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场调研,为什么总是被批没有“洞察力”
时至今日,多数产品同学都能共识“市场调研远比原型设计重要”,但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自己的市场调研总是缺乏深度;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洞察力。本文分享一些洞察力养成技巧,希望对你有产品启发。
马车统治出行工具的年代,老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是的,当时的人们无法想象更不可能描绘蒸汽机和四个轮子结合后的模样,但“更快的速度”却是他们朴素的真实需求,所以产品同学会说,洞察用户需求远比听取他们的意见更为重要。
今年下半年,我们某条新产品线终于由PMF阶段正式迈入GTM(Go to market)阶段,开始全面推向市场化,公司的经营策略也由PLG(Product-led Growth:产品驱动增长)波浪过渡至MLG(Marketing-led Growth:营销驱动增长),当然,伴随这个过程,我们产品也被要求必须跟着市场反馈快速进行修补和完善。
毫不避讳地讲,我们基于市场洞察的设计完成度整体最多只有50%,不少真实的业务需求被“巧妙”过滤,甚至部分同学的市场调研结论直接就是错误的,这不仅是相关产品同学的错误,更直接影响了产品团队的观感。
复盘个中原因,的确有客观因素,诸如业务团队信息反馈有误、需求调研时间被压缩、产品出差被拒绝等,但抽象到本质,我认为,我们产品并没有真正实现从调研到洞察的跃迁。
是的,镜同学认为,调研和洞察应该是两个层次:调研更像是平铺直叙,而洞察则是深刻把控,最近读完了《客户体验101:从战略到执行》,书中也是反复强调“洞察力对产品设计、客户体验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老板也因此要求加大产品调研的力度,除了出台一系列制度要求、流程规范之外,更是调侃道:未来产品经理应该会衍生出一个新赛道,叫做产品洞察经理,即,具有优秀产品思维的市场洞察师,你们内部也得往这个方向努力切换。
玩笑归玩笑,但确实指出了洞察力对产品经理的重要价值,时至今日,相信大多数产品同学都能共识“市场调研远比原型设计重要”,但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自己的市场调研总是缺乏深度,究其原因,镜同学认为主要就在于缺乏洞察力。
在我看来,缺乏洞察力,市场调研就不可能有深度,但Insight的确也可以逐步培养,我们或许可以以“高质量、有深度的市场调报告”为目标,着手去刻意练习,在过程中快速积累。
因此,镜同学结合最近工作和思考,并通过复盘部分高产同学“低质量”的市场调研,从调研缺乏深度的反面角度剖析,分享一些洞察力养成技巧,希望对你有产品启发。
一、表达缺乏逻辑关系
洞察力藏在逻辑关系里。
这句话是我最尊重的一个领导多年前对我的告诫,还记得当时我的表达力很分散,时常抓不住重点,不懂得结构化思维,最重要的是缺乏逻辑关系。
该领导对我讲,作为高级产品经理你必须要明白洞察力的重要性:无法洞察便不能有效抽象,参不透现状就把握不了趋势,就不可能实现业务转化,最终便无法自我突破,产品工作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
我便询问他,如何提高洞察力呢?
他告诉我一个法宝:书面表达也好、口头交流也罢,不要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表达不能信马由缰,而是要具备逻辑次第关系,即,前面的“因”要能推导出后面的“果”。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能理解“逻辑表达”与“洞察力”的正相关性,直到我本人踩过一些坑,亲身经历了太多非逻辑表达导致的方向偏差,我才明白一个道理:洞察是逻辑的影子。
但现实中很多产品同学的表达是缺乏严谨的逻辑关系的,有些高级一点的伪装会罗列一些事实和结果,但你要深度分析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并无法推导出那样的结果。
举个例子:
我们有个产品岗上线不到一个月,某管理领导便拿着所谓用户数据在经营分析会上开炮,说什么用户DAU就几百个,业务策略是怎么做的?新产品功能为何还要做?既然不能盈利当初为何还要设计开发?
没错,数据少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能推导出来业务策略、产品设计因此是失败的,这个观点不成立啊,两者有生殖隔离,没有因果关系的。
你一定要看产品所处的阶段啊,刚上线还没有集中运营,这个数据说明不了问题的,真正的数据价值在于推广运营了一段时间后,根据数据反馈来复盘决策得失。
你看,此君就是典型的表达缺乏逻辑关系,但最关键的在于这个“逻辑缺失”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业务的洞察,决策很容易因此跑偏,老板听后当场就要求修订业务策略、优化设计。
镜同学认为,好的土壤才能结出好的果实,逻辑关系表达是创造正确语境的好土壤,只有这样才能长出来洞察力。
二、没有和业务深度融合
前天我评审团队某产品经理的市场调研报告,结果远低于我的预期,他的报告几乎没有输出个人的观点,尤其是业务洞察后的高价值结论,整体就是平铺直叙,罗列各种数据和现状。
表面看好像很繁华,但实际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少,最要命的的是,各个章节之间是割裂的,并没有和我们公司现有的业务场景进行深度融合,这样显得调研很缺乏深度。
比如,他在第一部分讲了业务背景,第二部分讲的是业务模式,第三部分讲的是产品系统,但是,这三者实际上不是割裂的关系,你调研业务模式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和自己业务融合呀,但怎么融合却只字不提,这样肯定不是成功的调研。
再比如,我早些年也做过资讯类的产品设计,当时调研后我们认为资讯模块对于工具性应用有很大的价值提升,但由于并没有与我们的B端业务场景进行深度融合,资讯内容过于偏向娱乐性质、推送机制也缺乏精细化分层,导致上线后的数据指标远低于预期。
镜同学认为,面对新的业务领域,产品设计的核心在于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核心在于业务洞察、业务洞察的核心在于评审沟通,而调研报告作为最主要的沟通载体,如果不能和业务深度融合,就很难催生高价值的思维碰撞和业务洞察。
三、只找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企业发展也好、个人的成长也罢,实际都是由问题驱动的,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工作都是耍流氓,问题解决思维对于产品同学来说至关重要,应刻入脑髓,形成肌肉记忆。
但在翻阅我们团队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时,我发现了一个普遍但又值得深思的现象:不少报告里满满当当地列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定位很准,但遗憾的是却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身影。
比如,有同学调研后发现我们的产品定价很不系统、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整体定价偏高,甚至还存在定价冲突,他也给出了“产品定价混乱”的正确结论,但并未抽丝剥茧、深度思考如何正确定价。
于是,我在内部评审会上引导大家讨论与思考,竞品的产品定价也有,我们的业务场景、产品版本也都很清晰,实际上就是把“产品”与“服务”进行场景化组合,更聚焦业务场景,形成更精准、更匹配的产品定价。
镜同学想说的是,你看,只要更深一步就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详细进行产品组合的过程中,发现了更深层的业务价值,所以说,洞察藏在问题中、藏在解决问题的细节里。
问题的解决思维其实很容易培养,也有从定义问题到验证假设的PDCA模型,实际上,每个问题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目标,解决问题的转折点在于,从问题思维转换到目标思维。
因为,只有目标清晰才能准确定义问题、才能精细化向下拆解;只有下沉至毛细血管才能看能微观世界、才能产生洞察力。
最后,镜同学还想说的是,产品经理是强设计岗位,需要深度思考和精准规划,无论是发现商业机会、优化业务模式还是制定产品策略等等,越是不甘平庸,越需要具备优秀的洞察力。
也正如《韩非子》中所言: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析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