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杀死我们的思考力!

2 评论 676 浏览 1 收藏 6 分钟

最近爆火的AI产品,莫过于kimi莫属了。用户量激增,概念股出现,甚至看起来有种“下一个今日头条”的感觉。那么,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分享的自己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 AI 圈最明星的产品不外乎就是 Kimi。

从最初的15.6万访问量,到2024年2月的297万,这一跃升展示了Kimi Chat在长文本处理技术上的突破。

从20万字提升至200万字的处理能力,有效解决了用户的信息整合问题。

我想探索两个问题:

  1. Kimi 高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
  2. Kimi 的发展,好处不言而喻,没有坏处吗?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观察到,除了强悍的技术实力(当然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让Kimi 在读论文、播客和万字长文等多个应用场景下的表现优于其他产品,技术上的优势使得Kimi Chat在信息整理领域迅速占据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使用。

另外,Kimi 的市场推广策略上?对我们AiPPT有什么启发呢?

推广策略:

  1. 拓宽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合作。掌阅科技、华策影视已经接入Kimi,Kimi在借助内容渠道方的力量推广;
  2. 拓宽应用场景。针对研究人员文献资料分析的痛点、针对 HR 大面积简历筛选的痛点,Kimi独一无二走在前面,背后是对市场、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
  3. 口碑传播效应。用户的分享行为不仅拉新,也为数据模型提供了用户反馈,有效推动了产品的增长。

目前这三点我们都有在做和正在尝试做,从Kimi 的经验来看,是可行的,甚至我们的思路要更好更多一些,我们在渠道伙伴拓展、协作功能“逼迫”更多人加入“组织”、硬件产品等方面跑在了前面。

第二个问题:Kimi 的发展,没有坏处吗?

我惊讶于Kimi 基于技术优势带来的高速增长,很明显,这是一款可以媲美甚至在中文领域暂时超越 ChatGPT 的 AI 产品。

它可以利用用户上传的资料、利用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训练,上传的资料越多,训练模型越成熟,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来说,也是越好,但是我会担心,AI 所带来的数据反噬?

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源于另一款基于算法的现象级产品——抖音。

抖音的算法让用户沉溺于自己喜欢的领域,用户所有的搜索、点击、点赞、收藏、评论行为都变成算法的数据养料,算法在不断地匹配用户的需求,用户永远像一只蜜罐里的小白鼠,沉浸在自己的那一瓶蜜罐里。

那么 AI、Kimi 会不会成为新一代的“奶头乐”产品呢,会不会成为文本领域的抖音?

我认为大概率是会的。

现在,在日常工作中,我利用 AI 帮我写文案、利用AI 帮我整理资料、利用 AI 帮我做会议纪要,虽然现在的 AI 给到的答案或许只能达到我40%的要求,但是一方面,随着更多内容数据的供养,随着更多用户的提问,AI 一定会越来越成熟,Kimi 给到的答案也将越来越符合我的要求,那么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可能就会被弱化。

可怕的是,我发现AI 在阉割我们的思考能力,一旦被 AI 阉割思考能力,日常工作中就会过度依赖 AI 的力量,甚至成瘾。

所以说,做产品的人要思考利用 AI 让用户上瘾,但是普通人要警惕 AI 对思考力的阉割。

以上,就是我的本周观察和思考,欢迎讨论。

专栏作家

黄河懂运营,微信公众号:黄河懂运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5年+运营实操经验,甲乙方市场/营销/运营经验,擅长从0到1帮助企业搭建运营增长体系,在项目管理、市场调研、消费者心理研究、社媒营销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Kimi官网截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怎么用吧,我用AI写文章,感觉也挺费脑子的,要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梳理一遍,其实也在释放自己的思考能力

    来自美国 回复
  2. ai真的很好用,省时省力,只能说工具只能是工具,不能真正替代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失去思考能力。有些抽象问题ai还无法理解。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