好的结果对比,在对比中找差距、找问题、做提炼、做整理、做优化等缩短你与巨人之间的差距。
只有解答了自己提问以后,你就会发现提问中存在的解答方法和逻辑思维训练的潜在能力的培养啦!
(近期阅览《我看电商》黄岩著,第二三章上提出的疑问并做出的解答)
作者:胡小黑,进军互联网行业的学生,兼腾讯课堂产品学院运营人。
本文由 @胡小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
错别字很多,真的
接受批评 😀
经过一夜的寻找基本找打了错别字,以后我会多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