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丢作业风波背后,热搜困于“网传”

0 评论 576 浏览 0 收藏 14 分钟

前几天,“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的闹剧终于迎来大结局。这个本是剧情老套的连续剧,却在网红、媒体和平台的助推下持续发酵,从一个茶余饭后的乐子走向集结网红、骗子的闹剧,最后,央视网给该事件定了性——新黄色新闻。这不免引人深思,到底是谁在批量制造热搜?

万般皆下品,唯有流量高。

两本小学生寒假作业,千万级网红隔空喊话,冒认外甥的假舅舅,查无此人的西场小学……本是一部剧情老套的连续剧,却在网红、媒体、平台的助推之下持续发酵、几度翻转,霸占社会舆论制高点多日。

喧嚣退去,央视网给“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定了性——新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指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格调不高的新闻类型,通常不具备较大的社会价值,纯粹是对大众趣味的无底线迎合。一些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博人眼球的“新闻”,则被称为“新黄色新闻”。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频有发生。只有事后看着满屏的微博热搜,大众才后知后觉,自己好像又成了play的一环。

本次风波亦是如此,从网传到澄清,先传谣再辟谣,自相矛盾的热搜话题轮番上阵,全民注意力随着热搜风向左右横跳。无论是摆拍的始作俑者,还是蹭流量的媒体和平台,大家都在这场流量闹剧中赚足热度。

真相,反倒是最无人在意。

这不免引人深思,到底是谁在批量制造热搜?

一、新闻失真,信任危机频发

共青团中央此前发博提醒大众警惕谣言背后的流量生意:“蹭热度挑起对立,借舆论贩卖焦虑,先造谣再辟谣,流量热度吃到饱”。

该套路极为常见,且屡试不爽。

秦朗丢寒假作业事件中,原帖博主作用千万粉丝,自然深谙爆款逻辑。随后自称秦朗舅舅、秦朗老师的账号闻风而动,为了蹭流量而摆拍欺骗大众。自称是舅舅的网友,在面对质疑时甚至直言是“蹭流量的”,欢迎大家“举报”。

到这里,事情已经完全变味。

随着剧情推进而来的,则是一条又一条的热搜。从最开始的“一年八班秦朗”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秦朗丢寒假作业事件”,从“舅舅买试卷送丢寒假作业秦朗”到“秦朗舅舅账号被禁”,谣言和辟谣双重信息聚于热搜。

经过几番折腾,如今事件已经迎来圆满大结局,但是围观群众的质疑却没能解开,许多网友认为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摆拍。

事实上,类似的信任危机已经爆发过多次。

近日,一则“游客花3万元包游艇从三亚突围到湛江”的新闻上了热搜,后经证实根本没有这条航线,网友发帖只是为了博流量。再往前,“乳腺外科医生家中搜出一点五亿”“贵州抢亲”“长期喝咖啡会导致皮质醇过高”等等未经证实的话题都曾登上热搜。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此类热搜事件的共性一是多为“网传”,二是话题本身迎合大众兴趣。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人热血上头的网传内容,是天生的热搜体质。以网传作为信源,不加证伪地空降热搜,先把流量吸引进来,即便后续事件出现反转,又能以否认网传达成热搜闭环。

这正是澎湃新闻在评论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强调的:“现有的媒介生态其实也在鼓励这种创作。”

再举个例子。此前“乳腺外科医生家中搜出一点五亿”话题登上热搜,话题共计在榜80分钟,微博数据显示话题阅读量高达8048.2万。该话题主持人“头条新闻”,为新浪新闻旗下官方账号。

仅在几个小时之后,辟谣热搜上榜,#网传乳腺外科医生搜出1.5亿不实#话题阅读达6899万,话题在榜时长为182分钟。新浪新闻官微带辟谣话题发博,表示“严重失实”。

试问,类似“网传”内容成为热搜常驻,谣言屡次登顶舆论高点,信任二字又从何谈起?

二、人为干预,批量制造的热搜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流量为王时代,制造“新黄色新闻”,传谣再辟谣的热搜闭环,背后的利显而易见。

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平台就靠着热搜赢了不止一次流量。如果剧情跌宕起伏,效果还能再翻倍。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女生地铁偷拍乌龙事件,相关话题连续二十多次登上热搜,反反复复牵动社会情绪,微博流量高峰一次接着一次。

收割流量、引导舆论的利益导向之下,类似秦朗巴黎丢作业的魔幻事件才屡禁不止。

一方面,在新闻生产的源头,低成本、低价值、低意义、高流量收益的“新闻”在被批量制造。在传播和发酵环节,上述“新闻”又恰是热搜偏爱的内容。

随着自媒体兴起,每个人手中都握有麦克风,新闻生产的门槛被大大降低。叠加平台的流量分发,很多被推送到公众眼前的“新闻”都是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甚至是摆拍痕迹严重的假新闻。

有分析指出平台推荐此类内容其实也是应对竞争、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惯用手段,“如果只是单条谣言上了热搜,尚可理解为一时疏忽。类似风波经常发生,就很难再被视为偶然。”

另一方面,围绕热搜机制其实一直存在“民意还是生意”的争议,人为干预热搜的漏洞也反复曝光。

以全网重要舆论入口微博为例,上榜规则显示,热搜算法机制会根据搜索量、发博量、互动量、阅读量等数据指标,每分钟计算一次所有热词的综合热度,取前50名展示。微博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微博对热搜的人为干预属于事后审核模式,比如对于谣言上榜内容做下榜处理,对引战、谩骂等内容进行调控。

简而言之,微博热搜存在人为干预,目的在于让热搜榜单变更好,更真实地反映社会情绪。

而在实际运营中,人为干预却不止这一个维度。以买卖热搜的灰产为例,熊出墨从某家营销服务商得到了热搜冲榜的报价:“基础费模式总共是4.5万,包上模式成功的话10万,具体要看需求、资料,正常都是能上的。”

服务商提供的热搜冲榜报价表

据介绍,冲榜原理也很简单,通过操控媒体蓝V、KOL、素人等各类账号共同发布同一话题,短时间内集聚流量,大概4到5个小时的发酵就把话题送上热搜。而且,不仅是微博热搜总榜,其他榜单同样可以冲榜。以北京同城热搜榜为例,冲榜价格为1.2万。

该服务商表示:“官方广告位要大几十万,轮播的,还有广告标志,第三方冲榜可以伪装成正常的热搜话题,还更划算。”

此外,“紫光阁地沟油”的经典事故,《逆水寒》手游“给钱就上热搜,不给钱封号”的控诉,诸多案例其实都指向同一条信息:无论于明于暗,热搜上榜机制似乎都存在可操作空间。

多种干扰因素叠加,热搜榜单的舆论指向如何与社会真实舆论保持一致?内容真实性又该如何保证?

三、风波背后,“把关人”失职

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提出,群体传播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和群体规范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后来“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新闻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要经过筛选、过滤、把关。

谁是当下传播秩序中的“把关人”?结合一场场舆论风波来看,媒体和平台责无旁贷。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新闻传播活动不同于传统,把关人的范围也有扩充,自媒体、社交平台、内容平台和监管部门都有把关人的职责。平台把关又是重中之重,因为热搜是社会热门话题的集中地,但是‘新黄色新闻’和谣言的泛滥已经证明了平台的失职。”

监管部门的多次处罚,也直接指明了平台在监督、审核、分发等环节的失职。

2023年10月份,上海网信办针对热搜谣言约谈新浪上海,并明确指出新浪对开设的热搜话题以及发布转载的信息真实性承担主体责任,不得通过虚假话题、“蹭热点”“标题党”等方式传播炒作不实信息。

很明显,从传谣在辟谣的热搜闭环中,“网传”二字并不能作为“免责声明”,平台必须对谣言发酵产生的不良影响负责。

平台也深知优质内容是社区、平台的基本盘,信任和满意度是用户活跃的基础,并基于此进行积极自救。比如微博热搜在2023年上半年上线“暖新闻”,为的就是对正能量新闻加大推荐力度,以此缓和平台内容生态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

就客观情况而言,平台自救行动效果未达预期,内容失真、热搜炒作的顽疾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而向新闻生产的源头望去,针对此次秦朗丢作业事件,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易旭表示,如果网红博主的行为是故意虚构并摆拍的,可能属于虚假宣传。导致误导公众,可能涉嫌构成名誉侵权或欺诈。

所以,抵制“新黄色新闻”和热搜谣言,既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又要穿透表象、深入幕后去拨乱反正。用户、媒体对流量的追逐,平台在舆论监督、引导方面的不足,以及在商业语境下平台面临的用户流失、营收下滑等业绩压力,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当前的热搜乱象。

遗落巴黎的寒假作业据说已经物归原主,失控的热搜还找得回来吗?

专栏作家

彬彬,公众号:熊出墨请注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TMT领域观察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