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敏捷迭代与持续优化

0 评论 1388 浏览 5 收藏 27 分钟

流程的优化是产品开发效率与质量的保障。Cagan倡导采用教捷开发方法,通过快速迭代与持续反馈,确保产品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与用户需求。

这种灵活的工作模式,不仅加速了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还提高了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软件开发的精髓在于不断探索与迭代。将项目分为”产品探索”与”产品开发”两个阶段。

前者专注于市场验证与用户反馈,后者则致力于技术实现。建议采用流水线模式,即当1.0版本进入开发,2.0版本进入第一个阶段,来确保产品选代的连续性和效率。

一、产品探索

1.1 评估产品机会:科技视角下的战略抉择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不仅为新产品敞开大门,也为成熟产品提供了升级转型的机遇。评估产品机会,实质上是在探寻科技的下一个风口。这不仅关乎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更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

然而,在现实中,这一环节往往被简化或忽视,决策依据常流于直觉或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甚至产品选择权可能在高管、市场部。

评估产品机会是为了淘汰坏主意,避免浪费时间和金钱,挑选合适的产品机会,团结团队,理解产品,整合资源。

高效评估产品机会的关键步骤:

  1. 产品价值定位: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产品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确保其与市场痛点紧密相连。
  2. 目标市场界定: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精准识别目标用户群体,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
  3. 市场规模分析:成功的机会有多大?基于详实数据,客观评估市场潜力,避免盲目乐观。
  4. 度量与收益指标设定:怎么判断产品成功与否?与财务专家紧密合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产品成功有据可依。
  5. 竞争环境洞察:有哪些同类产品?为什么我们适合做这个产品?全面审视竞争对手,明晰自身竞争优势。
  6. 市场时机把握:时机合适吗?评估市场接受度,确保产品推出恰逢其时寸。
  7. 营销策略规划: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制定有效的推广计划,确保产品顺利触达目标用户。
  8. 解决方案可行性: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明确产品成功的必备条件,聚焦用户核心需求。
  9. 决策节点设定:继续或者放弃?确立继续开发或放弃项目的明确标准。

1.2 产品原则:坚守核心,激发创新

意味着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些原则是根本性、战略性的,哪些是临时性的、战术性的。这不属于任意个产品专属,而是一种价值概念,更好地激发设计灵感。

在做决策前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解决什么问题?
  2. 要为哪些角色解决这个问题?
  3. 要达到什么目标?
  4. 优先级是什么?

在许多情境下,盲目追加新功能往往适得其反,可能导致产品臃肿,而非增值。因此,我们提倡从另一个角度着手:优化。首要之务是设定清晰目标,全面审视产品现状,锁定优化焦点。这可能意味着精简冗余功能,提升现有特性,或改善用户体验,而非一味追求功能叠加。

即摒弃传统产品设计思维,不再追求终极形态,而是定义最基本的产品版本,仅保留实现商业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剔除一切非必要元素。

1.3 市场调研:洞察用户,指引方向

市场调研能更好地回答以下关键问题,可以作为研发产品的依据和参考,但不能决定研发的方向。

以下关键问题的解答将为产品迭代提供坚实的基础:

  1. 目标用户是谁?明确用户画像,了解其需求、习惯和痛点。
  2. 用户如何使用产品?观察使用场景,捕捉未被满足的需求:。
  3. 使用障碍何在?发现并解决用户界面和体验上的难题。
  4. 为何选择你的产品?分析竞争优势,强化品牌忠诚度。
  5. 喜爱产品的哪些特色?强化优势,打造差异化卖点。
  6. 期待产品如何进化?收集改进建议,规划未来功能。

常用的市场调研工具和方法有:用户研讨会、用户调查、产品使用分析、拜访用户、可用性/现场测试、同类产品分析。

了解每个方法的局限性更好地帮助我们做好调研。

1)用户调查:几乎现在所有产品要求做用户调研,注意两点:

  • 设计调查问卷需要技巧和经验,结合具体情景,仔细设置问题;
  • 调查结果为获得解决方案提供一条途径,但不是解决方案本身,哪怕所有用户都回答喜欢X特性,我们还是可以提供Y特性更加实际地满足需求。

2)产品使用分析:网站可以用工具分析用户访问网站的行为,越早分析越好,不断观察然后调整产品。如果非网站,可以设置埋点记录用户的行为,应该明确告诉用户只收集统计数据,不涉及用户隐私。

3)数据挖掘:渠道很多,除了产品使用分析,还有用户账单、账户信息、产品数据等。

4)拜访用户:效果最好,但是成本较高,视情况决定

5)人物角色:面对的不是单一一类用户,要找出若干主要用户类型,深入了解后知道哪些是当前的用户,哪些是潜在用户;

6)可用性测试:尽早、反复地使用,观察现有用户对此的反应,收集反馈。可以考虑远程工具,在异地进行可用性测试、记录和分析用户行为;

7)同类产品分析:往往会低估对手,每款产品都有做得好的地方。有必要找出成功经验,并进行学习。

8)用户研讨会:让用户群面对面地沟通,但只有谨慎规划。并不是每个用户都知道想法是否可行的,对现有技术知晓很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没见到实际产品前很难凭空思考。并且人群聚集时,相互影响,难以获取真实想法,极大可能变成善于表达者的专属会议。这种调研比较适合政治活动,具有领袖意识的。

1.4 产品人物角色:精准定位,驱动决策

产品管理的关键在于明智决策,即把握机遇,解决问题,识别核心功能,聚焦主要用户

回答几个问题:应该抓住哪些机会?解决什么问题?哪些功能最有价值?谁是主要用户?

成功的产品需确保决策正确率高,人物角色在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物决策又分为用户特征记录,通过与用户沟通交流,确定典型的目标用户类型,在理解各类目标用户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人物原型,重点关注用户的行为、态度和目标。

有以下好处:

  1. 筛选核心功能:聚焦目标用户,舍弃非核心需求,打造精简高效的产品。
  2. 避免自我投射:防止将个人喜好误认为普遍需求,保持客观
  3. 用户类型优先级:识别关键用户体验环节,优先优化。
  4. 统一团队认知:清晰传达目标用户特征,促进团队协作。
  5. 促进共识形成:确保团队对产品愿景有共同理解

不同的团队使用人物角色的时间和目标不太一样。产品经理进行人物角色的时间越早越好,深入参与创建人物角色的工作,尤其是要参与用户交流和用户调研,以及所有的可用性测试,抓住一切机会与用户交流。

但是有些注意事项:

  1. 尽早启动:产品经理应尽早介入,积极参与用户调研,深化用户理解。
  2. 针对性访谈:每次调研集中一类目标用户,深入挖掘需求。
  3. 基于实证设计:避免凭空臆想,让数据说话。
  4. 多样化用户参与:邀请不同背景的用户参与测试,确保全面视角。

1.5 特约用户:共创共赢,推动产品进化

无论是平台产品、商业应用还是针对大众的互联网服务,用户都希望看到他人使用的效果后在进行尝试。

为了解决既要深入探索目标用户的需求,又要赢得用户对产品的推荐,采用征集特约用户(用户评审团、用户顾问委员会)协助完成产品研发。

在项目开始阶段找到至少6位积极、活跃、乐于分享的目标用户(可以先8-10人,再从中筛选),要求是他们在产品的目标用户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只要他们认为未来的产品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支持提前试用,降低他们为之付出的机会成本。

尽可能多地拜访用户,深入交流,参加每一次的可用性测试和特约用户交流会。但是在组织过程中有一定的注意事项:

  1. 免费体验:为用户提供免费试用机会,减少参与门槛。
  2. 适度规模:控制特约用户数量,确保深度交流与个性化关注,最好不超过10个。如果人数不够,需要考虑产品计划是否合理。
  3. 用户类型甄别:区分产品尝鲜者与目标用户,确保反馈的有效性。
  4. 明确产品性质:一定提前强调产品面向大众,非定制化服务
  5. 合作关系构建:与特约用户建立长期友好关系,视其为产品扣维广的合作伙伴。
  6. 全程参与:贯穿于产品研发的各个解决,向他们展示原型,参与测试,请教产品细节等问题,帮助部署和发布备选版本;
  7. 满意度保障:正式发布前确保每位特约用户对产品高度满意,成为口碑传播的种子
  8. 营销协同:与营销团队紧密合作,不仅共同挖掘潜在特约用户,也拼大产品影响力。
  9. 平台产品的特殊考虑:对于平台类产品,需特别关注应用开发我者的需求与反馈。将6个用户要换成6个应用。

1.6 重新定义产品说明文档

产品经理肩负重任,其核心使命在于向开发团队交付一份富富有潜力的产品说明文档,确保产品从概念到实现的无缝对接。

这份文档应涵盖以下关键要素:

  1. 全方位用户体验描绘:不仅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更要详尽阐述交互设计与视觉设计,确保用户体验的每个触点都得到精心规划。尽管产品迭代不可避免,但用户体验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至关重要,需被视为一个整体来审视。用例分析则作为有力补充,详细描述产品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业务逻辑、发布标准及平台交付要求。
  2. 精准描述软件行为:文字与图像虽为常用手段,但在必要时,引入视频演示能更直观展现软件操作流程,弥补静态材料的局限性。
  3. 直观展示:采用易于理解的格式,如流程图、图表或原型,使文档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快速吸收信息。且必须经过严格测试,邀请真实用户参与,验证其清晰度与吸引力,确保用户既明白如何使用,又愿意主动使用,这一步骤不宜拖延至后期测试阶段。
  4. 灵活可调整性:文档应设计成可轻松修改的形式,以便根据项目进展或反馈进行适时调整,确保与产品演进同步。在文档制作过程中,优先采用高保真原型,这不仅能生动展现用户体验,还能模拟后台处理流程和数据交互,覆盖所有关键页面和用例,从而大幅降低意外错误的发生率。
  5. 版本控制:明确标注文档版本,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能访问到最新、最准确的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同步导致的混乱。

1.7 原型测试:迭代优化的实践指南

产品原型可以让用户体验产品的创意,加深对未来产品的理解,避免对信息处理和接收的不一致。

以下是如何开展测试的过程:

1)物色测试者:

测试前,通过短信或电话确认测试者出席,避免放放鸽子现象

  • 定向邀请: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直接发出邀请,确保参与者具有代表性;
  • 行业展会招募:对于企业级产品,可在相关行业展览或会义中寻找目标用户。
  • 在线征集:利用分类信息网站或社交媒体发布招募信息,设定定宽泛条件,后续进行筛选。
  • 亲友团试用:面向大众产品,邀请亲朋好友进行初步测试,注意排除过于熟悉或技术背景的个体。
  • 数据库筛选:利用已有用户数据库,挑选合适测试者。
  • 公司网站招募:发布志愿者征集公告,过滤产品尝鲜者,寻习求真诚反馈
  • 定期测试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原型测试活动,邀请10-20位测试者参与。
  • 现场招募:在目标用户集中区域现场寻找测试者。
  • 上门邀请:对于不便线上测试的项目,邀请测试者上门。,适当给予补偿。

2)准备测试:

  • 测试大纲:提前准备测试内容,重点评估用户在主要操作上的的体验,无需等待产品完全成熟
  • 首次接触:初次测试时,让用户自由探索未加引导的界面。
  • 用户洞察:观察测试者对产品首页的第一印象,识别吸引点与价值所在。
  • 深度访谈:任务完成后,通过问答了解用户偏好,对比竞品优就势,评估净推荐值,探讨推荐意愿。
  • 量化反馈:鼓励用户以评分形式给出评价,便于数据分析。

3)测试环境

  • 监控设备:配备单向透明镜、闭路电视与多角度摄像头,记录用户行为与表情。
  • 真实场景:理想情况下,测试应在用户日常环境中进行,增强反馈的真实性。
  • 远程测试:利用远程协助工具,跨越地域限制。
  • 开发者参与:鼓励开发者直接参与,增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 双人组队:安排一名主持人引导流程,另一名记录员捕捉细蒂。

4)测试原型

  • 简短介绍:测试前简单说明,不要和测试者交谈过多。务必告诉测试者这是产品原型,初步的创意,不是正式产品,请说出真实的想法。
  • 情绪管理:保持测试氛围轻松,让测试者尽量保持平和的情绪,重点看完成是否轻松,是否喜欢?
  • 沉默观察:测试过程中避免干扰,让测试者自然反应。保持安静,不要给提示,也不要做任何引导动作。
  • 用户态度解读:留意用户的非言语信号,判断其对产品的兴趣度与期待感。目的是看用户如何看待产品解决的问题,通常三种结果:顺利、遇到麻烦、受挫。如果表示要用其他产品,说明他们真的放弃了;
  • 探究原因:主持人可以自言自语的技巧,一般测试者会主动告诉为什么要这么做;

5)更新原型

  • 快速迭代:当2-3位测试者反馈相同问题时,立即采取行动修正。
  • 果断舍弃:若产品无法引起测试者的兴趣或操作过于复杂,及时调整策略,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1.8 产品验证:确保方向正确无误

指在正式开发和部署产品前,验证产品说明文档描述的产品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不要总是等着公开测试前再收集反馈意见。

主要聚焦以下三个维度:

  1. 可行性测试:考察现有技术能否支撑产品设想,评估产品架构与技术栈的匹配度。
  2. 可用性测试:突出产品的功能特性,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可以明白如何使用。往往发现没能成功实现的产品需求,甚至是原本被忽略的需求,最好规划多次迭代,确保最佳的用户体验。一定要邀请真实的用户体验,从目标用户中得到反馈信息。
  3. 价值测试:评估产品市场价值,探究用户是否认为产品有益,是否愿意为之付费。同时,衡量用户对产品设计的喜爱程度,确保产品不仅实用,也具备吸引力。

1.9 产品评审团:集思广益,加速决策

产品评审团机制的目标是可以快速让决策者和相关成员及时性做出决策,并且监督完成,而不是制定商业目标或者对产品细节做更正。

成员一般不超过10个人,由部门负责人、技术、市场、运营、产品、服务、质量和设计负责人组成,根据实际情况一个月一次或者一个月两次。

二、产品开发

2.1 灵活应用敏捷开发:激发团队潜能

Scrum方法,作为敏捷开发框架之一,特别适用于产品软件开发领域,尤其当项目需求模糊、客户期望多变时,更能发挥其优势。

相比之下,定制软件开发因其需求相对固定,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

以下几点敏捷开发技巧,旨在提高团队效率与项目成功率:

  1. 产品经理角色强化:产品经理兼任产品负责人,确保项目愿景与执行一致。理想状况下,由同一人担任,以减少沟通成本,加速决策进程。
  2. 缩短规划周期:采用短周期迭代,辅以简洁的机会评估机制,取代冗长的市场需求文档,使团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3. 先行一步的设计:产品经理与设计师应领先开发团队1-2个迭代周周期,确保设计与原型经由开发团队评估,保证技术可行性。
  4. 模块化设计:将产品设计细分为独立组件,便于并行开发,同时确保各部分均满足基础需求。
  5. 轻量化文档:以产品原型与用户故事取代繁重的产品需求文档,直观传达产品概念,促进团队间高效沟通。
  6. 迭代周期自主:鼓励开发人员根据项目特性,自主决定迭代周期长度,以适应不同任务的节奏。
  7. 每日站会参与: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需每日出席晨会,保持与团队的紧密联系,确保信息流通无阻。
  8. 质量把关:未经客户验收合格,严禁发布新版,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预期
  9. 迭代成果分享:每轮迭代结束,产品经理向团队展示项目进展与下一迭代计划,增强团队凝聚力,共享成就感。
  10. 持续教育:定期组织敏捷开发培训,提升团队敏捷意识与技能,保持团队活力。

2.2 瀑布式开发的理性应用:稳定与控制

瀑布式开发,一种经典的线性项目管理方法,特别适用于需求I明确、变更较少的项目。

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 阶段式开发:将项目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验证、部署上线等固定阶段,确保每个环节有序进行。
  2. 阶段评审制度: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严格评审,确保阶段性生成果达标,方可进入下一阶段,有效控制项目风险。

然而,与敏捷开发相比,瀑布式开发存在明显局限。产品交付周期较长,难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且一旦发现缺陷,修复周期往往漫长。

因此,在选择开发模式时,需综合考量项目特性与团队能力,灵活运用敏捷与瀑布两种模式,以达到最佳开发效果。

2.3 平滑部署:尊重用户,平稳过渡

并非所有用户都热衷于拥抱新版本,抗拒升级的原因多样,包括:

  1. 缺乏预知:事前未接获更新通知,令用户措手不及。
  2. 适应障碍:无暇学习新版本,加之产品公司未能提供过渡期使用指南。
  3. 技术故障:新版本存在稳定性问题,无法正常使用。
  4. 兼容性缺失:新版本无法读取旧数据,造成不便。
  5. 功能质疑:用户认为新增功能无实际价值。
  6. 频繁更新:过于频繁的版本选代,引发用户厌烦。
  7. 习惯打断:新版本改变操作流程,迫使用户调整习惯。

为实现平滑部署,即合理地、谨慎地更新产品版本,我们需细致规划,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具体措施如下:

1)提前沟通:利用公告、邮件、在线教程等形式预告更新,提升用户接受度。

2)彻底测试:确保新版本质量,避免紧急回滚。

3)恰当的部署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常见的有3种:

  • 并行部署:维持旧版本运行,明确标识新旧版本,大型产品过渡期通常为数月。
  • 区域性部署:先在小范围内试水,再逐步推广。
  • 增量部署:将更新分解为若干小批次,逐步推送。

2.4 极速响应阶段:发布后的守护

产品上线后,仍需保持高度警惕,进入”极速响应”阶段。发布后的一周内,项目团队应预留充足时间,专门处理用户反馈,适用于各类产品,无论是大众网络服务、平台产品,还是企业级解决方案。

成败关键不在于问题是否出现,而在于问题解决的速度。

评估产品表现应该使用明确的、可量化的指标,最终取决于商业目标。并且,为每个指标确定优先级,保持持续的关注。对于什么样的结果代表成功或者失败,做到心里有数。

  1. 大众网络服务:借助免费或开源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产品性能。
  2. 企业级服务:提供现场安装支持,迅速响应并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本文由 @萌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