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双赢战略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怎么样实现用户需求与商业目标的双赢战略呢?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整理分析的关于此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往下看看了解更多内容吧!
一、背景
作为一名资深的产品经理,我每天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追求公司盈利的同时,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异常复杂的平衡术。
一方面,我深知用户体验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如果不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那么再好的产品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开发一个新的社交应用时,大家热烈讨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功能,每个人都怀着对产品的热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想法。
然而,在这些讨论中,我们渐渐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我们的产品是在解决他们的痛点,还是只是在追逐技术的尖端?我们的热情盖过了用户的声音,导致最终的产品虽然功能丰富,但并没有解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
这个教训让我深刻意识到,用户需求与商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是通过增加更多功能或是创新技术来解决的。
解决之道,需要回到基本,从用户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扰,以及我们的产品如何在其中扮演角色。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晰地识别商业目标,理解盈利模式如何与用户需求相匹配,如何通过提供真正的价值来驱动收益。
后来,我开始学着转变思路,通过实践“共创价值模型”来解决这一矛盾,探索那个让用户梦想和商业利益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平衡点。
在我的职业生涯初期,我曾深深地陷入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之中,那是一个貌似有序但实际上充满漏洞的过程。
我们依赖市场调研来指导我们的产品决策,企图通过分析用户的过去行为来预测未来的需求。
我们设计问卷,组织焦点小组,甚至雇佣市场调研专家来给我们提供所谓的“深入见解”。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些方法虽然提供了数据和趋势,却往往缺乏深度和时效性。
到了产品设计阶段,我们经常发现自己被这些数据所束缚,忽视了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当产品最终推向市场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用户的需求已然发生了变化,而我们的产品却无法快速适应。
这种线性的开发模式让我感到了挫败。它不仅限制了我们对创新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无法真正连接到用户的真实体验上。
我们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个功能堆砌的堡垒,看似坚不可摧,实则空洞无物。
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功能,而是能够带给他们连贯体验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开始探索新的路径,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将用户需求和商业需求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共创价值模型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错误,我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并不在于追踪用户的历史数据,而在于参与他们的现实生活。
这便是我采纳“共创价值模型”的起点。
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策略,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将用户纳入到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将他们从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我开始调整我的方法论,将用户的反馈作为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不再仅仅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而是开始组织工作坊,邀请用户直接参与设计思路的构建。
我们开展原型测试,让用户在产品还未完全成形时就参与进来,提供他们直观的体验反馈。
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也使得产品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
我们还引入了敏捷开发方法,确保我们的团队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快速迭代产品。
在每一个开发周期结束时,我们都会评估我们的成果,并且将用户反馈融入下一个周期的计划中。
这种方法使得用户的需求和商业的需求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通过“共创价值模型”,我们的产品开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不再提供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需求,而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我之前负责了一款教育类应用。这个应用在功能上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在技术层面超越了竞争对手。但是,不知为何,用户增长一直不见起色。
我决定亲自下场,了解一线用户的真实声音。我参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课堂,观察他们如何互动,如何学习。
在这些日常的互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尽管应用功能丰富,但教师和学生往往只使用其中几个简单的功能。他们不需要一个功能繁多的应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简单、直观、易于集成进他们日常教学流程的工具。
我将这些发现带回了团队,促使我们做出了重大决策——简化产品。我们取消了一些复杂的功能,优化了用户界面,甚至重新定义了产品的核心价值。
几个月后,当我们重新推出应用时,用户反响强烈。他们不仅开始更频繁地使用应用,而且开始推荐给他人。我们的用户增长曲线终于开始呈现出令人振奋的上升趋势。
这个故事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我们对产品有多少自己的想法和预设,最终都必须回归到用户的真实需求上来。
我们开始意识到,产品的成功不在于功能的数量,而在于它对用户的真正价值。
从上述经历中,我和我的团队汲取了宝贵的经验:真正的产品创新源自于对用户深切需求的理解和响应。
正是这种理解,促使我们跳出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转向了一种更加动态和参与式的“共创价值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不再视用户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他们视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合作伙伴。
这种合作关系赋予了用户新的权力,让他们能够在产品的每个阶段发声,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最终的市场推广。
我们不仅仅在技术层面与用户对话,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和需求层面与用户建立了深度连接。
这个共生模型带来的不仅是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商业目标的实现。
我们发现,当用户感到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他们的需求被重视时,他们对产品的忠诚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这种忠诚度转化为了口碑传播,进而转化为了实际的销售增长。
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加贴合市场,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因为它们是在不断的用户反馈中进化的。
“共创价值模型”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它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用户反馈都被视为一次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它要求我们持续地倾听,不断地适应,永不停歇地创新。最终,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种产品开发策略,更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将用户需求和商业需求融为一体的商业哲学。
三、结论
所以,无论我们掌握的理念和模型无论多么优秀,最终需要落实到行动上。下面我为那些渴望应用“共创价值模型”的同行们准备的行动建议:
首先,从文化上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团队中,鼓励每个成员放下成见,真正倾听用户的声音。这意味着在产品讨论会上,用户的反馈应该和内部意见一样重要。
接下来,建立一个机制来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这可以是一个在线平台,也可以是定期的用户访谈或调研。关键是要确保用户的意见能够被收集,并且及时反馈到产品开发过程中。
然后,实施敏捷开发方法。在每个开发周期结束时,邀请用户来测试产品,并提供反馈。将这些反馈整合到下一个开发周期的规划中,确保产品能够快速适应用户的变化需求。
此外,不要害怕从用户那里学习。有时候,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了解得比我们还要深刻。通过与用户的共创过程,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如何改进产品,更可以学到如何改善整个产品开发流程。
最后,持续追踪效果。共创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和调整。通过持续跟踪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共创价值模型在实践中的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我们的方法。
将这些行动建议付诸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对用户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们不仅能解决用户需求与商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专栏作家
Ruby的产品工坊,微信公众号:Ruby的产品工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智能制造和网络安全领域,多年B端产品经验,用AI工具解决产品工作遇到的问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