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师组团“复活”的名人,其实就是个人名
近日,关于AI复活的话题又火热了起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复活走上了台面,商业化的加成让复活逝者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不纯粹。AI复活,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争议?
最近,关于AI“复活”明星的争议再次席卷了舆论场。
从曾经跨年晚会上的邓丽君,再到近期的李玟、乔任梁与高以翔,作为几乎每年都固定出现的桥段,每次已故明星被“复活”的事件都会引发支持与反对两派的混战。
而与前几次争议更多聚焦在情感层面不同,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进步,越来越接近真人的“赛博重生”伴随着越来越成熟的“复活师”产业链,让复活逝者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不纯粹。
对明星相关家属的情感伤害、在法律灰色地带的疯狂试探,与快速扩张不断掘金的复活师行业一道,构成了2024年最新版本的抽象赛博图景。
复活师组团“复活”的名人,或许就是个人名。
一、自我感动的复活,结结实实的伤害
与此前还存在着正反两方唇枪舌战的空间不同,在这边争议中,涉及明星的相关家属对于采用AI技术“复活”明星的做法普遍展现出明确的反对态度:
高以翔的家属站在法律的立场上,指出未经授权利用逝者肖像构成侵权,强烈反对这种未获允许的行为;乔任梁的父亲从情感层面出发,认为这类行为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极度不敬,这种无差别的“复活”实质上是对家属未完全愈合的伤口的揭开,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
江歌的母亲坚决表示拒绝使用AI复活亲人,且强调如果要“复活”,也只能由亲属亲手进行——外人无法理解亲属与逝者间那份深厚的情感,就不应代替他们做出任何选择。
这些回应,都将矛头指向了近期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新职业,“AI复活师”。随着AI技术越来越平民化,最近一段时间来,许多自诩为“复活师”的人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已故名人带回公众视野。
从技术创新到情感慰藉,复活师们试图利用各种理由正当化自己的行为,以期在这个快速成型的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在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AI复活早已逐渐演变成一项商业活动,而当利润成为推动力时,复活逝者的行为就已经不再是一场纯粹的技术试验或是对过去的致敬。
艺术探索?情感链接?都已被商业色彩所淹没。
其实在查阅资料之前,对于AI复活师这门生意的发展情况元宇宙新声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在详细体会到复活师行业商业化程度之深后,还是不由得感叹:
在靠AI赚钱这件事上,复活师们接替李一舟又赢了奥特曼一次。
二、商业化让行业变质是必然?
目前,AI复活服务在市场上呈现出多价格、多层次的特点,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再到几万元不等,从标准化产品到一对一定制,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AI复活服务已经进化到十分成熟的形态。
不同价格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从简单的音频复制、视频生成一步步叠加到复杂的全面数字人重建——更高价的服务往往涉及更深层次的个性化定制,例如复杂的情感表达、精准的语音和肢体语言模仿等。
但了解到这里,一个不太地道的想法从脑海里浮现:如果后续需要通过续费的方式延续或者升级服务,在不交钱后,是不是“赛博生命”就会化身为“赛博幽灵”?毕竟这样的剧情在其他行业并不鲜见。
不过正在狂飙突进的市场显然不会停下来思考这些,毕竟即便是“赛博幽灵”,也不过是服务器中的几行代码。
在成熟的各层次服务之上,目前复活师们除了直接提供“复活”服务外,已经衍生出培训学徒、招募代理的现象,一条初步的产业链正在形成。而这样的模式一旦形成,服务范围的扩大、业务门槛的降低就会让更多人涌入这个行业。就目前来看,这样的趋势显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有需求才有市场,复活师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确实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人们深层的情感需求和对未来技术的期待。
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位熟悉的人都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许多人难以从他们的逝去中恢复。复活师提供的服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哪怕是短暂的、虚拟的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思念之情和心理痛苦。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在一些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们对于死亡和离别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和纪念方式。复活师行业提供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传统纪念方式的现代化转化的需求,使得逝者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在亲友的生活中存在。
但任何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都可能因为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暂缺陷入混乱,复活师行业亦是如此:
当下的复活师行业,除了商业争议带来的一层诡异色彩,法律层面的潜在风险其实更为突出——特别是在未经逝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复活知名人物,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对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质性侵犯。
在人民网科普近日发表的《AI“复活”已故明星,是否涉及侵权?边界在哪?》一文中,就对相关行为的法律边界进行了深度探讨:
首先是对死者人格权益的侵犯,AI“复活”已故明星可能会侵犯其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这些权利在《民法典》中有所保障,而AI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在于如何适用现有法律来保护死者的权益。
同时目前大量的明星复活事件都未经授权,如果没有得到死者近亲属的同意,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构成未经授权的行为,可以视为侵权行为——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制作并发布这种内容的行为者需事先获得被编辑个人或其家属的单独同意。
而目前大量“复活”普通人的业务是否符合监管与合规要求也存在未知,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在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时,必须严格管理数据安全,对用户进行提示,并确保获得了相关个人的同意。
但面对国内企业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重视与实际保护程度堪忧的现状,这一要求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在实际操作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涉及大量用户生成的不同内容时。
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需要服务提供者、技术支持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三、没有合适的路,只有正确的路
人的一生之所以美妙,不仅在于不同人之间的多样性,更在于每个人特有的局限性。
然而当一个由大型模型生成、能与你对话的“老朋友”显现在眼前,即使不同的TA们之间表面上差异再多,也无法掩盖背后仅属于一个GPT的统一面孔。
这位“老朋友”TA知无不言、智慧无边、完美无缺,但唯独缺乏真实情感,当TA用与本人相似的性格,甚至超越本人的能力和智慧与你交谈时,你真的能感受到完全的、不含一丝诡异的快乐吗?
在《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深受失女之痛,为了摆脱这份悲伤,他为女儿丫丫创造了一个“数字生命”——这一存在虽然能够对话并具备一定自我意识,但仅存在于数字世界之中。
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不断与“女儿”相聚的科学家依靠“数字生命”来缓解内心深处的思念,但女儿每一次的惶恐与哭喊,似乎都在传递着“这样对她,她并不快乐”的信号。
在科学家看来,如果人类可以将记忆和部分意识上传到机器中,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实现精神形态的“永生”,这将成为人类文明延续的一种手段。
在经典英剧《黑镜》的其中一集中,女主通过AI技术“复活”了在车祸中去世的丈夫的故事。尽管AI复制了她丈夫的记忆和外表,却无法复制他的情感和选择能力。这个AI丈夫不需要休息、不会受伤,仅是机械地执行命令。
女主最终意识到“你不是你,你只是一个影子”,将AI丈夫锁在阁楼上,尽管如此,她却无法摆脱这段虚假的真实。
且不论那些逝去的,无法再与真实世界对话的人类,是否真的希望再回到这个TA们曾经或许十分想逃离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继续向前看,而不再沉溺于AI构建的虚假幻想吗?
只是面对不可抗拒的AI技术大潮,这些观点都已不再重要——寻找恰当的应对方式才是关键,而台湾音乐人包小柏“复活”女儿的案例,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
两年多前,包小柏的女儿因白血病离世,巨大的心理打击使得他与妻子都长时间不愿意与人交流,生活陷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包小柏决定利用AI技术重现女儿的形象和声音,以此缓解他和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自学AI知识并采集女儿生前的影像和声音,他成功地复刻出一个AI版本的女儿,并制作了一段女儿给母亲唱生日歌的视频。
之后,他不仅能够每天看到“女儿”的形象,还能通过建立的AI对话模型与“女儿”进行日常聊天。在媒体的采访中,包小柏对自己行为引来的争议也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走不出来怎么办?那就不走了。
面对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离死别,态度或许就应该如此:究竟选择拿起还是放下,做决定的既不应该是AI,也不应当是其他人,而是当事人自己。
作者:高乐
来源公众号:元宇宙新声
本文由 @元宇宙新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