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模型世界的第一个赢家?

0 评论 902 浏览 2 收藏 10 分钟

大模型所掀起的热潮吸引了许多人投身其中,比如培训机构就开设了相关课程,部分企业则开设了更多与大模型相关的岗位。怎么解读这些培训风潮的出现与新职业的诞生?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解读。

2022年年末,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掀起一阵“旋风”。2023年,从分析型 AI 到生成型 AI,从机器语言到自然语言,从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大模型,其范式愈加多元。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国内的TOP高校,抑或科技企业,多数已开发出自己的大模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科大讯飞的星火、北京大学的ChatLaw、复旦大学的MOSS等。

当浪潮来临,投身AI大模型的不只企业和高校,部分培训机构亦看到了新曙光,高喊“中国AI大模型人才供不应求,未来已来”的口号开设相关的学习课程,于是,“AI大模型特训营”和“AI大模型教程”充斥市场。另一头,AI大模型训练师和大模型数据标注员等数字职业应势而生。

面对一个将由AI带来的新世界,有人欢呼,有人焦虑,有人惶恐,有人借此找到了新的春天,有人却被“割”了一次韭菜。但无论如何,这股大模型吹来的风,如今只起于青萍之末,它还将继续“卷”很久很久。

一、职业焦虑倒逼学员买单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据北大国发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受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影响较大的职业主要有四类,其一涉及文字的处理和与人对话的职业,具体如客服、文秘、行政等;其二表现在学习语言编程领域的工作;第三类是重复性的工作;第四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门槛,如法务、财务、会计等。报告表明,65.8%的人会选择“参加AI工具使用技能的培训课程”,47.2%的人选择“学习一个不容易被AI替代的新专业技能”,42.9%的人表示愿意转向不容易被AI替代的新职业方向,仅有5.9%的从业者选择“躺平”。

来自东北的彭澍(化名)是一家IT教育培训机构(下文简称“S”机构)旗下研究院的负责人,该机构开设的学科有Java、大数据、前端等。他告诉《IT时报》记者,机构的“AI大模型特训营”始于2023年7月,截至目前,已举办两期训练营,2024年2月,将迎来他们的第三期特训营。

举办训练营的“推动剂”正是ChatGPT。“2023年三、四月的时候,GPT特别火热,便萌生了想法。加上自己认识互联网大厂的技术专家,大家一拍即合。”彭澍介绍,机构里所学的大模型主要有langChain、Baichuan、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负责培训的两位讲师任职于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具有一定的经验。此外,单期训练营共计12课时,一个课时4个小时,学费在5000元~6000元,“培训的目标是教会学员大模型的方方面面,如开源、微调等,从基础到复杂程序,一环不落。”

在 “S”机构,学员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类:其一,以学生族、待就业人员为代表的群体希望获得高薪职业;其二,已就业的人想要稳住饭碗。

“曾经有一名从事大数据工作的学员面临所在部门和新AI部门重组,但他缺乏AI相关的业务知识,考虑到后续的工作和发展,决定报名学习。”彭澍说道。

二、培训红利或至2024年中结束

蒋苒(化名)是“S”机构“AI大模型特训营”的讲师之一,他的主业为某互联网大厂的AI算法专家。2023年7月,他开始兼任培训机构的讲师。

在近300人的线上培训中,有一名36岁的学员令他印象深刻。据蒋苒回忆,该学员的年龄在学员中偏大,曾在一家企业从事前端工作,34岁那年被裁员,因学历较低和技术能力较弱,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经历了两年的空窗期,求职之路面临窘境。“对于这名学员来说,不利因素似乎都占全了,但他感受到了AI大模型带来的机会。”蒋苒表示,参加培训和找到工作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学员个人更要付出精力去吸收、消化和应用,“这个学员便是如此,如今,他已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AI大模型的培训会一直持续吗?“培训红利或许到2024年年中。”蒋苒分享了他在行业内的观察:一方面,经过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狂飙”,培训行业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早期的培训团队已建成,对于后续新入行的人不太“友好”,内卷和门槛变高会成新现象;再者,以往,有的机构通过多渠道过度宣传“AI大模型”以吸引消费者学习,从而收获红利,但现阶段消费者对AI大模型的理解和认识趋于稳定和成熟。

《IT时报》曾报道,市场上存在AI培训良莠不齐的情况,有的课程体系不完备,有的机构为了“博眼球”,夸大课程效果。就此类培训,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消费者应该清晰知道自己想要学会什么,谨慎选择。现阶段,部分培训机构其实尚未做好“教书育人”的准备,只是在利用AI大模型概念设计课程。“大模型培训不能继续走‘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老路,不能仅让学习者应对一时的挑战,而是需要改变模式,关注他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熊丙奇表示。

三、大模型“考官”顺势而起

2023年AI大模型的话题,除了“百模大战”、付费培训、模型创业等,还有年末引发业内关注的“AI数据标注员”。但这并非一个“新职业”,“这个职业多年前便有,只不过之前是为常规模型服务,现在是标注大模型。”蒋苒说道。

据《钛媒体》报道,“AI数据标注员”的招聘并非大厂直接操办,而是通过猎头公司来负责招聘。岗位的名字如“数据标注”“AI话术编辑”“数据标注分析师”等。这类劳动者的日常工作包括大模型的编辑校对、大模型的数据标注管理、大模型的内容质量评估等。

“这份工作门槛较低。”在蒋苒的公司,就有一群数据标注员。据其介绍,这群劳动者属于外包员工,他们通过培训后上岗,一人每天需要标注1000余条,而收入则按条或工时收费。“数据标注的目的是让大模型越来越‘聪明’。他们的工作有检查设备、负责分类,如某一文本归属于A类或B类;此外,给大模型‘判卷’,即判断它给出的答案好或者较差,以及在语义理解上进行问答纠正等。”蒋苒告诉《IT时报》记者,数据质量是大模型极为重要的一环,而数据标注又会影响数据质量。

这样的新职业是否随着大模型热潮逐渐降温而消失?或许再过几年将由AI来回答。

作者:孙永会,编辑:郝俊慧,孙妍

来源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做报纸,也懂互联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IT时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