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设计,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

0 评论 3200 浏览 2 收藏 8 分钟

XR设计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呢?这篇文章里,作者先介绍了底层原理,对“注意力”做了解读,接着回归到具体的业务需求中做阐述。一起来看看吧,推荐想了解XR设计的同学们阅读。

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这是一个在如今信息过剩的时代,苦恼着许多人的问题。

XR的世界,注定是一个比现在更加丰富的世界,在探讨XR设计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之前,我们还是先深入底层,了解下用户心智模式中的注意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

什么是注意力?

虽然我们对此有非常直观的理解,但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对“注意”的定义却有一段又漫长、又曲折、又充满争议的研究和讨论,直到现在依然悬而未决。

在这些讨论中,注意力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注意力就像聚光灯一样,只有被聚光的内容是被我们注意到的。这也是我们直观理解中的注意力,是我们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信息上。

例如你现在在读这篇小报所运用的注意力,就是你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注意力被称为有意识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或后注意力。它通常和我们的目标、意图、兴趣有关,也就意味着,要吸引这种类型的注意力,我们的设计必须保证“紧扣主题”。

第二种注意力是我们自然而然注意到的内容,是在没有明确意识下被动注意到的信息。

例如在嘈杂的街道上行走,突然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尽管你并没有特别留意周围的声音,这就是你无意识被动注意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注意力被称为无意识注意力、自动注意力或后注意力。它通常是外界信息自动触发的,属于自然选择下刻在我们基因里的程序,也就意味着,要吸引这类注意力,我们的设计需要“有所依仗”。

注意力和我们之前系列文章里讲到的所有感知觉有关,视觉注意、听觉注意、触觉注意,以及我们前面没有讲述的嗅觉和味觉。

02

从认知心理学对注意力的研究里,我们可以看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也可以分两类进行。

第一、紧扣主题,吸引有意识注意力。

这涉及到整个产品或应用的目标,需要先回答:用户到这来干什么的?

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设计才能够有主题紧扣。

在交互逻辑上,主线(包含界面布局、结构、文案、反馈)能够清晰的指引用户完成任务,得到结果。

在视觉设计上,风格和色彩应该前后一致,且能够与主题相得益彰。

紧扣主题的难点在于,许多产品和应用,都可以支持完成不止一个任务,如何协调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区分任务主次,而且让用户能够清晰的注意到TA当前所需要注意的内容,是我们需要花功夫设计的部分。

第二、有所依仗,吸引无意识注意力。

有所依仗,依仗的是自然选择下刻在我们基因里的程序。

人脸、食物、性、动效、鲜艳的颜色、对比强烈、突然而至的声音等等,都可以吸引人的无意识注意力,这就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的程序。

在我们还在和其他动物一起争抢生存空间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人脸代表同类、食物代表活下去、性代表繁衍、而运动(动效)、鲜艳的颜色、对比强烈、突然的声音都可能代表危及生命的危险。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本的目的都不再有或者减弱,但行为程序却很难被更改,也给了我们在产品设计中吸引注意力的另一条通道。

这些,都不是XR的专属,但XR,因为多一个维度的设计空间,会带来更多可能的创意。

用AVP举XR中常见的一个应用界面举个例子,如下图,现实空间中的曲面屏被扩展到XR世界,获得了堪比电影院的更大“屏幕”尺寸,又比电影院多出了“环绕”感,在这样的屏幕上显示动态图片,天生就相比在真实屏幕上做界面设计,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03

懂得了原理,接下来,就是在具体的业务需求中进行运用。

我在《AR界面设计》3.3.4的唤醒注意力里,给出了一些设计的实例,但它们的底层原理,都在我们提到的两类设计策略上:紧扣主题和有所依仗,而具体如何做,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阐述,这个词语是“显著性”。

不管是我的书里,还是其他书和文章里讲述的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设计方式,本质都是基于对比而出现的显著性来吸引的。

  • 从视觉的角度,有颜色对比、大小对比、前后对比、厚薄对比、形状对比、清晰度对比、阴影对比、数量对比、运用图片、动态信息等方式。
  • 从听觉的角度,有音量对比、风格对比、节奏对比、远近对比等方式。
  • 从触觉的角度,有温度对比、轻重对比、粗糙和光滑对比等方式。

这些方式,又回归到我们前面讲到视觉、触觉、听觉系统里所涉及到的设计元素。

好的设计案例,都是基于这些基本方式,在实际的业务和环境下进行了巧妙运用而成吗,XR领域的设计,会让这些方式的运用,有更加丰富的空间。

专栏作家

林影落,微信公众号:林间有影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枚会玩卡的用户体验设计师,《AR界面设计》作者,10年+UIUX设计经验,专注于AR及智能化领域用户体验设计6年;设计&心理学教育背景,国家职业认证高级OH卡师/天赋挖掘教练。愿意用我的一份努力,让设计这个领域在智能化的未来更有价值,让设计师这个职业更加值钱!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