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产品:发新芽的老树

2 评论 4795 浏览 30 收藏 10 分钟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社区产品这一形式已经十分常见,那么,我们究竟可以怎么理解社区产品呢?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对社区产品发表了他的理解和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社区产品可以称得上中国互联网民用化和产品化之后最古老的产品形式之一。即使是以最狭义的社区产品定义来看,从最早的CBBS,到产品经理教父级别的俞军创立的百度贴吧,再到近年来独领风骚的小红书,社区产品总是能在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出现现象级的产品,更别提很多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以及广义定义下的短视频平台了。

一、社区产品的定义

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一般指一群人共同生活的一个较小的区域。因为共同生活在一片区域,大家共享社区的基础设施,共同关心社区的民生建设,甚至可能在微信群里讨论社区发生的奇闻轶事。共同的居住区域,把大家连接在一起。

线上的社区亦然,也需要一个共同点把大家连接,只不过这个连接点是不再是居住区域,而是其他更加广泛的东西——虽然当我们使用同个社区的时候,我们确实也像是在赛博空间拥有了一片空间。

连接点可以是某项兴趣——针对书影音的点评讨论将爱好文艺的用户连接在豆瓣,对运动项目的共同热爱又将激情洋溢的用户聚拢在虎扑;热衷于向别人安利好物的用户最开始在小红书上获得了同好们的赞赏……

连接点可以是某项共同的强需求——我们涌向汽车之家和懂车帝去看车评和选车,我们去下厨房查个菜谱边看边做饭,当然,我们也因为要学习产品经理的相关知识来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连接点似乎可以是任何事情——我们看了新闻因为有不同观点而在评论区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我们看了搞笑视频而贡献神评论,我们也可以主动成为那个被讨论的对象——发一篇帖子,然后任人点评……

只要能引起大家交流讨论的产品似乎都可以成为广义的社区产品,只不过如果连接点本身的属性足够强或者对产品成功程度的决定性更强,那么我们通常会按照他们本身的属性类分类,比如新闻类产品、短视频类平台,就不再属于狭义的社区产品的范畴了——只不过社区是增加用户对此类产品黏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慢慢地似乎所有产品都乐于搭建一个社区。

根据连接点的多寡,习惯上会说垂类社区和泛类社区:垂类社区聚焦某个而展开,泛类社区可以聊任何事情——虽然产品经理往往会将讨论更多的话题再继续分出一个版块。

二、社区产品的产品形态

当我们在社区内讨论问题的时候,除了基础的发帖和赞评转等功能外,还很有可能产生对其他工具的需求,比如想对电影打分、想看到两辆车的参数对比表。

此类工具往往也被归入社区产品的重要一环,毕竟很多用户来到一个社区尤其是垂类社区的时候,是有更强烈的功能性诉求的,甚至这些用户才是垂类社区中数量占大头的”一次性“用户,当自己的功能性诉求被满足后就离开了,在此之后仍然留下来反复贡献浏览甚至内容的用户,成了社区的主要建设者。

简单总结来说,社区可以为用户提供两大类产品以满足其需求:提供强功能性工具满足用户获取高效帮助的需求,提供内容及附带的社区互动环境满足用户的交流欲和分享欲。上述两类产品,在不同社区平台中的配比不同,前者和社区属性强相关,更适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社区内容产品的设置,则更容易抽象出一些共性。

1. 内容生产者

主动发布内容的用户,可以是普通人,即所谓的UGC,也可以是专门从事内容创作的个人或机构PGC,亦或是本职工作不是创作但因为在某个话题下很有见解而发布内容的OGC。

以上是非常严格的划分,事实上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在全民自媒体的热潮下越发模糊,毕竟一个普通用户也可能因为爆款内容的出现而转型成为OGC,而OGC也可能签约机构成为PGC。

也许三者更明显的区别在于,在某社区长期坚持发布内容的动机来源,是否有强烈的变现意愿,另外从可以运用的创作能力和资源强弱角度来看,UGC<OGC<PGC的大概规律也是存在的,一个社区内到底侧重哪一用户群或者兼而有之,产品策略也会随之不同。

但不管采取何种针对内容生产者的策略,各大社区平台都希望自己平台内部能生产越多内容越好,如果是优质内容就更好了。这是因为,本质上讲,社区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仍然在于优质的内容,这是把用户留下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社区平台持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2. 内容消费者

另一个重要的方向即是内容的消费者,平台能把内容准确地展现在对它感兴趣的用户面前,是对内容消费者最大的吸引力。经过多年迭代目前产品形态基本上已经成型,目前各类社区的内容分布已经基本形成了话题广场-推荐内容流-关注内容流的三级形式,内容的发散程度基本是依次递减的。

话题广场都是不认识的用户和未经个人趣味调试的内容(当然话题下的大量内容最终也会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推荐流里已经根据阅读习惯筛选出了你可能更喜欢的内容和用户,关注流则是自我筛选的内容。

当然了,针对内容产生的互动(目前基本固化为点赞评论转发及其变体),也是把用户留下来的利器之一,或者说,评论区也成了内容生产的一个重要区域,甚至神评论集结一下都可以养活不少营销号。

三、结语

“内容+互动”构成了各个社区平台独特的社区氛围,比如豆瓣的文艺、小红书的“chill”和知乎的(相对)理性。内容的话题和风格已经有很多方向,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总能分化、嬗变和新生出更多;而内容的不同吸引不同的用户群体,加上产品的引导,总能形成不同的互动氛围。

同时,我们人类总归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表达欲和分享欲的,总需要社区(内容)平台来承载这些欲求。人类的底层需求催生产品来满足,产品反过来通过不断创新形式引导人类行为——用获得点赞来放大虚荣心促进表达、用竖屏无止境下滑的交互降低消磨时间的难度、用算法策略揣测喜好刺激上瘾——各种因素加总,社区产品总是能不断老树长新芽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系列文章评测和分析各种代表性的社区产品,试图看明白一个古老的产品形式老树上发出的新芽们,都是如何散叶开枝的。

本文由 @寻找大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用获得点赞来放大虚荣心促进表达、用竖屏无止境下滑的交互降低消磨时间的难度、用算法策略揣测喜好刺激上瘾—说得很好!

    来自浙江 回复
    1. 嘿嘿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