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学沟通:如何有效说服他人

0 评论 2444 浏览 5 收藏 7 分钟

相信我们每个人对唐诗都不陌生,唐诗中也体现了一些沟通的思维和技巧。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如何体现出沟通技巧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上一篇“在唐诗中学沟通”里提到了不懂如何做好“汇报工作”的孟浩然,这一篇咱就找个正面案例,看看诗圣杜甫是如何在诗中体现他的沟通技巧的。

记得中学时学古诗,书中对杜甫诗歌风格的评价是“沉郁顿挫”,诗中总透着一股忧国忧民的味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李白小十几岁的他,终究目睹了大唐盛极而衰的过程。相比诗仙,杜甫更像是我们身边敦厚、忠正的老者。

老人在规劝说服年轻人时,总是免不了倚老卖老的嫌疑。即使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服别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杜甫在接下来这一首诗中,却体现出了超高的情商与深谙人性沟通技巧。我们先来看全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大概是在杜甫死之前一年写的。他本来住在四川襄东一个水沟旁边的茅屋里,茅屋前面有棵很大的枣子树,东边邻居是个孤老——大概她的儿子在战场上被打死了,一到秋天枣子熟了,那个老太太就拿着棍子去敲枣子吃。杜甫跟家里的儿女说,老太太来打枣子,就装作没看到,让她打。

后来杜甫搬家了,搬到了襄西这边,就把那间茅屋给了他姓吴的亲戚住。那个老太太糊里糊涂的,又拿着棍子去打枣子,一打枣子,那个姓吴的就叫“别打我的枣子”,不仅叫,还用刺条把枣树围了一圈,那个老太太就进不去了。有一天老太太看到了杜甫,她说“杜先生你的枣子又熟了,但我现在打不成了”。

于是杜甫写下了这一首诗。那这首诗如何体现出杜甫沟通技巧的呢?

标题叫《又呈吴郎》,因为杜甫之前给吴郎写了一首《简吴郎书》,所以这一首叫“又”,重点在一个“呈”字上。杜甫比吴郎年长,却先用一个敬词“呈”。想必吴郎在读到标题的那一刻,也一定会正襟危坐的读下去。杜甫放低自己的身段,因为他知道想要说服别人的话,柔软比强硬更有力量。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前两联摆明事实,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并对吴郎提出要求。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第三联,为了避免吴郎产生抵触情绪,又站在了吴郎这一边替他解围:一定是老妇看你是生面孔,有些提防着你。而你们之间互生误解,你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较真了。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最后一联,带着吴郎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看看因连年征战而贫苦到骨的百姓,哪一个人不是战乱的受害者呢。我们又何必互生嫌隙,冷漠相待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策略性沟通系统模式》

当我们需要说服其他人时,最忌讳直接指出错误,提出要求。因为势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敌意,最终形成防御性的气氛。

而杜甫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工具,他先放低姿态,减少给对方压迫感。接着他摆出事实,说明情感,提出希望。为了避免对方抵触和难堪,他又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找借口,并劝他不要太较真。最后找到大家的共同点,统一战线而非对立。

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有太多沟通与说服的场景了。《策略性沟通系统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产品经理开展工作。比如当产品经理遇到强势的甲方,要求必须按照甲方要求实现需求时,就可以尝试使用这一沟通模式。

如果对方有很多要讲,就先听对方说而不急着打断,顺畅的表达可以让人放下防御。当感受到氛围缓和一些时,可以提问确认一些信息,比如需求背景,深层次诉求等等。最后再尝试把自己的方案和甲方需求找到共同点。

也许一次无法完全说服别人,但沟通不就是一个双方妥协的过程嘛。《策略性沟通系统模式》可以让我们先迈出第一步,让沟通进行下去。

作者:徐虾壳,金蝶高级产品经理

本文由 @徐虾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