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赛道为何频频出事?

0 评论 3275 浏览 3 收藏 12 分钟

在新媒体平台的加持下,知识付费领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同时也衍生了各种乱象。多位博主涉嫌虚假宣传被下架,账号转为私密状态。尽管如此,知识付费乱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知识付费」赛道为何频频出事?

在新媒体平台的加持下,知识付费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知识付费的乱象也不断出现。从早期的理财课、育儿课,到近年来的元宇宙、ChatGPT等热门话题,越来越多是知识内容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然而,近期这一行业却遭遇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央视等权威媒体对所谓的「AI教父」李一舟的课程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其存在虚假宣传甚至欺诈行为,可能面临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这一事件引发了业界对知识付费领域规范性的深刻反思。

据央视报道,李一舟利用煽动性的文字和情感化的叙述,加之“清华博士”的光环,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其《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自2023年以来销量高达25万套,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李一舟所运营的「一舟智能」网站并未在中国政府官方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中显示任何备案信息,这可能意味着其经营活动存在违规风险。目前,李一舟的AI课程已在各大平台下架,其个人账号也已无法关注。

这一事件并非个案。在知识付费领域,还有多位知名博主如鹤老师、张诗童(现更名为张诗同)、王队长等,他们近年来纷纷进入这一赛道。目前,这些博主的相关课程也已下架,部分账号甚至转为私密状态。

尽管如此,知识付费领域的乱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知识付费是一门“割韭菜”的生意吗?

知识付费,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像是个金矿,让人既心动又心惊。心动的是,仿佛只要点开一个课程,就能瞬间变身行业精英,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最起码也要在餐桌上、同事间有一些谈资。心惊的是,这金矿里可能藏着不少坑,一不小心就掉进去,成了别人眼中的“韭菜”。

先说说什么是“割韭菜”。这个词儿在股市里,指的是大佬们把小散户的钱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它在知识付费领域也流行开了,用来形容那些卖课程的大咖们,他们用各种高大上的头衔和煽动性的广告,吸引你掏钱买课,结果课程内容却是“水”得可以,让你感觉自己的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

那么,为什么知识付费会被贴上“割韭菜”的标签呢?这得从几个乱象说起。

首先是:套路深,诱导多。

知识付费的模式虽然五花八门,但生意链条却惊人地相似。博主们通常都有光鲜亮丽的背景,比如名校出身、精英海归、大厂高管、创业经历等。他们在内容宣传上,总是用各种抓眼球的方式吸引关注,比如“小白变大神”、“0基础入门”、“穷人逆袭”、“月入过万”等。在长期的内容影响下,观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认知。

习惯于知识付费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跟不上时代,想抓住下一个风口”的焦虑型,这类人最容易付费;另一类则是“有明确学习要求”的实用型,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对课程质量要求更高。

最后在通过直播、社群等形式进行“会销”,结合上述的人群,博主会直播中衣不断制造焦虑树立权威,最深刻的话术是在李一舟的直播间看到的——

「我是清华大学的博士,这是我精心研发的课程,我还在很多大公司任职AI顾问….」

「这是最后6单,下播之后立刻恢复原价…」

通过短时间的短视频+直播+心智影响的立体打击,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下单付费。

其次是:课程水,退费难。

直播或社群中冲动消费是一个普遍现象,但退费却难如登天。因为课程内容属于虚拟商品,一旦购买,就很难退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虚拟商品后,通常有权在七日内退货,但某些特定类型的商品,如在线下载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不在七日无理由退换范围内。

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购买了课程后,听几节发现内容“水”得惊人,这时候退款几乎是不可能的。回想起来,就像是交了一笔智商税。

最后是:平台乱象。

在各大知识付费博主赚得盆满钵满的背后,是平台对知识付费的放松管控。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对这些大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在平台上大赚特赚。这些大咖们,只要不断投放广告,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买课,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盈利模式。而知识付费本身的商品性质,不像食品、衣服那样存在客观上的质量问题,这也导致了知识付费成为了直播的灰色地带。

在知识付费的道路上,一定要睁大眼睛,别让自己的钱包成了别人的韭菜田。记住,真正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努力去积累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在选择课程时,不妨多做一些功课,看看课程评价,了解讲师背景,这样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被“割”的韭菜。

二、知识付费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知识付费行业,这个曾经被视为教育创新的典范,如今却因为一些乱象而饱受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消失,因为知识的价值是永恒的,人们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是不变的。那么,如何在知识付费的海洋中找到真正的宝藏,避免成为被割的韭菜呢?

但知识付费领域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李一舟的AI课程被央视点名批评,到其他知识付费博主的课程质量受到质疑,这些事件让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的信任度受到了挑战。那么,知识付费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避免成为被“割”的韭菜?

首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透明和有保障的交付机制。设立试听课机制,设立讲师资质审查机制,试听课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在付费之前能够窥见课程的一角。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透明度,比如课程的详细大纲、讲师的真实背景、过往学员的评价等。这样,消费者才能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

其次,课程质量的提升是关键。知识付费的核心在于“知识”,而不仅仅是“付费”。这意味着讲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应该是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能够真正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此外,课程的更新也很重要,随着行业的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课程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

再者,平台的监督作用至关重要。平台不仅要为讲师提供展示的舞台,更要承担起监管的责任。这包括对讲师资质的审核、对课程内容的把关、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等。平台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每一份付费内容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

此外,消费者自身的判断力也非常重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在选择课程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目标来,而不是被营销话术所左右。同时,我们也要勇于维权,一旦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应该及时反馈,甚至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知识付费市场,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鼓励和支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付费项目,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利用。

总之,知识付费行业不会消失,但它需要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作为消费者来说,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擦亮眼睛,不要被专家的抬头影响自己判断成功没有捷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对于那些希望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实现梦想的人来说,选择正确的导师和课程比盲目追随所谓的“大咖”更为重要。

作者:编辑部;公众号:正和岛海邻

本文由 @正和岛海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