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职场人最好的出路,是成为超级个体

1 评论 1573 浏览 6 收藏 13 分钟

最近几年,随着35岁年龄红线逐渐逼近,而大量的新人涌入让工作更难找,不少人选择数字游民和打造个人IP的路径。这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下,如何成为超级个体,打造好自己的个人IP。

最近很多人问到职业选择和路径的问题,包括如何选择岗位、职业发展路径、怎么做个人IP等等,我们就展开聊聊这个话题:

一、如何把自己变成超级个体

当下,面对大环境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对大部分职场人而言,最好的出路,就是把自己变成超级个体:不依赖于平台——并不意味着马上脱离平台,而是作为个体,也有独立获得资源和价值变现的能力,甚至拥有圈层、社会影响力。

在我们看来,超级个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开环式、一种是闭环式

前者靠单一的出色专业能力、圈层影响力或人脉网络,链接到需求方并完成价值交换。

后者则是自己能做生意的全闭环,可以是一人企业,也可以是微型创业团队。

二者的核心形态可以是副业、创业、自由职业……只要你能提供价值,无论是成为价值链的一环,还是串起整个价值链条,都能拥有对应的回报。

在组织内的价值回馈,通常「身不由己」——最近身边不少大厂人,都说自己已对绩效和晋升「去魅」:最终结果包含太多复杂因素,并非自己能够决定。而作为超级个体,个人的价值回报则更依赖于自己的能力、资源、判断和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自由和公平。

那么,如何以「超级个体」为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呢?

引用古典的职业模型「生涯四看」,结合上述的两种形态,做一个步骤拆解:

生涯四看指的是:

  1. 向深发展:在团队里做得更加精深,在专业层面持续深耕,成为专家;
  2. 向上发展:在组织内承担更大的责任,带更大的团队,做更大的事;
  3. 左右发展:转换职能,进入更适合自己的领域;
  4. 向外发展:把核心价值向外输出,创造属于超级个体的职业系统。

二、职场0-5年

在职场0-5年,不建议大多数人做副业或者兼职:

一方面能力有限,核心能力并没有打磨到极致,就算做,收益也并不能很高;另一方面,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这个阶段,是在整个职场生涯里,最有学习动力的时期,更应该基于核心能力去充分学习,包括业务精耕和主动学习。

尤其,不要因为不喜欢主业工作,而迫不及待地去找第二职业

引用赵昂的一段话: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这是职场初体验,如果有大数据统计的话,我敢保证,有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第一份工作。那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有一多半是因为缺乏职业能力,搞不定工作,而压力和挫折一定会带来负面感受,不喜欢是正常的。所以,初入职场,或者刚刚转型到一个新领域,一定要潜心提升能力,打怪升级。即便是确定不喜欢,也是在一个领域里做到及格才有资格换,这个时候,你在一个领域积累的职业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到别的职业里去。」

在这个阶段,我建议核心围绕「向深」和「向上」,也就是为之后的「超级个体」打下牢固基础:

  • 向深,意味着在工作中付出巨大精力去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也是芋艿自己的做法。回头看看,这些心无旁骛的付出和积累是一份深厚的基础,支撑应对现在复杂的营销环境。
  • 向上,意味着去承担一部分管理职能,包括项目管理和团队管理。

当然,有人会自我怀疑:自己到底是否适合管理?

我们的建议是:不妨先试试。因为,在职业发展初期,管理的权重越大,在专业领域的授权空间也会更大,匹配的能力成长也会更加快速。

如果发现自己确实不擅长管理,也能帮助自己深度理解自我的优劣势,以及作为超级个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更适合做某一个价值提供者,在开环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能力;还是面面俱到,做闭环的操盘者,管理整个生意链条。

三、职场5-10年

在这一阶段,职场人往往面临更多路径选择。但每条路走下来,都可能会遇到瓶颈:

  • 往深走,做专家,很可能面对着「更有性价比」的年轻人以及AI的冲击。说句不好听的实话,「又老又贵」的人,往往是企业裁员的第一选择;
  • 往上走,做管理,越往高层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即使成功晋升,不仅要日常应对「夹板气」的局面,也往往陷入各种部门内外斗争的困局;当然,胜任管理职能妥善应付自如的人,可以沿着管理岗位一路晋升,但其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会一直存在。

因此,也可以把视野放在岗位外或组织外,作为超级个体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左右看」和「向外看」。

  • 「左右看」指的是转换职能,进入更适合你的领域,如果向上或者向深都看不到让你兴奋的方向,可以考虑左右挪动,看看有没有新的切入点:
  • 举个例子,我的前同事,之前负责市场营销,后来觉得自己对电商运营更有sense,且能发挥自己在用户洞察方面的优势,在转变方向之后深耕几年,后面带着小团队做线上品牌孵化及代运营,转型为超级个体。
  • 「向外看」也是一种典型的路径,即创造自己的第二曲线或者第二职业体系。

那么,第二职业如何选择?

在我看来,最好的「第二职业」,包含三个支点:

第一、能力(专业优势能力积累和原生软技能)

第二、性格(常被忽略但非常关键)

第三、资源(通过工作积累起来的人脉圈)

其中,能力决定了「第二职业」的切入口:要么是专业能力的复用,要么是软技能优势得到发挥。

性格,决定在第二职业道路上能走多久。有一个点挺有意思的,就是你在工作上的劣势和缺憾,往往是第二职业的优势

比如,芋艿和猫不擅长汇报或者argue,尤其在激烈的场合不擅长针锋相对的表达,但如果有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和输出观点,就是自己的舒适圈和擅长点(也是有人问为什么能坚持输出的本质原因)。

而人脉资源决定「第二职业」的放大倍数和增长速率,可以关注日常工作的合作伙伴关系建构以及积极创造链接点——“把两个人联系起来,一定会产生新的火花;和更多的人分享,一定会带来新的人脉”。

在这个阶段,「生涯四看」是一个动态灵活的过程。比如在一个上升期的行业里,跟着组织冲(向上看)是最好的选择,而当个人碰到职场天花板,或者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考虑左右看或者向外看。

无论向上走还是向深走,我们都建议同时考虑向外看,搭建专属自己而非依托单一平台的价值交换系统。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如果带着「将自己变为超级个体」的价值观,即使在组织内部,也会有一往无前的证明力量:

在公司或团队中,核心目标始终是为了做成正确的事,以此提升能力和成就价值;而不是为了某个位置不得不妥协和圆滑,以一种不那么正直挺拔的姿态去刻意求存。

四、职场:10年以上

对10年以上的职场人,如果已经探索出能够发挥优势且被认可的价值交换体系,可以在「超级个体」的方向,实现三个目标:

1. 稳定的变现模型

这里的重点,不是变现,而是稳定。

突然抓到红利风口,赚够了足够退休的钱毕竟是少数派,更多的超级个体还是需要在更长的周期持续变现。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稳定的变现模型」,有三个维度帮助判断:

第一,需求持续存在

第二,自己或团队可持续地供给

第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不易替代的优势

2. 更大的机会点和第三曲线

经过更长时间内外探索和尝试,很多职场人的能力都是多元化发展,且人脉圈和资源也在积累。这时,可以再一次「向外看」,是否有更大的机会点,作为【能力】+【性格】+【资源】的优势放大器,冲击自己的第三曲线。

比如,我们认识的某个大V,从公众号做到圈层私域IP,再利用IP资源放大人脉圈,通过人脉不断找到参与企业外部合作的方式,找到更多的价值交换机会。

3. 赋能他人

个体的成长路径受个人视野、能力、精力和性格、甚至固有经验的局限性,一定有自己的天花板。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同行人彼此赋能,互为补充和支撑,一起开拓更大的机会:

  • 对开环者来说,把自己的经验、优势赋能他人,可以联手探索更大的商业机会;
  • 对闭环者来说,培养和锻造多个超级个体的组合模型,形成开放型的团队合作。

有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如果你过得好,一定是有很多人希望你过得好。

抱着赋能他人、「把自己和同伴打造为一个个超级个体」的价值观,能走得更远、过得更好。

专栏作家

聂军和岚岚,微信公众号:芋艿和猫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两个在大厂一路打怪升级的营销人,从小白到独立市场负责人的记录,所见所得所想所践。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还在读书的小白,看了这篇文章很受用,谢谢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