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构建团队的基石

0 评论 758 浏览 0 收藏 15 分钟

人才是驱动产品创新的源动力。Cagan强调,组建一支由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市场专家等组成的跨职能团队至关重要。

每个成员都应具备深厚的领域知识和创新思维,共同致力于打造卓越产品。团队内部的高效沟通与协作,是实现产品愿景的关键。

一、角色分配与职责

理想的团队队配置通常遵循以下比例:每5至10名开发人员配备1名产品经理,每2位产品经理则应有1位交互设计师支持。对于超过10名开发人员的大项目,建议增设1名专职项目经理。

在高效运作的科技项目中,团队结构至关重要:

1)产品经理

定义产品的概念模型,尽早且反复地接受目标用户的试用,以便获取有效的用户体验。为了保证全体成员更快地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最快的有效途径是采用高保真的原型。

主要职责分为2项:

  1. 评估产品机会:严格审核产品的创意是否合理?
  2. 定义要开发的产品:探索产品的解决方案,包含产品特征和功能、产品的用户体验和产品发布标准。

产品的创意渠道多样化,包含:

  • 公司高管;
  • 用户的反馈;
  • 可用性测试的结果;
  • 产品团队;
  • 营销团队的点子;
  • 业内人士的分析;
  • 行研报告等。

2)用户体验设计师

考虑如何实现用户体验,包含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最关键的角色是交互设计师,负责深入理解目标用户、设计出有价值、可用功能以及用户导航和产品使用流程。

3)项目管理成员

负责规划与监控项目进度,其全职或兼职状态依去据公司文化及项目规模而定,有时可能由开发人员或产品经理兼任。

4)开发团队

内外部分工明确,内部团队聚焦企业级技术支持,外外部团队则致力于用户端产品开发与维护。

5)运维团队

确保服务稳定运行,通常为全职岗位。

6)产品营销团队

负责对外发布信息、宣传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组织重点营销活动、促进产品销售。

二、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设计的融合

优质产品离不开出色用户体验的支持,这需要产品管理与用户体验设计的深度协作。

产品管理应关注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细节,而用户体验设计则需紧密贴合合产品策略,共同打造令人满意的产品体验。

需求调研与产品设计应并行推进,开发与测试环节紧密交织,而用户体验设计应在软件开发前完成,以确保设计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在项目启动初期即完成产品设计,随后向开发团队交付详尽的设计方案,有助于细化开发任务,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设计阶段,邀请一名软件开发人员参与评审,有助于评估设计的可行性与成本,及时纠正潜在误区,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三、产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协同

产品管理和项目管理虽有区别,但产品经理有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是加分项。

项目管理强调高效率、严要求和严格遵循项目管理法则。

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往往具备一系列关键特质,这些特质不仅义彰显其专业素养,更是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成就卓越项目管理者的六大核心品质:

  1. 高效执行力:他们拥有极强的时间观念与行动力,比如能够在会议伊始的60秒内迅速定调,直击主题,确保会议高效进行,节约每一刻宝贵时间。
  2. 问题洞察力:善于精准捕捉项目中的核心问题,确保会议目的的明确,议题聚焦,清晰界定问题所在,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方案,提升会议成效。
  3. 逻辑思维能力:具备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条理清晰地流理待解决问题,制定有序的行动计划,确保项目按部就班地推进
  4. 数据驱动决策:坚信数据的力量,坚决摒弃凭直觉行事的做法,依据客观数据分析,做出理性判断,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紧迫感与行动力:擅长营造紧迫氛围,激励团队成员迅速行动。同时,及时收集并分析数据,为项目决策提供实时依据,保持项目进度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6. 责任心与自律性:展现出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面对挑战不找借口,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对项目成果负责到底,确保每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四、产品管理与软件开发的协作

产品经理要求开发团队完成任务必须取得认可,确信为了达到产品质量标准必须这么做。

产品管理与软件开发的协同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开发团队需对产品目标有深刻理解,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开发人员帮助产品经理完善产品定义的方法有:

  1. 开发人员参与用户接触:直接听取用户反馈,参与原型测试,加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2. 技术趋势共享:开发人员应向产品经理介绍最新技术进展,激发创新灵感。
  3. 早期介入设计评估:开发团队应在产品设计初期提出专业意见,助力方案优化。

产品经理也要配合开发人员的工作:

  1. 定义清晰的产品边界:只设定必要的功能需求,避免过度设计。
  2. 稳定性优先:进入开发阶段后,尽量避免需求变更,确保项目稳定推进。
  3. 及时响应问题:开发过程中的挑战需迅速解决,保障项目进度。

此外,注意要预留出一定的技术能力,即余量,避免达到技术能力的上限。

在产品管理上要给开发团队预留20%的自主开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用来优化代码而不是直接停下来修改代码。

五、产品管理与产品营销的界限

尽管紧密相连,但产品管理和产品营销应由不同团队执行,以避免职责混淆。

两者需保持有效沟通,共享信息,产品管理提供市场洞察,营销团队则反馈用户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六、创业型公司的产品管理:探索为先,迭代为重

创业型公司在产品管理方面,核心在于前期的探索而非匆忙投入开发。在产品原型的迭代过程中,将经历众多版本的打磨与优化,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周乃至数月。

每一次迭代都是基于用户反馈与市场洞察的深度学习,逐渐使产品趋于成熟和完善。

七大公司的产品管理:如何激活创新引擎

大公司面临创新挑战,两大障碍在于固化的企业文化和领导层的观念

突破这些瓶颈,可以借鉴以下策略:

  1. 20%时间法则:鼓励员工将工作时间的20%用于探索创新,激发内在动力,挖掘潜在机遇。
  2. 臭鼬工程(Skunk Works):参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成功案例,创建秘密项目小组,独立运作,减少官僚束缚,专注创新突破。
  3. 用户中心设计:密切观察用户与产品互动的每一个细节,捕捉他们的情绪波动,无论是惊喜还是失望,皆为创新灵感的源泉。
  4. 用户体验至上:超越技术局限,将用户体验置于设计核心,打造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5. 战略并购:积极寻求与创业型公司的合作,甚至收购,引入新鲜血液,学习创业精神与敏捷方法论。

大公司普遍奉行风险规避原则,复杂的流程与规则、矩阵式管理成为常态

在这种环境下,要想推动项目,需掌握以下策略:

  1. 洞察决策机制:理解公司决策流程,采用适宜方式影响决策者,为项目争取绿灯。
  2. 构建人脉网:主动拓展跨部门关系,与同事建立友好联系,分享项目进展,寻求合作机会。
  3. 秘密创新小组:组建小型”臭融工程”,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秘密研发原型。
  4. 全情投入:以产品成功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全力以赴。
  5. 理性争执:坚持事实导向,避免个人冲突,减少树敌,营造健康工作氛围。
  6. 会前预热:重要会议前,与关键人物预先沟通,建立共识,减少会会议摩擦
  7. 时间管理:审视会议日程,剔除低效会议,确保时间高效利用。
  8. 信息共享:倡导开放文化,共享信息资源,促进团队协同。
  9. 借力上司:主动向上司求助,获取高层支持,增强项目影响力。
  10. 内部传播:在公司内部积极传播产品理念,通过日常交流潜移默化影响同事,构建广泛支持基础。

八、应对高层突发创意的策略

面对上级突如其来的想法,既要灵活应变,又要确保项目目稳定。

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预见性规划:为可能出现的项目调整做好准备,定期检查进度,预留缓冲时间以应对变化。
  2. 个性化的沟通:了解上级的偏好,调整你的沟通风格与频率,建立更有效的交流。
  3. 会前预热:提前与上级讨论关键点,会议应成为共识的确认,而非初次讨论的场合。
  4. 解决方案导向:面对问题,提供多种可行方案,而非仅仅指出障碍。
  5. 主动汇报:定期向上级汇报项目进展与个人见解,寻求指导与支持。
  6. 充分准备:深入研究问题,多角度思考,准备详尽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7. 精炼表达:撰写邮件时,力求简洁明了,直击要点。
  8. 数据驱动:用事实与数据支持你的论点,增强说服力。
  9. 内部传播:加强内部沟通,确保团队对项目目标与进展有统一认知,减少误解与摩擦。
  10. 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展现专业能力,减轻领导负担,同时在外寻求职业导师,拓宽视野与资源。

九、指引与自我审视

在领导与指导他人时,应当激发而非指示。

赋予团队成员自主权,让他们在明确目标下自由发挥,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同时,持续的自我反思是成长的关键,以下是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吸引力评估:产品能否真正触动目标消费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
  2. 人性化考量: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便利性与舒适度,是否简单直观,易于上手?
  3. 竞争力分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的产品能否脱颖而而出,持续领先?
  4. 用户洞察:我们对目标用户了解深入吗?产品能否赢得他们的的青睐与信任?
  5. 优势验证:产品是否具备与众不同的特色?能否在短时间内清晰传达其价值主张?
  6. 功能稳定性:产品性能稳定,能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吗?
  7. 完整性与市场表现:产品是否完整无缺?市场反响如何?销售目标是否顺利达成?
  8. 特色匹配度:产品特色是否精准对接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
  9. 价值定位:产品定价合理吗?能否支撑其提供的价值?消费者会因价格而选择替代品吗?
  10. 团队共识:团队成员对产品的评价如何?是否存在分歧?

本文由 @萌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