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2023:阿里云急转弯,腾讯云被集成,百度云加速赶……

0 评论 652 浏览 9 收藏 24 分钟

都说B端内容是最近几年新的方向,但刚过去的2023,云服务市场的表现并不如人意。行业景气度不见好转,毫无尽头的内卷,让大厂也快承受不住。增量难寻,大模型会不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回望2023年伊始,伴随着特殊时期的结束和国家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的落地,叠加以ChatGPT为代表AI新增量的出现,市场对中国云服务行业的表现普遍给予了较高的期待值,希望其 能在2023年中一扫过去数年增长减缓的阴霾,重回上升的轨道。

但站在2024年的起点再回望过去一年,虽然从二季度开始各家都忙活着大模型与应用如火如荼的发布,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不过,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出现最频繁的词语却是“裁员优化”、“组织调整”、“价格战”、“净亏损”等相关负面向的词语。

那么,2023年云服务市场的表现究竟如何?云厂商们又有哪些战略方向上的重大转变?云厂商们重新迈开大步了吗?大模型给云服务带来的新增量又在哪里?

一、行业景气度不见好转,龙头企业不愿“贱卖”自己

如果说2022年的云服务市场的格调是“竞争加剧”的话,那么,2023年可以看做是上一年的延续,整个行业依然在内卷中挣扎。

据IDC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为190.1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规模为112.9亿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市场规模为32.9亿美元,同比增速为26.3%。从IaaS+PaaS市场来看,2023上半年同比增长15.9%,为近三年来同比增速新低,中国大陆公有云市场增速持续放缓。

而增速下滑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云厂商之间价格战烈度的激增。

4月底,阿里云在其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也被称为是“阿里云史上最大规模降价”。

彼时,阿里云集团CEO张勇表示,本次降价是为了让“让算力更普惠”,希望将技术红利更多回馈给客户和伙伴,持续降低用云成本,扩大云的市场空间。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降价的方法,去蚕食友商们已有的和潜在的市场空间。

在阿里云率先表态后,众多云厂商在5月快速跟进——腾讯宣布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移动云全线产品最高直降60%,天翼云则在首页刊登头图广告称有产品低至1折。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有三家主流云服务商选择积极跟进,同时不但降价幅度极大,而且涉及范围也很广,只能说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但是,这波大降价却并非内卷的终点,反而成为了价格战的“发令枪”,而又一轮全面降价的战争,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打响。

如果要论双十一折扣力度最大的商品是什么,那么云服务一定占有一席之地。据科技云报道,在双十一价格战中,阿里云又率先出招,推出了“金秋创云季”活动,从10月底开始,为客户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如折扣、代金券等,相关折扣持续整个双十一期间;腾讯云则聚焦于轻量云服务器的优惠,推出了1元云服务器的优惠服务。

图源:阿里云官网

在阿里云和腾讯云之外,百度云、京东云、华为云、天翼云等云厂商也被迫跟进,纷纷推出大促活动,整个云服务市场显得十分火热。但价格战这样的手段,往往只有在“无牌可打”的时候才会被选择,一年两轮降价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云巨头们深深的焦虑,还有看不到的市场新增量。

而在最直观的产品价格战之外,大云服务厂商们在资本市场的腾挪闪转,也体现着他们对未来市场信心的缺失。

作为运营商认证的国家队,天翼云近年来时不时传出分拆上市的风声。在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集团董事长柯瑞文就曾表示“将在符合监管规则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天翼云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柯瑞文再一次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天翼云首先是云网融合的云,具备发展的优势,做大做强做优是关键”,据业内消息透露,天翼云分拆上市已在上半年中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但就在半年之后的202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柯瑞文对于天翼云分拆上市的话题表示,“有打算把云、网隔离开,但还没到这个时候。”而这也意味着天翼云上市的终止,究其原因,上市暂缓或与业绩的降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图源:奇偶派绘制

2023年上半年中,一直在“狂飙”的天翼云突然转头向下,营收增长率刷新了近三年多来的最低值,而这个势头似乎仍然在恶化,按照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运营商云业务增长势头持续下滑,在1-6月中,增长率已经只有38.1%,而天翼云也需要在打开下一个增长空间之后,才有机会为资本市场描述美好的未来,获得更高的估值。

而在“国家队”天翼云延迟上市外,国内第一云阿里云也中止了分拆上市的进程。

11月16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了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而伴随其同时发出的是阿里云结束上市的消息,“鉴于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

阿里云给出的解释是,“美国近期扩大对先进计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给云智能集团的前景带来不确定性。我们认为,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可能无法按照原先的设想提升股东价值,因此决定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而是会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专注建立云智能集团可持续增长的模型。”

但真正的原因也可能并不如他们说的一般,有媒体报道,在数月之前,阿里巴巴的一些高管曾密集走访一些大投资者,尝试说服他们去持有阿里云的股份,当时阿里巴巴正在促成阿里云独立分拆上市,而阿里内部对阿里云的估值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800多亿。

阿里巴巴此举的目的很简单,通过让这些知名的投资者率先投资,释放出阿里云颇有吸引力的信号,那么在接下来阿里云的上市融资过程中,阿里云的溢价空间将会放大。

但结果是:这个计划失败了。这些大的投资者似乎并不认可阿里巴巴寻求的估值(400亿美元),最大的原因是:阿里云的增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从2018年财年至2022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1%、84%、62%、50%、23%,一路下滑。而在11月公布的最新财报中,阿里云营收增速更是跌至2%。

于是,在如此低的营收增长率下,资本市场并不看好阿里云在如此内卷市场里的发展空间,甚至有国际投资公司只愿意给出250亿美元的估值,这与阿里云最初寻求的价格相差上千亿人民币,并可能出现上市即巅峰的故事,这也是阿里集团不能接受的。

其实,至此我们都能看到云服务市场和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了,作为基建一般的生意,跑马圈地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没有真正增量来临之前,相关产业和公司都必须“苟”下去。

二、内卷无尽头,大厂急转弯

不过,云厂商们在大打价格战、中止上市的2023年中,也并非没有改变,与之相反,云厂商的战略打法,反而在年内想着“稳”字出现了极大的转弯。

以阿里云为例,在中止上市进程后,便快速开启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

11月23日,阿里云宣布了调整之后新的组织架构:成立公共云业务事业部、混合云事业部和海外业务事业部,其中,最为重要的公共云业务事业部以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由阿里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刘伟光负责,向阿里云CEO吴泳铭直接汇报。

同时,在吴泳铭的统筹下,阿里巴巴集团层面还成立了基础设施委员会,协调全集团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目标是提高运行效率和创造规模效应。

而在一个月后,阿里云继续对混合云事业部进行了深度优化,部分团队的裁员比例高达30%。在IoT硬件集成业务上,裁员比例更是超过了50%,而未被裁减的剩余员工将被重新分配到其他业务部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裁员优化的同时,阿里云还逐步扩大了公共云事业部和AI部门的招聘规模。目前,阿里云招聘官网提供了约500个岗位,预计将吸引超过1500人的应聘者。

从这样的进退之间不难看出,阿里云的业务的重点从张勇的2023年开年的“进”重新回到了“稳”、回到了“公共云优先”之上,而这也是阿里云在过去探索许久、不断碰壁后得到的宝贵经验。

在过去数年里,阿里云与华为云、运营商云等云厂商们在非公有云市场的中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但非公有云中无论是政企业务还是其他项目制的合同,往往需要组建特定团队完成,叠加激烈的项目争夺态势,共同导致了利润率的低下。

这让阿里云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阿里云很难在这个个性化、定制化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反而在这个持续消耗自身精力的过程中忽视了公有云这样依托规模效应“好赚钱”的项目,于是,为了修正“错误”、转向更加高质量盈利的一系列动作也变得并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而展望整个市场,其实并不止阿里云一家在调整过去不那么正确的方向来提升盈利质量,大大小小的云们也做出了表面看似不同但结果相同的选择。

其中,同为云服务第一梯队的腾讯云,也将“盈利”放在了首位。

具体来看,在早期加速扩张的阶段中,腾讯云不惜一切代价去争抢大项目,再分包给生态伙伴,这样的打法确实带来了海量的客户,提高了市场份额,但相应的支出也指数级攀升,赚来的钱也大多被外包赚走了,落下了

而在2022年底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CSIG CEO汤道生提到了未来腾讯将专注“关键产品赛道”与“打造技术壁垒”,并明确提到腾讯云将作为“被集成方”,协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具体来看,据媒体报道,譬如在金融行业中,在面对客户的专业IT需求时,腾讯云请金融行业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走到台前,自己做擅长的数据库部分,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靠的金融核心产品。相关的数据库管理员(DBA)业务,客户仍可使用原有的服务商,腾讯云会提供产品的培训与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在对于规模与盈利方面的态度,汤道生在采访中说,宁要150斤的强壮,也不要200斤的虚胖。言外之意,便是腾讯云宁可以“被集成”的方式提升利润率,也不愿再烧钱去抢占市占率了。

此外,2023年中云产品多次的崩溃,也让行业开始反思激进扩张下基础设施成熟与否的问题。

3月5日晚,许多网友表示在使用B站时,手机和电脑端都无法访问视频详情页,且手机端无法查看收藏夹与历史记录。

3月29日凌晨,腾讯旗下的微信和QQ等业务曾出现崩溃状况,包括微信语音对话、朋友圈、微信支付,以及QQ文件传输、QQ空间和QQ邮箱在内的多个功能无法使用,腾讯将其定义为公司一级事故,并对大量相关领导做出了处罚。

11月12日18时许,阿里云疑似发生大规模故障的消息开始在微博上刷屏,“阿里云盘崩了”“淘宝又崩了”“闲鱼崩了”“钉钉崩了”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阿里系诸多产品受到影响,后续官方确认故障原因与某个底层服务组件有关。

图源:新浪微博

之后数天,滴滴也因系统故障导致App服务异常,不显示定位且无法打车,11月29日,滴滴再次发文致歉,称初步确定事故起因是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

而这,也只是影响较为巨大的大厂云的宕机事故,针对部分公司的专用云崩溃的事件可以说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这些宕机事故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下国内云服务厂商们在研发和运维方面都需要持续优化,才能“治愈”过往超速发展所带来的“伤疤”。

总的来说,在2023年中,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所有的云厂商们都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开始了主动的“收缩”,回到了自己最熟悉、最有优势的领域,并将营收和盈利的质量摆在了第一位上。

三、行业增量难寻,大模型成可视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当前整个云服务行业都处于增量难寻、相对弱势的阶段,但在2023年作为国产大模型出生与落地的元年,人工智能与云合作的密切度快速提升,AI和云结合的的服务形式MaaS也脱颖而出,为云服务带来了全新的增量。

譬如,百度智能云表示,为满足大模型落地需求,正在基于「云智一体」战略重构云计算服务,目前已完成从底层基础设施—大模型开发与应用—AI原生应用开发的端到端升级重构。

在最近召开的智算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公布了大模型上云最新“成绩单”。

自8月31日文心大模型向全社会全面开放以来,在千帆大模型平台上,大模型API日调用量增长10倍。目前千帆平台已经累计服务超过4万家企业用户,累计帮助企业用户精调近1万个大模型。相较于自建系统训练大模型,使用千帆平台训练的成本最高可以下降90%。

体现在盈利方面,百度云发布的三季报表示,达344.47亿元,归属于百度的净利润(non-GAAP)达73亿元,同比增长23%,营收、利润均超市场预期,而这也是百度智能云走出亏损后连续盈利的第三个季度。

实际上,大模型与云的携手共进,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从大模型落地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能力的需求,都需要有云计算的参与,而在算力紧张的当下更是如此。此外,大模型的训练通常需要分布式计算框架,而云计算平台刚好可以提供分布式计算环境,可以轻松地实现大模型的分布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通过云投放大模型的能力,企业和个人可以按需付费,避免购买和维护昂贵硬件的成本,具备极高的成本效益。同时,云服务厂商还能充当生态底座,为大模型使用方提供丰富的API和工具,大大提高了开发和使用的便捷性。

于是,几乎所有的云厂商都在伺机而动,毕竟这是近几年来最有希望成为新增量来源的地方。

其中,阿里云打出了专注于“AI+云计算”发展战略。吴泳铭也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将AI驱动的科技业务与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并列为阿里优先级最高的方向。

而大模型领域中最为领先的百度智能云旗下的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经纳管42个主流大模型,覆盖金融、制造、能源、政务、交通等行业的400多个场景,月活企业数量超过万家,与过去无人问津的二流云厂商对比,AI对其云业务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

腾讯云也宣布将旗下超过180个业务应用接入混元大模型,并联合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站式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目前,腾讯云已经为传媒、文旅、政务、金融等10余个行业提供了超过50个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

在不到一年的发展中取得如此成绩固然让人欣慰,但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更多的还是MaaS的不足之处。

虽然有了云服务的加持,但大模型与落地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虽然大模型在理论上具有强大的能力,但要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并取得预期效果仍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例如,如何将大模型的复杂性与实际应用的需求相结合,如何优化模型的推理速度和资源消耗等。这都需要云厂商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进行持续得研发和创新。

此外,客户与模型调教之间的铁壁也是一大问题,千行百业的大模型,需要千行百业中的人士共同参与进调教中来,才能搞定定制化、行业化的需求,但现实却并不乐观,如何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推动大模型发展的问题,现在也都落到了云厂商们的肩头之上。

不过,2023年毕竟是云和AI深度融合走过的第一年,这些难解的问题或许也将在MaaS模式的不断发展中,成为云模共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四、写在最后

从大举开拓到快速收缩,以“进”为主基调的云服务厂商们在2024年完成了不甘却又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不同的云服务提供商都在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定位,专注于那些特定的领域和行业,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而随着云计算玩家们“大调整”的开启叠加大模型能力的落地,可以预见到的是,2024年云服务行业将会有更多的“新玩意”面世,届时,整个云服务的市场一定更加热闹。

参考资料:

1.《阿里云收缩调整,市场环境复杂,已无退路》,电商报Pro;

2.《AI崛起,公有云优先?》,中国电子报;

3.《2023启示录:云计算这一年》,自象限;

4.《云厂商的新战场:如何用MaaS赚钱?》,市值榜;

5.《阿里云“不再分拆上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壹度Pro;

6.《多家云服务厂商大降价 价格战折射云巨头焦虑》,北京日报;

7.《再现降价潮背后:云厂商们的“焦虑”》,科技云报道。

作者:叶子,编辑:钊

来源公众号:奇偶派(ID:jioupai),讲述商业故事,厘清商业逻辑,探索商业模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奇偶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