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精神鸦片吗?
在当今社会,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随处可见低头用手机刷着短视频的场景,关于短视频,对于社会来说是否是好还是坏?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从自身视角出发,对短视频做出的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短视频是精神鸦片吗?随着抖音、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声音似乎越来越大。在搞清楚短视频是不是「精神鸦片」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精神鸦片」?
「精神鸦片」一词最早出自马克思于1842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纲要》一文,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但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精神鸦片」这个词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当时的大部份学者也都只是把「精神鸦片」一词解读成人对神的依附。精神鸦片可以解释为一种长期的依赖,这是一种可以麻醉人的意志的东西。
这个解释似乎并不清晰,笔者在这里就姑且大胆类比「鸦片」的概念给「精神鸦片」下一个「定义」:一、容易使人上瘾;二、对人有害。
在这个定义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短视频只是一种形式,它是否属于「精神鸦片」,关键应该看其内容。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很少有人认为长视频是精神鸦片?
笔者认为: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短视频是「精神鸦片」,无非是因为短视频具有很容易让人一刷就停不下来的特性。那么,一刷就停不下来仅仅是因为它“短”吗?好像也未必,因为内容有趣的长视频也同样有可能让人一刷就停不下来。笔者就曾经刷到过一部有趣人文历史故事电视片,一口气连着刷了12个小时。
因此,无论是短视频还是长视频,内容「有趣」恐怕才是大多数人一刷就停下来的重要原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短视频,市场上那么多操作方式几乎相同的平台,却有的备受欢迎,有的无人理睬?
第二个问题:短视频(内容)是否对人「有害」?以目前最受欢迎的两大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为例,二者均有比较完善的审核与举报机制,有害健康的内容基本上是无法审核通过的。虽然在知识内容的准确性与专业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也远远达不到对人有害的程度。
既然对人无害,那么短视频是否对人「有益」呢?同「精神鸦片」一样,一个东西是否对人「有益」也是极其难以量化的。这里姑且将能否起到扩大人们「认识边界」(知识层面)作为一个事物是否「有益」的一个衡量标准。
从这一点来讲,短视频无疑对人是「有益」的。以笔者为例,对于一个出生在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如果不是互联网,是不可能接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些趣闻轶事,甚至是一些全球知名学者的演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呢,内容丰富的短视频确实是以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打破了「次元壁」。
短视频另一个备受人诟病的原因:短视频容易让人陷入碎片化的学习,无法做到系统深入的学习,从而使人变得浮躁。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否存在短视频,在面对学习知识这个问题上,永远可以分为三类人群:
- 就是对知识毫无兴趣的。这类人群无论有无短视频、有无互联网,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有无书籍和学习资料,学习都与他无关。
- 就是对知识极其有兴趣的。这类人群无论有无短视频、有无互联网,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有无书籍和学习资料,他们都会积极主动的去追求知识。
- 中间人群,也就是和笔者一样的「中间人群」。通常情况下,我们既不会对知识极端感兴趣,也不会极端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在机缘巧合下,一旦兴趣被被点燃了,就有可能从第三类人变成第二类人,而内容丰富优秀的短视频就是点燃人们学习兴趣的一个最好「火种」。
其次,认为「碎片化」学习会影响系统深入的人,笔者认为其多少有些「伸手党」的嫌疑,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奢望通过「碎片化」学习能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本来就是痴人说梦。但将其作为一味「药引」,引发自己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确实极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内容丰富「有益」处的短视频肯定不是「精神鸦片」,内容单调「无益」处的短视频,最终用户一定都会离它而去,故而,也不可能是「精神鸦片」。
初稿写于2021年21月1日,本次有修改!
本文由@烂柯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短视频也是一种作品形式,不同类型的作品用来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如果能够平等的看待人性,就能平等的看待这些不同类型的短视频,人群就是会分化的,科技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你已经有很多的,上帝会给你更多,你很少的,会把你已经有的也拿掉)
刚卸载了,抖音,快手,,刷他们的时间已经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精神状态,,没有了思考人生的时间,长期看,会变成废人
节制的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