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积木,组思维:思考是如何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做出思考的这个动作,那么,你是否真的了解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如何进行的?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解读。
思考是我们在主观世界中最频繁的行为,也是影响我们最深远的主观行为之一。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新审视我们的思考过程,为未来的使用提供更为明晰的指导。
一、思考是如何进行的
思考的进行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加以理解。思考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输入,通过头脑对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对世界的反馈过程。我们可以用简化的思维模型 y=f(x) 来观察这一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外界的信息输入表示为 x,而头脑的信息加工则由函数 f 表示,这两个部分是我们可以考察的关键要素。
二、思考需要的信息要素的分类
直接观察y=f(x)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理解x信息在思考时才被输入。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毫无前奏,实际上x的信息输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思考之前长期积累的信息,另一部分是在思考时根据对思考的期望有意识地输入的信息。
1. 长期积累的信息
人活着就要工作,参与生活,并在与世界的交互中学习经验,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在农耕社会,社会变化缓慢,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较为缓慢,仅使用这种学习方式所付出的代价还是可以承受的。
然而,在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农耕社会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也意味着个体需要以更快的速度积累经验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若不能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能力,那么个体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2. 有意识地输入的信息
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与他人交流、咨询、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等途径,有意识地汇聚和吸纳他人的经验,同时对这些经验进行系统整理。这是扩展和丰富自己学识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最常见的获取经验方式是与有经验的人交谈和读书,通过这种方式快速的将别人的经验吸收进来。
1)和有经验的人交谈
和有经验的人交谈的交互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自己:提出个人的问题,通常涉及自身的经历和疑问。
- 经验人:针对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促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自己:基于经验人的引导,联系自身经验,进一步思考问题。
- 经验人:持续引导,推动思考的深入。
- 自己:持续联系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与有经验的人交谈有助于激活个人经验,促使自我反思,并通过引导思考的方式应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人会循序渐进地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思考,整个过程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这种方式是线性的,符合大脑思维习惯。一些更为熟练的人还能根据个体的实际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然而,遇到这样的经验人往往需要机缘,可遇不可求。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直接方式。
2)读书
读书是获取经验成本最低的方式。书籍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适合的类型。对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的目标,我们应该多读致用类的图书,并采取一种像医生看病一样的方式来阅读书籍。
图书作者为了表达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必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体系构建图书的结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无需完整梳理出作者的思维结构。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能触动我们的内容和案例上,这些内容是我们认知体系容易接受的部分。通过深入分析理解它们,并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紧密连接,最终归纳总结,逐步完善我们的认知体系。
与有经验的人沟通相比,我们发现图书作者通常基于他们预设的读者群体来输出内容。这些作者在书中使用的例子或表达的内容往往对于他们设想的读者是易于理解的。然而,如果你并非作者预设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会更为费力。因此,你从一本书中获取知识的难度会受到你与作者设想读者画像的符合程度影响,越符合,接受难度越小;越不符合,接受难度越大。
例如,假设一本书的受众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而读者是一个刚刚入行的新人。由于新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可能尚未达到作者预设的水平,或者该书涉及的例子是基于欧美国家的情境,新人缺乏对这些内容的准确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与目标知识的距离不仅包括书本本身,还涉及到作者预期受众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这两种距离的叠加。
举例来说,假设你需要爬楼梯。从第一个台阶迈向第二个,相信是相对容易的;从第一个台阶迈向第三个,虽然需要费一些力气但依然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如果让你直接从第一个台阶跨越到第七个台阶,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读书和学习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从能够触及自身兴趣的点开始思考,逐步扩大认知范围。
3)和ChatGPT交谈
有经验的人交谈是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方式,而读书则是成本最低的途径。然而,读书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书籍并非专门为你编写。其中的例子和思考往往符合预设读者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信息鸿沟。与ChatGPT进行对话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这一鸿沟。ChatGPT可以被视为书籍知识的延伸,它能够帮助读者将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进行关联,降低学习的难度。
比如SMART原则可用于评估问题的质量,5W2H框架则适用于深入挖掘问题。然而,由于缺乏他人的反馈,可能会导致理解不足或难以确保问题符合SMART原则或5W2H框架。在这种情况下,ChatGPT的回答可以指导我们在提问时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确保我们得到的问题更贴近理想状态。
三、理解思考加工的过程
在获取了前一个阶段的信息后,通过思维的深度加工,我们便能得到相应的结果和反馈。
1. 如何理解思考过程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找到一个对思维加工颇具启发的比喻:将前文输入的每条信息比喻成N个乐高积木块,构成的三维建筑物。思维加工即是对这些乐高积木块构建的建筑进行分解,然后重新组合成全新建筑的过程。熟悉玩乐高积木的人都明白,完成简单的积木相对容易,而涉及复杂创意的构建,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利用积木构建了一个精致的故宫模型,这实在令人惊叹。
2. 思考是什么
思考的对象涉及元素和联系。从思考对象的角度来看,思考就是通过联系来寻找元素,或者通过元素整理联系的过程。
3. 思考为什么复杂
1)从元素的角度观察
思考元素理论上讲可以单独且少量的,单独少量的元素也可以通过联系与其他元素共同存在。然而,实际上思考通常是整理大量元素间的联系或者从大量复杂的联系中寻找元素的过程。这些元素的巨大数量和互相关联决定了,思考必然是复杂的。
2)从联系的角度观察
对于思考而言,联系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包括因果关系、同属关系、关联关系、从属关系等。在思考的过程中,因果关系是经常需要操作的一种联系。然而,在通常的思考中,需要整理的联系并不限于这些基本联系的单一形式,而是这些基本联系的组合,即结构化的复杂联系。正是由于在梳理这些复杂的结构化联系时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思考变得更加复杂。
4. 思考本质就是整理联系
联系的整理过程好比是拼图一样,通过不断的思考,我们就像是在试探和构建整体。联系整理的过程实际上是明确思考元素间关系的过程,一旦我们将主要元素之间的主要联系拼通,联系的整理也就接近尾声。
类比于拼图,根据客观世界的聚类特性,思考的元素也呈现出成堆的聚类。堆内联系明确而稳定,而不同堆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这时,我们需要不断迭代,逐步构建那些不太明确的联系。这些联系构建得越完整,对于思考结果的得出就越有利。
四、树立正确思维方式的几个原则
1. 重新认识提问
提问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另一种是为了激活存量信息和经验,促进思考和整理。对于第二种,答案反而可能是有害的。知道答案仅仅等同于获得了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提问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为深刻的学习经验。
2. 重视经验和案例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吸收,还需着重关注案例和经验的积累。这是因为案例和经验更容易帮助我们识别知识的适用边界。知识往往是在特定场景下整理得来的,缺乏普适性的规则。因此,通过案例分析知识的适用范围,并将其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更便捷地应用所学知识。
3. 整理知识边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观点看似相反,正反两方都能找到支持的论据,给人感觉这就像一个狡辩的场景。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晰梳理问题的边界。
比如,有句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又有另一句说:“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情况通常源于我们没有梳理清楚问题的边界。然而,一旦我们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会明白,如果内部组织得当,高效运作,确实可以实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相反,若组织混乱,协同不善,就很容易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境地。
五、获取思考的结果
思考的过程涉及到元素和联系的运用,因此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由这些元素和联系构成的。然而,要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迭代才能够得到最终的结果。
最值得推荐的思考方式-写作
为什么写作是最值得推荐的思考方式?
- 整理思维:写作是对思维进行组织和整理的过程。通过将头脑中的零散思维转化为文字,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 集中输入信息:有效的思考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写作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进行信息收集。
- 可观察性:写作可以使思考持续有规律地进行。例如,设定每周写一篇文章的规律,有助于有意识地积累思考素材。
本文由 @我是产品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