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一个关于“企微”的短视频,被迫删了

0 评论 2926 浏览 0 收藏 9 分钟

关于微企,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的呢?作为企业打造的专业办公管理工具,有缺点也有优点在。大家一起接着往下看笔者分享自身的见解,了解更多内容吧!

上周,我拍了一个关于企微的短视频,大意是:

企微正变得越来越像个人微信的附属品。企微的核心竞争力,似乎只剩下“连接个人微信”的能力。

我进一步分析道:

钉钉虽然没有“连接个人微信”这样的杀手锏,但是它在PaaS平台建设、服务商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优势。我个人认为,未来钉钉将坐稳中国第一SaaS平台的位置。

很多网友留言反对我对企微的评价,还有网友在群里质疑我是不是收了钉钉的广告费。

我提醒他,可以提意见,但是没有证据,就不可以公开污蔑别人。

而他的观点则是:因为我是网友,当然就可以。

如果按照这个网友的观点,但凡你在群里说了“A平台好,B平台不行”,那就可以被质疑“收了好处费”?

这和曾经那段特殊时期的诬告和批斗行径,有什么本质不同?

当然,也有网友为我鸣不平,认为我的观点没什么不对。

不过,我实在不想和“质疑我收了好处费”的网友继续纠缠,于是删除了视频。

但是关于企微,我还是有话想说。

一、企微之变

有网友认为:专注于做私域工具,不搞平台和生态,本来就是企微的战略。

但是我认为,至少曾经,企微确实希望做好平台和生态。

否则,企微就不会在2022年新品发布会上,高调宣布:“作为平台,服务商是企业微信生态中的重要力量”。

企业微信负责人黄铁鸣更不会公开表示:“未来企业微信将和广大合作伙伴一起,将价值真正送到企业身边”。

然而,山盟海誓未必经得起现实的考验。

从种种迹象来看,企业微信正在弱化平台的定位,把重心调整到短期的“商业化变现”上面:一方面,企业微信利用“连接微信”的能力不断增加收费项目。另一方面则在平台建设、服务商赋能等方面进展迟缓。以至于一位企微服务商抱怨道:企微拿走了大部分收入,服务商只能跟着喝点汤。

当然,我并不是说企微这么做不对——毕竟从去年开始,腾讯就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

作为公司的一员,企业微信当然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发展,而背离公司的主要经营目标。

但是我想说的是:企微拿了这么好的一手牌,如果最终只是成为一个私域管理工具,那就真是可惜了。

二、企微的弱点

在被删掉的视频中,我说企微的弱点在于“过于依赖个人微信”。

有很多网友留言道:明明这是人家的优势,却被你说成是弱点。

其实,优势和弱点并不冲突。比如,飞书的优势是极致的用户体验,但是它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那就是高昂的成本。

实际上,飞书的CEO谢欣就曾经说过:“字节跳动用过很多协作产品,后来觉得都不符合需求就自己研发了飞书。同时,考虑到极致体验的产品需要非常大量的投入,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商业化”。

所以,“大量的投入”造就了飞书的极致体验,但同时也导致了飞书的高昂成本。

飞书的某服务商告诉我:“客户都很认可飞书的用户体验,但是一听到价格,就会打退堂鼓”。同样的道理,“连接个人微信”是企微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优势,企微选择了一条更容易变现的道路,从而放弃掉SaaS平台这个更长期的机会。

这就是优势和弱点的悖论。

不过,我认为这未必是企微团队主动的选择。根源可能还是在于企微的出身,即基因。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钉钉、飞书和企微三大平台,就会发现,他们的基因决定了各自的战略,也决定了他们今天的位置。

钉钉与其说是阿里巴巴孵化出来的产品,不如说是员工独立创业的项目。

钉钉并非源于集团的某个战略,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无招抓住的一个创业机会。

讽刺的是,它的前身“来往”,一开始就是集团的战略级项目,却遭遇了凄惨的失败。

飞书则是互联网公司内部工具的商业化。

这个基因既让飞书一开始在互联网行业所向披靡,也让飞书在面对传统行业客户时,遭遇了成长的瓶颈。

可以说,基因决定了飞书的市场局限。

不突破这个基因,飞书在国内市场就难有大作为。

企微作为个人微信能力的延伸,在享受到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受到了巨大的制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微并没有钉钉那样的独立性。

或者说:企微怎么发展,并不是企微自己说了算。

这就是企微的弱点。

三、说些题外话

大厂的基因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它又无所不在。

基因甚至可以成为筛选器:员工只能公开说出、管理层也只能听到“基因想要听的话”。

所以,很多事情走到无可挽回的那一步时,最后明白过来的,往往都是公司高层。

这就是基因的威力。

过于依赖个人微信,对于企微来说,到底好不好?

也许已经没人再关心这个问题。

毕竟,企微是腾讯的企微,而不是企微团队的企微。

就好像平安集团轰轰烈烈的推出HRX,又干净利落的解散了HRX团队。

难道HRX团队里面,就没人预见到这个结局?

也许不是。毕竟,HRX团队的人才,很多出身于国内外大厂。

只不过,HRX不是HRX团队的产品,它只是平安集团的产品。

与之相对的是,创业者虽然也会失败,但是他们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自我否定。

但是大厂产品未必有这样的勇气。

本质上,他们不是为产品的成败负责,只是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他们不是为公司的未来负责,只是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所以,即便所有人都觉得“似乎不对”,但大家都失去了自我否定的勇气。

这也许就是大厂产品的魔咒。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