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确又升级了,但我劝你先观望
ChatGPT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人的想象,不少人也跃跃欲试,想要追逐风口,或者加入AI行业。不过,本文作者却建议先观望一下,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一起来看看作者的看法和见解。
人工智能,今年很火。
原因也很简单,大家都是知道的,ChatGPT这款产品以新物种的形式出现,震惊了全世界,接着类似AICG产品,包括AI图片生成、AI视频生成,都得到了资本和技术的助推,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可能性市场”。
注意我的用词——“可能性市场”。
为什么叫“可能性市场”?因为需要持续稳定的验证,才能确保这玩意有没有商业价值。
从理论的角度,ChatGPT,充满想象,可以帮我们生成文章、做成我们想要的图片甚至视频,被认为是内容行业的一枚核弹,将会从根本上颠覆内容行业。
大量的设计狗和文案狗,会因此失业,大量的客服、视频剪辑人员,会被替代。
从理论上,这么说没有任何毛病。因为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做到这样的话,还要这些人有何用?所以它的诞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和看好,被认为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从趋势的角度,没有毛病,人类的发展,的确是往这个方向走。
但从落地的角度,毛病就多了,因为太多的问题需要升级迭代,离真实的距离,不是很长,而是很慢。
我看好ChatGPT的未来,但不看好他的速度,尽管它的速度在科技史上,已经是快马加鞭的了。而相对于人们对概念的期待,之间的落差还是很大的。
这就是为什么ChatGPT被全世界媒体吹捧了一年,你身边也没有几个人在用ChatGPT的原因。
我身边的朋友,能把ChatGPT常规用的,几乎是做外贸的,他们有翻译的需求,以及简单文案的需求。也就是说,目前的ChatGPT,真正的价值是“辅助”使用,根本去不到要取代你工作的地步。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ChatGPT及其类似产品,真正的大规模市场还没有到来。
01
我们来梳理一下,在这个领域,有哪几类玩家?
第一类玩家:互联网巨头,作为一个新物种,就像有人在牌桌上丢出了一张王炸一样,他们必须跟进,所以你会看到,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都在做AI大模型。
这一类玩家的特点就是被迫上马,因为媒体和用户都在关注着他们,他们作为科技巨头,如果没有点动作,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一般都有一个小团队在搞。
今年最积极是百度,因为它是把人工智能当主菜的,所以以最快的速度跟进。而面对这种风口科技,腾讯的策略一般是比较理性,会非常慢,投入的资源不会很多,就算推出了产品,也不会刻意疯狂宣传,因为他们知道,虚火太多了。
不管怎样,巨头宣布跟进风口科技,都合情合理,就算没有成功,也能拉动股价,毕竟完成了大家的期待,所以作为上市公司,也得到了交差,不失为一种低成本的“努力布局未来”的行为。
第二类玩家:明星AI创业团队及相关领域的垂直公司,比如李开复搞的“零一万物”、王小川搞的“百川智能”、王慧文搞的“光年之外”,都是明星创业者拿了大量投资下场的。
这种明星创业公司,技术水平肯定没有巨头的好,至少数据源,没有互联网大厂牛逼。但他们的特点是专注,因此会吸引主流资本进来,迅速推高估值,因为资本也在赌,说不定能跑出来一个新巨头。
这种公司,成功率依靠的是风口本身的靠谱度。
就是这个风口,到底能维持多久,能不能长久落地,否则就会迅速在潮水退去之后,暴露出没穿裤子。因此这类公司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快速拉高估值,先圈一波钱,有了钱,哪怕项目失败了,也能维持着搞下一轮风口的产品。
第三类玩家:概念玩家,就是不算主流科技巨头,但是又在边沿的上市科技公司。他们是一定会在风口来临的时候,宣布布局人工智能,好拉升股价。
这种公司一般都在A股,通过宣布布局人工智能,搞大模型,然后发一系列的公关稿,迅速拉高股价,然后创始人和高管趁机套现。
放心,他们不会有太多信心搞好AI大模型的,况且,AI大模型这种产品,大概率会出现在第一类和第二类玩家圈里,而且胜出的也寥寥几个,根本轮不到概念玩家。
所以概念玩家一开始就清晰自己的目标,他们是来割韭菜的,至于能割多少,全看韭菜地里的傻逼多不多。
第四类玩家:风口生意人,也可以理解为ChatGPT的开发者,他们采用的策略是寄生模式。比如跑出来一个被认为是超级新物种的ChatGPT,他们就跑过去做开发,等于一个楼盘开业,他们跑去装修一样。
这一类玩家是最务实的,他们没有资本,一般小团队居多,通过参与建设大平台,取得自己的分成,好的话赚几个小目标也不是不可能,差的话就等于做公益了。
目前来看,就从业者而言,这类玩家是最多的,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00多万开发人员在参与ChatGPT的开发。
第五类玩家:科普从业者和垂直媒体。也可以理解为文科生布局人工智能的方式,倒卖的本质是信息差生意,他们通过咨询整合、内容报道、深度理解,然后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行业从业者以及好奇的用户。
这类玩家的赚钱模式也很清晰。一类是做信息差倒卖知识付费,比如建立一个社群,大家入群给几百块钱,在今年上半年,大量的类似社群出现,收割了一波。但这类玩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法持久,信息差这个东西是有时效的,一般几个月就割不动了。
另一种就是做垂直媒体,是专业的媒体从业者,通过深度的文章和视频,积攒了行业口碑之后,引发大家的关注。他们赚的是品牌推广的钱,只要这个行业还在,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意。
02
通过对这五类玩家的认知,我们现在其实对AI大模型的现状比较清晰了。因为疯狂了差不多一年之后。收割的那波人,已经把钱赚了,在五六月份就已经退场;拉股价的那波人,某某科技,老板已经在高位的时候套了上亿,剩下的是谁?跟风炒作的媒体、几个不得不布局的大厂,以及个别明星创业团队。
这个时候,ChatGPT的老板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首届全球开发者大会,公布了最新的产品进化状况,依然是让人激动的。它每周访问用户突破一个亿,开发者200多万,的确牛逼。
但营收怎么样呢?老板Altman说,有望在未来一年通过销售人工智能软件及其计算能力创造超过 10 亿美元的营收,注意,不是靠Chat GPT这款产品,而是母公司OpenAI,这说明一个问题,Chat GPT作为产品的营收能力还是很弱的,跟他的名气和高估值非常不符合。
所以说,在商业化的道路上,ChatGPT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就像当年的VR风口一样。
Oculus是VR(虚拟现实)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在2014年的时候被互联网巨头Facebook以20亿美金收购,随后炸出了VR的风口。到了2016年,中国的企业纷纷跟进,上面说的五路玩家基本都冒了出来。
国内最著名的是一家叫暴风影音的上市公司,在那一年成为了妖股,结果呢?没多久,泡沫破灭,老板出了问题也被调查,VR风口衰退。
而在那一年,国内成立了一家比较认真做VR产品的企业,名字叫PicoVR,算在那一波浪潮里坚持下来的。
熬到了2021年,元宇宙风口来临,字节跳动以90亿价格收购了PicoVR,目的是抢夺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前后又投入了上百亿来运营。
就在前几天,PicoVR被爆出裁员,Pico创始人兼CEO周宏伟说,这玩意还是太早期了…..
看到了没有,在2016年成为风口的VR,到了2021年以元宇宙的新概念又成为了风口,作为明星企业的PicoVR,在第二波风口中又活了三年之后,2023年年底面临着疯狂裁员。
这给我们一个教训。
就是你们天天吹捧的未来已来,真的能来得这么快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我们不能否认人工智能是大趋势,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他们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主流市场。包括牛逼轰轰的ChatGPT,它的营收能力还很弱的。
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内是没有一个像样的AI大模型的。那些所谓的互联网大佬,天天在开发布会,吹牛逼。我就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用某度的AI产品了吗?在用某里的AI产品了吗?
连这么大的巨头,技术、资金和数据这么牛逼的巨头,都没有像样的产品,你天天跟着那些媒体瞎起哄什么呢?
其实,判断一个科技新风口行业有没有价值,最直观的经验就是看腾讯。
如果腾讯发布了相关产品,而且好用,让你爱不释手的话,那么这个行业可以说真正开启了。或者腾讯搞不出产品的,但其他公司搞出来了,而腾讯很着急,接二连三出来相关产品的时候,说明市场已经起来了。
现在,你看腾讯,着急吗?
一点也不着急,马化腾说:“此次人工智能革命的重要性,用几百年一遇来形容也不为过。”听完这句话,你激动不激动?但你看马化腾是怎么做的?———他又说:“腾讯不急于早早展示半成品。”
看到了没有,这才是真正的老狐狸,他不像某度那样着急,不需要为了拉一时的股价而迅速搞个大新闻。
他的策略,是让子弹飞一会!
所以你问我,人工智能又升级了,我一个普通人,想入局,可以吗?最好还是打住,在这种环境下,先保住现在的工作,不要乱追风口。
当然,如果你很喜欢人工智能这个行业,也认为它很有前景,的确可以开始好好学习了解和研究了。
毕竟这个趋势,是摆在这里的,但是节奏嘛,不会那么快,你准备好了,如果能够切入主流玩家的机会,到时候再加入,其实才是最好的策略。
作者:第二秘书;公众号:那个吴小明(ID:haorank123)
本文由@那个吴小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