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ch​-CDP实战手册-CDP交付阶段-指标规划(九)

0 评论 3309 浏览 1 收藏 7 分钟

下边文章的内容是MarTech​-CDP实战手册中的指标规划,一起来看看,或许会对想了解CDP的同学有所帮助。


指标依赖业务梳理,根据业务场景流程尽量全的梳理指标,系统会提供指标管理平台,通过源数据字段的计算公式去快速构建指标,当然部分指标没办法进行快速构建,则需要研发的代码开发。

指标使用场景一般为分析和营销场景,例如发生某个事件的人的企微添加率。

一、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North Star Metric),也叫作第一关键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是指在产品的当前阶段与业务/战略相关的绝对核心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闪耀在空中,指引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提升这一指标)。

北极星指标有三个重要的作用——

  1. 指引未来:能够清晰地表明产品要传达的功能点与产品未来阶段需要优化的方向。
  2. 团队协同:能够让其他产品组的同事知道当前产品组的实时进展,便于跨组的资源协同。
  3. 结果导向:能够使我们对结果负责,即以业务效果/结果而不是业务数量来衡量团队的工作质量。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北极星指标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1. 是可以明确衡量的指标。
  2. 是可以体现产品价值与客户价值的指标。
  3. 是营收的先导指标(而不是ARPU之类的滞后指标)。

常见北极星指标——

如何指定北极星指标——

《硅谷增长黑客》中有提到6个指定北极星指标的标准:

标准1:你的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的用户体验到了这种价值吗?

必须是产品核心价值的体现,即必须能流畅的走完从产品侧到市场用户侧商业的闭环。举个例子最近bilibili将隐藏播放量,改用用户消耗时长,这个就是企业态度及北极星转变,优质内容通过播放量不足以表达,而能让用户看下去的视频质量更为优质,优质视频才是B站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标准2:这个指标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吗?

只有活跃的用户才是真正的用户数量,即不要被虚荣的用户指标迷惑。有很多APP说注册量破百破千万,但留存日活可怜,用户根本留不住,用完即走一次性工具,很难创造价值及营收。指标的定义一定要加入用户LTV的价值考虑,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数据增长,否则将昙花一现,回首看已是昨日黄花。

标准3:如果这个指标变好了,是不是能说明整个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北极星指标从宏观上反应企业经营情况,指标定制得当是可以体现出公司的发展趋势,但一定要避免虚荣指标。

标准4:这个指标是不是很容易被整个团队理解和交流呢?

指标定义必须易于理解、明确衡量,即定义清晰,并且容易被所有人理解、交流、执行,这样才可自上而下进行贯通,同时各个团队针对指标进行拆解部门或团队指标也需要考虑易理解、明确可衡量等要素。

标准5:这个指标是一个先导指标,还是一个滞后指标?

指标一定是先导指标,所有认为了这个指标去冲刺,如果是后置指标的话,需要很长时间才可看到指标效果这种情况对于指标执行就比较被动。

标准6:这个指标是不是一个可操作的指标?

指标必须是动态指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能够进行很大成都的改变,同时指标不是死指标,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指标也应该随之变化。

北极星指标可以分为企业北极星和部门北极星,因为企业要关系的是最核心的指标,但部门所分拆下业务后,可能该部门根本与核心指标无关,就需要通过其他指标的提升来影响核心北极星指标。

例如:车企的核心北极星是GMV,但售后部门不直接负责GMV,但通过GMV拆解后发现老带新这个指标关系到GMV增长,然后再进行指标下钻,老带新的前置是需要与客户有长期有效沟通,沟通的前置条件则为企微添加率,因此企微添加率可作为售后部门的北极星指标。

二、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不像北极星指标需要经过标准校验后进行指定,辅助指标主要是为业务提供分析、营销能力所定制的指标。

辅助指标需要进行深入调研,通过不同部门的业务流程,梳理每个部门的指标需求,然后将指标进行汇总,进行指标归类,哪些指标是通用化指标,哪些指标是专属指标,这样便于降低指标的构建成本、清晰易用。

本文由 @光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