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经验转岗产品,3次劝退——认知才是最大的问题

0 评论 738 浏览 5 收藏 17 分钟

不少人在转岗产品经理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磨合上的困难,或许,我们需要做好认知上的提升。这篇文章里,作者便分享了他的一些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场景说明

小A同学做了1年的销售,觉得整天出去跑太累,就打算转岗。在公司里询问了一圈,“高人”说:可以先从产品干起来,毕竟产品经理未来是可以做CEO的。

第一个月,小A同学苦于没有经验,就先从产品助理开始做,但1不会画原型,2不懂流程,还经常曲解用户意图,1个月后就要被产品部门劝退。小A同学没办法,私下找了公司的产品做师傅,认真的学习基本业务技能,通过一个月的“深度学习”,终于能够“熟练掌握”Axure的使用技能,并且能够画出来“合格”的原型图和流程图。

第二个月,小A同学的问题又来了,过度曲解用户需求,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提出了“过分”的需求,导致产品评审反复多次沟通,最终被研发部直接毙掉,拒绝对接,产品部门又要劝退小A同学。小A同学再次说服高层领导给个机会,又在外面报了培训班,通过一个月的“刻意练习”,终于能够“熟练掌握”定义用户核心需求、串问题反推解决方案等产品对接沟通问题。

第三个月,小A直接给产品部开除,原因是小A同学的产品过度设计,虽然满足研发实现需求,满足销售的指标需求,但不符合市场需求,投入到市场上的产品不能被用户所接受,反而收到一大堆的吐槽。产品部反馈这个月的磨合依然很差,直接投诉到老板那里。。。

一、入岗的关键节点是认知突破

站在树上的鸟,不怕树枝断裂,因为它依赖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鸟的认知在于,我自己有能力能够达成事物的平衡点,不在意脚下是树枝,还是电线,还是土地。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会接触到很多转岗的同学,无论是有工作经验,还是没有岗位经验,他们对新职位的匹配都会存在于一个新环境的盲区。

1)0工作经验入职产品岗位:纯小白入职做产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0到1开始学习,并进行逐步的提升。优先系统的去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先看前辈留下的经验,然后通过模仿一步一步的熟练自己的技能,然后在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场景条件,考虑对应的匹配关系。

2)有工作经验但0产品能力入职产品岗位:有工作经验的人会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对产品进行设计,这也是很多产品经理容易犯的错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产品做好,做优秀。产品并不是说你出来,满足于上级/客户/技术的条件就可以。

俞敏洪: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上的差距。什么是认知?认知就是人的基本常识,包含自己所看到的、所定义的、所想要的。基于认知的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两者的虽然都没有产品岗经验,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喜欢0工作经验的小白会更受欢迎一些,因为听从,可执行的情况会更好一些。可以更快的按照前辈的经验先从软件入手,完成基础的原型和业务流程的绘画,然后在听从业务,逐步熟练后开始独立。而不是看到别人在跑步,就想着我要跑个全程马拉松。

听从、跟从、学习、成长,这是新人成长的必备步骤,有个好师傅多指点一下,多带一下,少走弯路就可以快速成长,职业成长会更顺畅。

可以先读一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从零开始打造商业化产品》、《洞察用户体验:方法与实践》等书籍。

二、新入岗难适应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经常听到部门的负责人在吐槽:找个新人嘛,又笨还难管教;找个有工作经验,想法多还特别跳。有没有这种有点能力,然后又好带的人。

对于公司来说:公司是找干人来干活的,不是请人来学习外加添堵的。老板要你来是实现我的梦想,不是让你来毁灭梦想的。

对于部门管理者来说:我的工资是有KPI/OKR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坑,以解决问题为第一优先,以数据增长为核心目标。

对于应聘者来说:我得有条件才能发光,你公司就是提供平台来给我发展的,我钥匙能自发光还要你这个平台干啥。

对于社会来说:供需是两个不同的端点,如何保证平衡或一头高但天平不倒才是关键。但公司就这么多,岗位就这么多,合适的能留下不合适的就要被淘汰这是必然的趋势,不能说因为你没经验而宽容你,更不能因为你好看而给你多几次机会。

换个话题想一下:如何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实就是一个很难的节点。公司、员工、社会这本身就不是一个三点齐平的纬度,平衡点在于一头高了,另外两头是能够对齐的平衡点。既公司要人来了就能干活,员工要求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和资金,社会能够在两者之间完成供应链。

其实有经验和无经验,区别在于实战能力和上手速度,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事情不一定需要专业知识就摆平,比如三天速成Axure上手,一天设计思维导图,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但一个人的认知范围,才是核心增长的根本问题,你不能说学会了一、学会了写二、又学会了写三之后,就自以为可以画四道横线就叫四。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小A同学就是的典型的认知有缺失,特别是在岗位能力和工作范围中存在短板,哪怕是通过填鸭式学习快速掌握软技能,也难以去做适应性的工作变更。

  1. 不懂得岗位的必备技能——短板;
  2. 没有系统或全面的学习过岗位所需软技能和硬标准——短板;
  3. 对岗位要求范围认知过于狭窄——短板。

对于短板来说,弥补的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根据 条件和方向去匹配,知识体系也好,产品经验也好,工作能力也好,离不开2个字:认知

首先:提升自己的阅历是基础的内容,眼界、视角、理解这都是基础的核心,不能因为一份岗位工作而盲目的去应对,软件好掌握,实际的业务应用适合环境才是最合适自己的。

其次:了解岗位的所需和公司业务的所需是核心中的重点。一个在电商行业里做了3年的人不一定能够设计好财务系统;一个设计过WMS的产品经理也不一定能够全盘掌握MES\OMS\ERP系统。核心的在于理解业务、应用业务、适应业务。

最后:内容转化,能力转化,条件匹配、业务匹配+内容持续转化提升。

建议阅读一下:《多样性红利》、《模型思维》、《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捷径,是通过成功最短的道路

路是有捷径的,捷径就是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这样才可以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当你出现信息差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去弥补,比如借助工具来提升自己、比如人脉关系来维护自己、比如通过项目结果来巩固自己。

去做产品岗位最简单就是用勤奋去补充自己的短板,“三天上手产品设计”,“十天入岗产品经理课程”,“三十天高级产品总监晋级”,这都是产品经理岗位可以取巧的地方。但恰恰也是捷径太快,所以很多人只是挂着产品经理的抬头,实际根本无法做好一个产品。

就拿前面的小A他同学来说先是两周掌握了软件,然后在是一个月的培训班也在产品经理的岗位上小耗了几个月。而公司因为换人的成本其实也比较高,在一个人相对熟悉了以后,一般没什么大问题用着也就用着了。

大多数的产品学习班打着精品学习、实战演练的口号,实际大多数都只是在教你工具的使用和一个过往案例的说明。要知道在实际的职场中会因为领导、项目、人员、状态、时间等多种原因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而培训班的老师一般都会一带而过,只是说我怎么实现了结果,根本没有系统的传输实际的知识和思维体系,让你的理解浅浅的覆盖一层。

下面是不是以为就是广告?我要推荐广告培训班了?然并卵:我要说的是认知的提升。

为什么推荐认知的提升👇

1)全面视角的认知

当一个人拥有了全面的视角。那么意味着我们不仅仅只会看到问题的一个面,还会考虑多种客观因素,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拥有全面视角的人,能够更快、更好、更高的帮助自己进行判断,定义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做出更符合条件的决策。

比如我们使用5W2H的方式来定义问题,它能够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制定计划或做出决策时候,全面地考虑事情的各个方面。5W2H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代表着七个问题: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re(哪里)、When(何时)、Who(谁)、How(如何)和How much(多少)。

在产品设计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是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多想一步,切换角色身份,应用在实际的场景中,用什么条件,最优的方法,解决了哪些人的哪些问题。

2)深度思考的认知

超越问题的表面,深入问题的本质,并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度思考需要时间和精力,但它能够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易的获取的很多、大量的“泡面”信息,但这些都是表层的内容,不足以你充分的补充各种营养。当我们判断分析任何一件事情,从结果不断反推就能找到一个个的价值原点(即深度思考后的底层思维)。

比如我们用KANO模型来做识别,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曲线,做节点的识别。第一种是事实判断, 是与不是,存在与否,这是一种客观判断,真实性判断。第二种是规则判断,依据法律规则来进行判断,有没有超出或违背。第三种是价值判断,依据价值观来判断,根据真善美、正义来判断,这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比如一个人只依靠意识形态来决定观点与立场是有问题的。

3)系统性思考的认知

系统性思考意味着我们要把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中考虑,了解问题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性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并找到综合解决方案。

比如老板的角色,要求实现微信登录后就可以获取用户微信号、真实姓名、手机号、性别、年龄、所在省市区的信息,但实际微信授权第三方登录仅有一个用户ID的存在。那么在这里我们就需要进行识别,老板的用意:是为了更多的获取用户信息,然后做用户标签分类;还是为了收集用户信息后,针对用户进行目标人群筛选;或者是为了数据信息存储,识别用户属性做行为判断。当前的技术是实现到了哪一步,后面要增加什么条件可以满足也许需求,要多大的代价。

认知提升带来的结果👇

  1. 可以准确界定、清晰表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 有效掌控事件的本质,完全地抓住了事件的主骨架,把事件打回原形思考。
  3. 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

有助于思路条理化,全面思考问题,杜绝盲目性,从而避免流程设计中遗漏项目。

可以深度阅读:《底层逻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贪婪的多巴胺》、《原则》。

人生需有先见之明,未雨绸缪以应对危机。避免温水煮蛙,警惕麻木状态。失业不可怕,激发内在能量,自会找到新天地。加油,打工人!

专栏作家

老虎~色,公众号:产品经理有话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3年产品经理经历,拥有优秀的方案解决能力,擅长通过问题反推业务主导产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