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为什么好说难做?

1 评论 5060 浏览 6 收藏 7 分钟

近年来,极简主义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以极简风格出圈的无印良品,相信大家都有接触过?但,极简主义,好说难做,这是为什么?

说到极简主义,可能每个人心里都会浮现出无印良品这个品牌。

MUJI是将极简风格刻在骨子里了,不过这次我们不谈品牌调性,专门聊聊极简主义的生活。

上周末我跟朋友们聊到这个话题,有的人吐槽这样的生活状态太累了,有的人尝试了多次身心俱疲,躺平了。

真正践行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容易。

随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极简主义,好说难做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总结出五个常见的拦路虎,也许会帮到正在困惑的你。

第一关:理念理解的浅层化

虽然“极简主义”这个概念广为流传,但很多人对其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即减少物品、简化生活,而忽视了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和对自我认知的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容易遭遇困难。

但真实的极简主义,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减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选择,它强调的是通过去除冗余,专注于核心价值,追求生活的本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少即是多”,但在面对具体物品或事务时,却难以准确判断何为冗余,何为核心,导致无法有效执行极简原则。

另外,极简主义还要求个体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明确个人需求与欲望的界限,这需要高度的自我觉察与决断力,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关:物质诱惑与消费型社会

现代消费社会对物品的过度包装、广告的狂轰滥炸以及购物便利性的不断提升,不断刺激和放大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与极简主义倡导的精简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极简主义在实践中显得尤为艰难。

当下社会中的商家通过各种营销策略(从图文到视频带货),不断推动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新品层出不穷,折扣促销频繁,人们很容易被“物欲”所驱使,陷入买买买的循环中。

即使理解并认同极简主义的理念,也难以抵挡这种无处不在的消费诱惑。

同时,很多商品和服务被设计成一次性或短期消耗品,加剧了资源浪费,也使人们在追求极简生活的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

第三关:生活琐碎与情感依附

在践行极简主义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对物品的情感寄托和回忆关联而难以进行有效的断舍离,这也是为什么说“极简主义好说难做”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情感或个人经历。比如,旧衣物可能是某次重要场合的见证,旧书可能蕴含了某个阶段的成长印记,甚至看似普通的家居用品也可能有其特殊的意义。

这些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情感位置,让人在决定是否丢弃时产生犹豫和纠结。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怀旧效应”或“禀赋效应”,即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拥有的物品的价值,这使得我们在执行极简原则时面临巨大的心理挑战。

第四关:对欲望和需求的混淆

欲望的“多巴胺”让你转译为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消费行为实际上源自内心的欲望而非实际需求。

比如,追求潮流新款的衣物、不断更新电子设备等行为,往往是出于对新鲜感或社会认同的渴望,并非生活所必需。

而极简主义则倡导我们回归本质,只保留那些真正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物品。

然而,分辨这两者需要深入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目标以及真实需求。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且持续的努力。

第五关:环境影响与社交压力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主流观念倾向于物质丰富和消费增长,且周围人对个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期待也可能成为坚持极简主义的阻碍,使“好说”的理念在“难做”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许多人会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标准——即财富和物质积累的影响,这种环境下,过上简约生活往往会被误解为“生活质量低下”或“未能成功”。

另外,社交圈中的比较与期待也构成一种隐形的压力。比如,亲朋好友间的礼物交换、节假日的聚会装饰等都可能加重了物品的堆积,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极简,有时甚至需要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

难以摆脱集体中心主义的大多数,就逐步被卷入其中。

最后的话

从上面五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拦路虎,我们不难看出,从外部的社会风气和群体社交,到自身的理解误判和情感与依附,都有一股将我们向相反方向牵引的力量,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真真的看见,才能有真真的解决。

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加油。

作者:柳星聊产品,公众号:柳星聊产品

本文由 @柳星聊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欢迎留下您的思考~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