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这个五星插件带来的产品思考

0 评论 1561 浏览 2 收藏 16 分钟

竞品分析也是产品思维的一种,是用思考创造价值的过程。这篇文章,作者分析了自己从需求到找到产品解决的过程,让我们看看在这其中,竞品分析的产品思维是如何体现的。

最近公司业务逐渐走入正规,镜同学的工作精力也跟着相应调整,从业务运营重回产品设计,内心感受仿佛是龙入深海,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不少产品同学对于竞品分析仍然缺乏思考深度。

镜同学认为,产品的竞品分析要用广义的视角来看,简单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功能分析、流程分析、交互分析及理念分析;

也就是说,我们寻找竞品时不是单一的产品功能分析,还包括业务流程或需求背景的深度调研,同时对于界面和交互的设计也要进行借鉴,更重要的思考维度是对产品理念或业务模式的借鉴分析。

我在小报童分享过“类比思维”,其中也提到跨学科理念的借鉴,事实上,越是精细化、新领域的业务产品,就越难找到高匹配度的竞品,我们也经常听到产品同学说“没有竞品”,这就越需要应用更广阔的产品视角来理解。

在我看来,竞品分析是产品成长的关键引擎,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产品同学要养成“竞品分析”的思考习惯,体验产品的同时多主动思考,去考虑对现有产品或与同类产品的借鉴价值。

说实话,这也是我的产品成长经验:我一直习惯体验各类新产品,并将其做发散思考,主动去联想、去类比,这其实就是广义的竞品思维的应用体现。

上周我深度体验了Edge浏览器的一个插件——“小舒同学”,该插件几乎零差评,在体验过程之中也有一些产品思考,这些思考本质上也是竞品思维的类比应用。

友情推荐该插件的同时,也分享一些个人思考给大家,希望能带给你一些产品启发和设计参考。

一、需求来源于使用场景

需求可以被创造,但更多的却是来源于已有的用户使用场景,尽管这看起来很朴素,但往往都因人们缺乏发现的眼光而将其原始美掩埋于地下。

首先,镜同学先简单介绍一下咱的用户需求:

我平时使用的浏览器就是微软的Edge,日积月累之下导致收藏的标签巨多,不仅管理起来不方便,日常查找效率也很低,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于是,我便开始寻找管理插件,也有同学给我推荐了评分挺高的iTAB,该插件可以对浏览器标签页进行深度美化和高效管理,我简单体验后,感觉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可当我深度体验之后,还是发现不少体验缺陷,或者说是未被覆盖到的用户痛点,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

①与edge收藏的标签不同步,每次需重新收藏

首先,这也许是产品定位问题,iTAB并不是与edge浏览器自身的标签实时同步的,也就是说,我在浏览器收藏了一个网页,还需要再在iTAB工具里二次收藏。

这会带来两个用户焦虑的体验问题,一是使用起来较为繁琐,效率会低;二是,用户安全感会降低——edge收藏我不担心丢失,可插件的独立云服务我总是不太放心,不管是数据安全还是隐私泄露,万一跑步那么多重要收藏岂不变成数据灾难了。

②标签数量较多,查询效率被动降低

在我深度使用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体验缺陷:即,当收藏的标签数量较多时,页面展示上会显得很拥挤,查询的效率就很低,这极大的影响用户感受。

即使有文件夹聚合功能,也难以避免该问题,作为真实用户,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数据冗余”,所谓“Less is More”,比如,如果有“分割线”功能就好了,这样就可以把不同的板块更好的分开。

可我几乎把所有的同类插件体验了一遍,尤其是插件商店头部的排名,都没有找到有“分割线”功能的产品,直到我遇到“小舒同学”。

图-↑ 标签页过多、无法分割显示,查询效率低

二、用户痛点为何总难全部覆盖?

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产品感受,即,某些产品的功能价值非常高,用户体验也很不错,但总是有那么几点瑕疵,无法完整地满足个人的使用场景,心里总在想:如果这些需求能够被优化则堪称完美啊。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些头部插件,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但显然没有感知到用户的某些使用场景,甚至是很重要的使用场景,我不认为这在技术实现上有太多难度,究其原因,恐怕只是设计者单纯的对需求挖掘深度不足。

类比到各个业务系统,大家或许也有如此共鸣: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即,竞品有的功能,同类设计者都能很快复制但通过深度分析业务场景、用户需求从而建立起差异性优势的能力,普遍不足

的确如此,类似iTAB的插件一堆,功能基本都是一样,没什么本质差别,都是独立的标签管理,反而是“小舒同学”从既有的标签页拉取管理更有差异性竞争力。

我还想到我们公司现有的业务系统,比如,我们在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管理的SaaS系统,但若环顾四周,几乎所有的竞品功能都是同质的,好多藏在用户背后的本质需求大家竟然都没有发现。

这便是问题所在,我们为什么做不出来PMF?镜同学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产品同学深思。

事实上,这个插件,我也找了很久,客观上,它的确能很好地弥补了上述所谓主流插件的体验不足,比如,可以同步Edge浏览器收藏的标签、还可以分组显示。

图-↑可以分组显示、可以实时同步Edge标签

但客观上,它也仍然存在一些体验问题:

比如,该插件竟然没有独立搜索功能(可以借助浏览器自身的搜索,虽然也能满足使用,但没有独立搜索功能的交互体验好),试想一下,几百个标签页如果没有搜索功能,其效率将有多低?

再比如,该插件在新屏幕的布局不能自定义,既不能切换顺序,也不能更改新屏幕组(标签组)的命名、颜色等。

在我看来,“小舒同学”的这些细节其实很容易被优化,同样的,修复iTAB的体验缺陷也并不难,但作为产品同学,我关心的是,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甚至这些缺陷为何会长期存在?

镜同学复盘思考后,觉得有三点原因很重要,可能也是被很多产品同学忽略掉的设计事项:

① 缺乏充分的需求调研

作为产品同学,我们在设计产品时要确保科学的、足够的需求调研,应采用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现场交流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

如果没有足够的用户需求信息来为产品设计做决策支撑,我们在功能规划上就难免会有偏差,也就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既需要产品经理自身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也离不开公司组织环境的鼓励支持,因为我见过太多企业因出差成本高而不让产品经常现场调研,又或者,领导老板是行业精英,凭直觉认为没必要调研。

② 缺乏足够的产品体验

现实中,很多产品同学对自身产品及竞品的体验明显深度不足,从而无法确保产品优化的方向持续贴近用户,这也是导致对用户真实使用场景洞察缺失的主要原因。

只有切换到用户视角,我们才能获得用户感受,江湖一直传言,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开发微信之前,把所有的社交类产品体验了一遍,收获了海量的用户感知,这也是微信成功的底层支撑之一。

不妨回想一下,你体验自家产品的频率是多少?体验竞品的频率又是多少?是不是也只顾埋头赶路而忘记复盘体验?

③ 缺乏用户反馈机制

除此之外,我觉得用户反馈机制也非常关键,这不仅是用户体验的核心基石,更是指导产品迭代方向的关键入口。

我在体验过程中,发现好几个产品插件都没有“用户反馈”的入口,这就导致我有不少产品需求无法反馈,瞬间觉得对方错失几个亿。

反倒是“小舒同学”这个插件,他也是独立开发者,我们也素未谋面,但因为有不错的反馈机制,我还是能够提供用户建议,甚至我们还加了微信,做了更深一步的产品交流。

图-↑ 小舒同学的用户反馈功能

三、平台需要共建生态

青山资本在2023年中消费报告——《平台工人》中指出:演变到今天,当下到了关键节点,平台的基建已经基本到顶了,但平台的价值还远没有到顶,平台工人的结构重点又开始向利用平台引流的服务提供者转移。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新诞生的长尾职业,依托平台,新的岗位不断出现,完成新需求和新供给的匹配,实现新的增长飞轮。比如平台对内容的需求催生了新内容编剧。

平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强大和独立,更在于其能够连接和赋能多少参与者,形成怎样的生态效应,简言之,越是平台就越需要共建生态

实际上,插件商店就是插件(.crx)程序下载和安装的平台,而插件则是平台的内容,好的平台的标志之一是能形成好的生态。

如果仔细查看浏览器的拓展插件,我们会发现不管是edge拓展平台还是Chrome的插件平台,都有类型丰富的、功能强大的众多插件,这些插件使得浏览器的效能如虎添翼,与此同时,用户流量也为创作者带来了商业转化。

这就是良性生态的价值,类比到我们在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也是一样,平台既能为产业上下游做业务赋能、交易赋能,与此同时,体验到生态价值的企业客户更高频的使用,也让平台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镜同学认为,平台是个更广泛的定义,只要具备开放、集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都具备平台的基因,都可以用平台的思维和逻辑来审视。

比如,说回这个插件,我觉得其也有平台的影子,因为它有支持用户共建“效果器”(更多自定义的功能配置),这种开放、集成的背后是不容小觑的平台价值,这也是不同于其他标签插件的重要差异性优势。

图-↑ 用户共建效果器,效果更好、体验更佳

其实,说了这么多,不管是“iTAB”还是“小舒同学”,其创作者我都不认识,也不存在任何充值推广,只是客观地站在用户角度来体验他们的产品,进而去思考与我们产品的相融之处,这本身也是竞品思维的应用体现。

但客观上来说,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体验用户使用场景、深挖用户真实需求,这样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产品设计师,他们会更容易创造出PMF的产品,也更值得用户尊重。

这对我们产品同学来说,可能不仅需要深度思考,更需要保持定力、排除干扰,就像伏尔泰说的:真正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一座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最后,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