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怎么做好复盘?
产品经理在结束一个项目的时候,都需要做对应的复盘总结。那么产品经理该如何做好复盘呢?
一、什么是复盘
1.1 来源
复盘最开始来源于围棋术语,本意是对弈者下完一盘棋之后,重新将对弈过程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的好,哪些地方下的不好,甚至有更好的下法。
在美国,最早采用复盘的是美国军队,它们将其称为“行动后反思”(after action review,AAR)。
美军对AAR的定义是:“对一个事件的专业讨论,以绩效表现为核心,重点放在帮助参与者自己发现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如何保持优势,以及改正缺点”。
1.2 定义
复盘,就是在一件事情做完了以后,做成功了,或者没做成功,尤其是没做成功的,坐下来把当时的这个事情,我们预先怎么定的目标、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做到,把整个过程再理一遍。理一遍之后,吸取之前的经验,下次再做的时候,自然这次的经验教训就吸收了。
1.3 项目复盘
项目复盘就是针对一个项目,不管是 0 到 1 或者是 1 到 100 的版本迭代,把每个阶段中的具体工作进行分解,分析每一项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问题点在哪、以及如何更好的优化。
二、复盘和总结的区别
总结只是复盘的一部分,复盘有比总结更为丰富的内涵。总结,是对事件过程进行梳理,它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归纳,主要关注一些关键点和里程碑。
复盘,是在头脑中对做过的事情重新过一遍,是指从头到尾的审视。复盘除了有总结所包含的动作外,它还对未发生的行为进行虚拟探究,探索其他行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找到新的方法和出路。
正因为复盘比总结多一个推演的步骤,使得我们可以对各种可能性及其不同后果进行审视和设计,看看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成功的地方是否有更成功的措施,失败的地方是否可以找到不同的路径。
所以可以说,总结是平面行为,复盘是立体行为。而复盘也并不是要求我们真的把每一次的事情都重新做一遍,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对事件的重现。
三、为什么要复盘
3.1 为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铺路
产品经理天然的路线就是走向管理,而作为走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会总结得失。
每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计划之外的突发状况,复盘就是是绝佳的反思的机会,产品上的得与失,通过一条一条的罗列,不断深入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即使不走向管理岗,复盘的意义亦难以替代。
比如说,现在市场上要求越来越专业化的产品经理类型,数据产品经理、策略产品经理、商业化产品经理等,好的项目复盘习惯,依旧是积累总结项目得失、优化下一步产品策略的最佳方式。
另外,产品经理核心的能力之一,就是总结能力,将收集到的需求建议、竞品优势等进行归纳整理,结合项目自身的差异点才能形成自己的需求思路。复盘能够帮助你快速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
3.2 从0到1建立制度或制度迭代
将问题找出其成功或失败的关键点。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要有意义的失败,避免无意义的成功。
同时将处理办法整理成一套可供执行的程序,以便下次遇到相同问题时采用,当然,视情况而定,不可拘泥死板。科学制度的制定/迭代过程也是如此。
3.3 结合PDCA模式,总结经验,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四、什么时候做复盘?
有两种方式:
a. 按照事件划分:小事及时复盘、大事阶段性复盘、事后全面复盘
比如: 产品小需求在需求上线后或者上线几天的一定周期内复盘; 相对比较大的,跨时间周期比较长的需求或者项目,则在其进行到某个关键节点的时候及时复盘。
b. 按照场景划分:个人复盘、团队复盘、业务复盘
比如:个人的每日复盘、团队的每周复盘、每月复盘等等。
五、复盘的四个步骤
复盘首先要做的是事实陈述,一个有效的AAR(任务后检视方法After Action Review)必须建立在“铁的事实”的基础上。
如果现实难以陈述清楚并取得一致,将导致复盘进展缓慢或无法深入下去,一旦事实确定下来了,就开始诊断、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找出导致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后进行规律总结。
明白为什么会成功、哪些关键行为起了作用、这些行为有没有适用条件,对于提高后续行动的成功率有没有价值。因此,一个完整的复盘就出现了,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5.1 目标回顾
当初行动的意图或目的是什么?
事件/行动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计划怎么做?
预先制定的计划是什么?
事先设想要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5.2 结果陈述
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
在什么情况下?
是怎么发生的?
与目标相比,哪些地方做的好?
哪些未达到预期?
5.3 过程分析
实际状况与预期有无差异?
如果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差异?
哪些因素造成了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没有失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4 规律总结
从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如果有人要进行同样的行动,我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接下来我们该做些什么?
哪些是我们可直接行动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做了一场优惠卷活动,在会后复盘的时候我们就得看任何一个优惠券他的:发放价值、实际价值、发放优惠卷的数量、领取优惠卷的数量、有效领取数量、使用优惠卷的数量、过期数量;
六、如何做产品复盘
每个项目基本都会包含几个核心阶段:目标、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上线,把每个阶段中的具体工作进行分解,才能分析出每一项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问题点在哪、以及如何更好的优化。
复盘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过往演绎和复盘优化。明确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各个阶段复盘流程主要有以下这几个环节:
6.1 规划阶段复盘
原目标是否如期实现?是否存在偏差?
哪些需求点没有按计划实现?
每一个需求点延后原因分别是什么?
实现过程出现了哪些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意外?
6.2 需求阶段复盘
是否提供完整的需求输出?(包括BRD、MRD、PRD、原型、UML等)
PD、UI、RD分别对需求是否明确?(如果不明确将会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需求是否对典型用户和使用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6.3 设计阶段复盘
是否进行设计评审?
人员构成是否充分?
UI设计产出是否符合统一标准?
设计工作是否影响开发工作的进度?
影响原因是什么?
产品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质量如何?
6.4 开发阶段复盘
工期评估复盘:
开发实施前,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做工期预估?(工期评估一方面是让项目成员能够对项目的整体进度有所准备,也是对项目需求进行详细梳理的过程)
工期预估与实际开发时间是否有差异?
差异原因是什么?
开发文档复盘:
是否有撰写开发文档?
文档是否符合开发规范?
风险控制复盘:
是否出现需求无法实现的状况?
原因是什么?
是否出现团队成员变动情况?
有无应对措施?
后期如何避免?
是否出现功能模块与需求不符的情况?
原因是什么?
6.5 测试阶段复盘
测试计划复盘:
是否有完整、准确的测试用例?
是否有测试计划?
计划执行情况如何?
团队是如何测试并跟踪产品开发效果的?
测试工具复盘:
使用了哪些工具来帮助测试?
是否可以持续使用?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测试结果复盘:
哪个功能模块产的bug最多?
原因是什么?
处理策略是什么?
哪些bug出现回滚?
原因是什么?(回滚:即程序版本回退。出现较大bug,程序从1.1回退到1.0,迭代之后全是bug,修复成本高)
6.6 上线阶段复盘
上线验收复盘: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上线验收评审?
在正式发布的过程中是否有出现状况?
对策是什么?
上线前是否和运营、文案进行充分沟通?
效果如何?
是否检查了数据埋点,数据埋点是否满足运营要求?
上线后效果复盘:
上线后是否出现重大bug?
为什么测试阶段没有发现?
是否提供上线后问题的反馈渠道?
产品上线后收集到哪些问题反馈?
如何改进?
七、复盘常见的那些坑
1.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复盘的目的在于让团队从行动中学习,如果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么在复盘过程中就会刻意强化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而忽视其他材料,这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完全忘记了复盘的真正目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复盘会变成了甩锅会,尤其是作为产品,复盘应该不忘初心。
2. 流于形式走过场
虽然复盘有固定的流程、步骤,但做复盘决不能照抄照搬或套用模板,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走走过场。复盘是为了学习和改进,是自己和团队受益的事,如果只做表面功夫,则既浪费时间也没有收获。
3. 追究责任,开批斗会
在开复盘会议时,通常容易演变成“挑毛病”大会,追究其责任并进行批评教育,这会严重破坏复盘所需的学习气氛,也会让团队失去信心。
4. 推卸责任,归罪于外
与挑错、批评相对应,人们很容易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借口和理由为自己辩护,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至少没有过错。这样将更加破坏学习的氛围,甚至滋长团队内部的不信任、矛盾与冲突。
5. 快速下结论
在做复盘的过程中,需要找出实际与目标之间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并挖掘出经验教训,这需要时间的思考及审慎地分析。快速下结论通常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还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或是只总结出了一次偶然性的因果关系,却误以为发现了规律。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用~
本文由 @产品陀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