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密码:从接收者到创新者,从竞品分析到平台洞察

0 评论 1884 浏览 4 收藏 12 分钟

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不应被动地接受业务需求,而是要深入洞察平台价值,逐渐转型为创新的策源地和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怎么实现这个过程?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分析。

如何实现从单纯业务需求接收者的角色跃迁至创新引领者与洞见开拓者的地位?产品不再仅仅是业务需求的接收器,而是要逐渐转型为创新的策源地和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本文将围绕五个关键环节,结合之前做过的项目案例,一起探讨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如何精准理解竞品分析的意义,深入洞察平台价值,搭建高效的问题反馈桥梁,并做好过程管理。

一、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创新:产品反哺业务,共创价值新高地

在产品开发进程中,我们不仅止步于被动接受业务需求,而是积极主动地将所积累的资源提炼升华为富含创新力的产品设计元素。

先前提及,当客户提出需求时,一线团队会将此拆解成一个个工单反馈给我们。汇总这些来自客户的工单,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重复或冲突的需求表达,即尽管大部分客户可能倾向于某一模块的改进,但仍有部分客户对此持保留态度。显然,简单粗暴地以数量优势压制少数声音,忽视这部分客户的价值诉求,并非明智之举。

以线上人工质检流程为例,系统利用先进的AI算法抽取极具代表性的客户会话供质检人员复核。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客户可能不具备专职质检人员,而大型企业则拥有规模庞大且分工精细、可能存在交叉质检机制的质检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客户占比虽高且活跃程度相对较强,他们期望能直接发起质检,无需繁琐的数据筛选;然而大型客户却偏好更为丰富详尽的维度进行漏斗式筛选过滤。

首先,我们深入剖析人工质检的整体流程,继而根据不同客户类别和应用场景对其进行细分拆解,并赋予相应的优先级权重。最终,我们将这些优化方案融入真实的客户工作情境之中,共同探索出全新的产品构思和改进策略。

遵循“案例提炼—工具化实现—产品深度解析—构建系统协同框架”的行动路径,我们确保了产品设计与业务需求的紧密融合,成功达成了产品与业务间的双向赋能效应。

二、精确锁定竞品分析目标:以结果为导向进行精细化拆解与运用

竞品分析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展现出多维的意义与实用价值,其内涵与侧重点随发展阶段动态调整而非静态固定。

实施竞品选择前,首要之举在于明确分析主体的角色定位,并据此细化目标需求,为每项需求分配优先级,从而确立本次竞品分析的实质性和针对性目标。

在设计客服培训产品的初创阶段,面对商业模式与潜在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收集了涵盖各类培训相关产品的实例,主要聚焦于剖析行业整体的发展成熟度,包括各厂商在该业务模块上的投入强度与其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了项目推进的方向后,我们进一步将焦点转向产品的核心迭代要素,筛选出与我们的目标边界条件相近且具有实效性的同类产品,重点关注其迭代节奏、更新内容及其所针对的真实用户群体,以及产品间是否存在互动策略等方面的考量。

当进入具体设计阶段时,分析粒度更为细致,如考察产品流程设计的有效性,即探究各个页面间的流转是否顺畅,能否最简化地完成单一任务流程,并审慎评估当前设计中是否存在核心步骤的缺失,以及补足此类欠缺在未来可能带来的额外成本。

最终,在形成文档论述与绘制产品原型之际,竞品的外观呈现与交互细节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毕竟“细节决定成败”。此时应注重的是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完善基本设计,尽量减少后期在交互改进等非关键领域耗费过多精力。

三、解读与诠释平台价值:以客户视角为核心

我们不能仅依赖于既有的职场经验和客户反馈来理解产品,而应当设身处地,亲身成为平台的使用者,亲身经历并体悟平台的规则制定与考核标准。

作为产品的创造者,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完美的陷阱,对某些设计细节可能疏于察觉或低估其重要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我们应当积极开展与产品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的互动实验。

他们提供某一模块的产品设计方案,赋予我们特定的任务进行独立操作。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自行摸索,避免向设计者询问任何问题,将遇到的疑惑之处逐一记录。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洞悉平台的本质价值,并将这些洞察有效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从而显著提升产品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匹配度。

以表格设计为例,我们作为设计者或许会对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采取折衷态度,然而换位思考。当我们作为全新产品的使用者时,很可能对同样的设计缺陷难以忍受。

这种角色互换和体验式学习,正是我们深化理解平台价值,从客户视角出发,优化产品设计的关键所在。

四、构筑高效的问题反馈机制:实现用户反馈的闭合式管理循环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不透明现象常被视为项目高效推进的一大障碍,这一议题虽屡被提及,但却常陷于口头重视而实际轻忽的尴尬境地。

具体方法可参加这篇文章https://www.woshipm.com/pd/1758275.html

回忆往昔,我曾任职的某公司便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更多依赖口耳相传,导致许多问题反馈最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即便是有记录在案的反馈,也因缺乏反馈机制而积压如山,最终无奈采取一次性清理的方式来终结这一困境。

为彻底解决这一顽疾,我们采取了双重策略:一方面,创建了一套详尽的知识库体系,确保技术团队在需求理解上保持高度一致性和明晰度;另一方面,引入了蓝湖设计平台的评价功能,构建了一种可视化的沟通机制,以促进团队间的实时反馈与需求确认。

在与设计师的协同合作过程中,我们借助这一机制实现了需求变更的实时反馈与确认,显著减少了沟通成本和产出分歧。

相似地,在客户反馈管理环节,我们倡导并实践了反馈产品化的理念,让客户能够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反馈被产品采纳,从而激发其持续使用并提供反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反馈回路。

五、强化过程管理:借助工具赋能于产品开发与迭代的效率提升

在实际项目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规范化与优化知识库管理对于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科学严谨的知识库体系构建,能够有效地确保团队成员迅速获取并准确理解关键信息,从而大幅度提升协同作业的效能。

长期以来,我们也致力于对客户支持知识库进行系统化整理与持续优化,确保任何使用者都能够迅捷访问并消化核心内容。

受到如飞书等现代高效办公工具理念的启迪,我们进一步构想了将知识库管理与版本更新纳入产品设计流程的战略布局。通过将知识资产管理与版本控制系统有机结合,实现知识内容的系统化存储与版本自动追踪,进而有力强化整个产品开发过程的管理力度,确保开发流程的畅通无阻以及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

1. 统一的产品版本号定义

序列+主版本号+次版本号+修订版本号(eg:V4.1.21)

2. 产品初始版本号更新机制

具体来说,通过严谨的版本号追踪与管理机制,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对当前工作状态及项目进展有清晰直观的认知,从而确保团队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协同一致与方向明确。

结论

通过上述五个关键环节的分析,虽然每个点都很小,但都是在各个项目中都是通用的。没有足够大的项目,也没有足够小的项目。

本文由 @萌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