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可视性设计思想,让你的产品更出彩

0 评论 509 浏览 3 收藏 9 分钟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有不少设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产品。比如正文中提到的交互六原则,反映的是可视性思想,即产品应该让用户理解其是做什么的、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操作。

在上篇文章“UX人不能不懂的交互层次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差错设计章节中,我们提到了理解性错误可通过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概念模型等方法来进行规避。可能有些小伙伴不太理解其中含义,本期文章便做进一步解释~

“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概念模型”等概念源于《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中的交互六原则,反映的是可视性思想,即产品应该让用户理解其是做什么的、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操作。

01 示能原则

“示能”是指一个物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物品的特性与决定物品预设用途的主体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与物体间可能的交互方式,对用户来说,这是一种“我觉得能对它做什么”的感觉。比如说,一把椅子有一个平面支撑(特性),人们(主体)会觉得可以坐在上面(预设用途)。

示能是存在的,即使它们有时候是不可见的。设计师应通过有效设计,让示能可见,以帮助用户理解如何操作产品。如装在门把手位置的一小块平板暗示门可以被推开;球是用来抛掷或弹跳的。不需要标签或说明书的帮助,预设用途帮助人们了解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操作

02 意符原则

“意符”是从示能分化出的概念,是一种信号,指向用户传递可以做什么及应该如何操作的提示,包括符号、标签、图示等。

“示能”和“意符”常被混淆,但二者有些许差异:

“示能”是一种主体觉得物品“就是那样”的感觉,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且有时候是不可见的;意符虽然也可以快速甚至直觉性地判断,但通常存在明确的解释,比如文字、箭头或图标的含义,是可以感知的。

举个例子,将门的把手替换为金属板来暗示推的操作(没有把手也就不能拉开了),这是示能;而在把手处用一张写着“推”的贴纸提示推的动作,这是意符。

03 映射原则

映射是一个术语,从数理理论借用而来,表示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上指“自然的映射”,即利用类比等关系得到对控制器和被控对象关系的直接理解。

比如灯泡和开关,当两者的排列结构一致时,用户即可很容易地理解灯泡和开关间的控制关系,这属于利用了空间上的映射。颜色也能用于映射,比如电视的数据线,你知道应该将不同颜色的插头插入相应颜色的插孔中。此外,人对映射的感觉有时存在文化差异,因而也要考虑文化因素。

04 约束原则

约束指将操作限定在特定范围,常见的约束因素有物理、文化、语义逻辑

  • 物理约束指物理结构上的局限将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大箱子不可能放到一个小洞里,一把锁只能通过相应钥匙打开。物理结构约束因素的价值在于物品的外部特性决定了它的操作方法,用户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 每种文化都有一套社交行为准则,如果置身于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原有的准则和行为就会不适用。例如大陆的驾驶室在左侧,但是香港地区就是在右侧。再例如日本东京和大阪搭乘电扶梯的站位也有左右的区别。所以文化的约束就更像是不同的社会认知、习惯、历史造就人群的行为差异。
  • 语义约束是指利用某种境况的特殊含义来限定可能的操作方法。以安装玩具摩托车为例,只有把骑车者设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让他面朝着车的前方才有意义。语义约束依靠情况来执行决定,依据的是用户对现实情况和外部世界的理解。
  • 逻辑约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基于逻辑的。前述提到的灯泡和开关的自然映射即是基于空间逻辑。在设计中,也存在很多其他逻辑,如业务逻辑、交互逻辑、视觉逻辑等。

05 反馈原则

反馈用以沟通行动的结果或出现的状况。

反馈必须是即时的,若延迟太久,用户可能会中途放弃,离开产品;

反馈必须提供信息,不能传递信息的反馈便是无效的、糟糕的反馈。糟糕的反馈可能比没有反馈更差劲,因为它在分散用户注意力的基础上却不能提供有用信息,可能会刺激和引发焦虑,导致用户的负面情绪。

反馈的场景需合适且有必要。过多的反馈可能比过少的反馈更恼人。太多的警告会让人忽视所有的信息,或在可能的情况下,禁用所有的提示,这意味着关键和重要的信息容易被漏掉。

反馈需要精心设计,需要以一种不显著的方式确认所有的操作。反馈也必须考虑优先权,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不重要的信息,使用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重要的信号。

如何进行有效反馈设计可参考“UX人不能不懂的交互层次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微交互设计-有效反馈设计章节。

06 概念模型原则

概念模型通常是高度简化的说明,告诉用户产品是如何工作的。比如电脑中的文件和文件夹就是一套概念模型,实际上硬盘上并不存在文件夹,但这比复杂的计算机指令更能让用户理解计算机的操作。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混淆概念模型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指人基于过去的经验对事物如何运行形成的主观认知和预判,用户在使用产品前就会对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理解;而概念模型是在人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产品如何使用的理解。心智模型一直存在,概念模型则是在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

作者:Problemer,公众号:问问运营笔记

本文由 @Probleme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