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设计(十八)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探究功能设计和产品设计的优化方向,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这篇文章里,作者就从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细节说起,谈了谈他的看法,一起来看。
一、电梯标识与巡更点
功能设计往往来源于日常工作,尤其是B端设计必须要熟悉用户的日常业务与行为路径。比如电梯前的标示牌详细标注了空间尺寸,方便搬运人员判断货物是否能够进入。巡更点用于安保人员日常巡逻打卡,既可以作为安全考勤记录,又可以与其他安防设施联动。
二、筷子在哪里?
一家复古茶餐厅,服务员上菜的时候我没找到筷子,他再三提醒下我才注意到筷子在抽屉里,而抽屉位于桌子的侧边。抽屉里有筷子、刀叉、牙签和餐巾纸,分格摆放,干净整洁,方便用户拿取。
但这个设计仍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桌子上的提示不够明显,只写了“筷子在抽屉”,没有箭头标明位置。很容易与花花绿绿的菜单混淆,不容易引起注意。其次桌子的形制很像课桌,课桌的抽屉往往面对自己,人们因为认知惯性,下意识会先从正前方找。
三、一场分享会
开始前先介绍两种空间结构:自然流动和线性结构。空间结构会影响到服务惯性。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举两个例子:互联网公司推崇自由平等,希望有一种充满活力的氛围,那对应会议室一定会布置成自然流动的形式。政府希望庄严肃穆,会场一定是整齐划一的线性结构。结合前面我们提到的角色-场景-氛围模型,适当的氛围会影响到对应角色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决策。
前段时间听了一场分享会,在一个类似阶梯教室的地方。场所看起来很有氛围感。人们可以自由地坐在阶梯的草垫上,灯牌有种工业风,是典型的自然流动风格。因为是设计相关的分享会,所以这个场所选择看起来很合适。
实际上仍然踩了不少雷。阶梯的前后距离很狭窄,容易碰到前面的人,对于腿长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当然短时间完全没问题,但那天的分享会是一整个下午。导致很多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腿都麻了,很难集中精力。
其次现场的讲台周围居然没有插座,导致电脑没处插,只能放到嘉宾席。另外一个算现场布置问题,每位观众座位左侧统一放了一瓶矿泉水,看起来整齐划一,主办方也很贴心。实际上没有考虑到最左侧靠近护栏,很容易误碰到水瓶掉下去。
四、身临其境的具象
这是南头古城的一家博物馆,讲述关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脉络。一楼通过投影营造了身处海洋的氛围,并且在每块海域标注了对应的历史阶段与事件。二楼主要展示海洋贸易舶来品,展台造型是一艘帆船,每个都有对应的标本与相关介绍。
有时候身临其境的具象场景更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到寓教于乐我们总会想到儿童,其实有趣的展示方式也可以吸引大人。成年人习惯了抽象的表达,往往会遗忘具象才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
这是大顶岭公园的科普牌,没有采用常见的图文形式,而是镂空立体雕塑,更加有趣直观。
还有广州动物园介绍牌,提供了多种互动方式,可以听到猩猩不同情绪下的叫声,各种动物与人类体型的对比、食物的差异,通过模仿需要不同等。你会发现互动是身临其境的重要实现手段。
这是苏格兰的一家科技馆,同样提供了很多互动方式,并且充分调用了五感:视、听、嗅、触、味。比如一键观看热气球飞升、把不同的动物牙齿比作不同工具、体验老虎爪子的活动方式、闻不同国家食物的味道。打开暗格和揭开锅盖的盲盒式互动也增添了趣味性。
具象更容易让用户理解记忆,尤其是在紧张、危险等特殊场景下。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地铁站、车厢门上有数字标识,主要用于紧急情况下快速告知工作人员位置。但数字标识难以记忆,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还容易记错,就像那个段子说110点电话号码是多少一样。上海地铁就把车厢号换成了更具象的水果。
本文由 @我很好奇WH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