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设计(十四)
随着时代整体消费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一定的要求,不单单只是关注产品设计的实用性,更多的是关注于人本身的感知上,用户愿意为感知买单消费。下面一起往下看,笔者分享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设计叭!
一、中式点心的仪式感
一个中式糕点包装视频,满满仪式感。仪式感=产品溢价,有时候只需要把后台的一些工序展示到前台,带有表演的性质。与流水线的廉价感形成反差就能带来增值空间,这也是青山周平所说的手作温度带来的价值。
当然如果能让消费者参与其中,成为一种体验、互动式消费会更好,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二次传播,这就是共创的力量。
国潮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主题,但潮流并是一种商业定义,而是对生活变迁的回应、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比如国潮就对应00后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真正的潮流会让目标受众感到舒适,不自觉地亲近,主动与某种文化或它的代表符号亲密接触。
不然光靠商业推广永远慢半拍,甚至会引起反感。潮流不是用来追的,而是洞察、挖掘出来的,要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思考。
图源乔雪老师《从人类学看设计趋势发展,如何构思新机遇和方向》
二、世界杯的数字设计
世界杯期间看到的几个案例,左图通过扫描球场可以快速识别比赛,跟踪场上球员位置,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为逻辑案例,通过研究观众的行为,了解到他们有看不清、想要及时关注自己主队或偶像的需求,所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目标。任何技术的应用一定要符合交互五要素,不能为了炫技而堆叠。
右图符合场景、氛围和角色模型,通过小时候玩的游戏唤起回忆,激发参与的兴趣,渲染世界杯全民运动氛围。这也给了我们启发,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时候不妨从大众熟悉的东西入手,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消除科技带来的陌生和恐惧感。
三、“错觉”带来的损失
用两个段子讲讲认知负荷,左图是错把泡脚药包当成炖鸡汤料包,右图是下雪让顾客误以为米饭分量很大。一个是主动的行为,一个是被动的影响,结果都造成了用户错误的联想。
设计特别需要注意用户认知与产品表现是否一致,否则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比如吃错药包导致生病、吃饭发现实际分量不足,商家都会面临客诉,少不了赔偿,而且会丢失信任。
四、售卖生活方式
之前经常提一种观点:C端设计的设计对象很多时候是生活方式,而非具体产品。这是一个洗地机的广告,广告词是:”地面干净的时候,脚最自由啦。”画面是各种光脚活动的居家场景。不同于普通广告侧重于功能描述,比如吸力有多大,容量能多少。这个广告描述了一种场景,传递了一种自由、舒适的氛围。
前面一直在讲角色、场景和氛围模型,真正有效的宣传是描述理想用户的生活方式,这样更加贴近用户渴望的生活状态,容易调动用户的情绪,而不是冷冰冰、难以理解的参数。
试想你是一个喜欢居家光脚、追求松弛感的消费者,但是一直苦于地面不干净。现在看到了左图的广告会不会心动?相反如果你看到了右图的广告,是不是就会纠结,750ml的吸力够不够大?能洗干净吗?
想要消费者买单,很多时候都要调动情绪,让消费者感性,为心情买单。相反一旦陷入理性和性价比,就很难让他付费了。一般来说线上消费更偏理性,线下更加感性,不过这个广告让我们看到利用视频等媒介也可以调动除视觉外更多感官。
图源集创堂服务设计课
之前有个事情挺火,就是今麦郎的白开水换了个包装,花了300万广告费。很多人讨论这个值不值,其实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设计的目的就达到了。运用的原理其实就是上面的调动情绪。
方改圆,黑改红都是视觉层面的变化,能透露出一点亲和、感性,但远远不够。正是这场关于这笔钱花的冤不冤的讨论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引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大家的聚焦点不再集中于白开水本身,实现了从理性到感性的迁移。
不然只从理性的角度讲,水的价值就几毛钱。想要价值≠价格,就要有附加值。经历了这件事,大家看待白开水可能就不一样了,心里会想着这水的包装就值300万,一定有什么不同。
从这个角度讲今麦郎和设计师都是赢家,今麦郎用300万换了包装,还打了广告,成功出圈。设计师也用这个案例巩固了身价,吸引了潜在的客户。
本文由 @我很好奇WH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