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视角下的东方甄选与董宇辉

0 评论 736 浏览 0 收藏 10 分钟

这篇文章,作者从自身经历过的倒挂问题说起,从交易视角,看当年俞敏洪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东方甄选的事件,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

东方甄选事件过去很久了,与辉同行如今已经名声大噪,董宇辉也如愿开启全国的轮回助农助商模式。翻出来之前的东方甄选事件当时记录的一些看法,避免蹭热度之嫌。

当时出现东方甄选直播间事件并发酵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新东方以及背后俞敏洪为首的这群人到底曾经和现在做的什么事儿、做的怎么样,从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引子(每个人都可以对一下自己的答案):

  • 俞敏洪老师有没有很有钱?
  • 新东方当年对社会成长有没有贡献?
  • 东方甄选的东西质量是不是过得去?
  • 俞老师即便在疫情时候也能把所有钱退了、教具课桌捐赠了,这是“名”,也是俞老师应得的。

时间拉回到疫情时期,新东方的逆风翻盘

东方甄选当初的逆风翻盘,像是替一群老师谋生路,更像是野心家的敏锐嗅觉下的尝试。只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迸发出来的温情感染了同为个体人的观众们,我们大脑天生喜欢故事、喜欢无中生有的幻想。表面上看我们认为是以东方小孙为代表的同事不满工资倒挂、内部收入差距,其实本质是东方管理体系的边界受到了触碰。

如烟往事,亲身经历过的倒挂

2016年做旅游电商,海岛类出境旅游产品客单价高,单笔订单基本在四五千元。有一次工资日之前(大约是财务姐姐做出来工资表给各个板块 boss 确认的环节),我被副总叫到办公室一顿狂炒,我心里还在嘀咕这他为啥呢?!原来是出现倒挂了。

团队中有两个负责平台运营和销售的妹纸(一个是毕业就入职公司先做了 2 个月同业销售后转过来跟我一起做OTA拓荒的;另一个是 2016 年我面试进来一个做过线下销售的妹纸),刚进入旺季前夕基本工资+提成,马上过万,记得那时我的工资刚到固定 6K+团队业绩提成。我还非常愤青的和副总理论,提成规则是制定好的,团队小伙伴也是正常的努力付出,为什么不能按照规则拿收入呢?(我甚至还为她们跟着我负责的业务线,能够取得比线下更高的回报而沾沾自喜)

进入管理岗,认知视角转变

后来跟着大boss哥组织管理岗不间断学组织系统和管理知识,从背后的管理视角可窥探一二(虽然大部分课程看的是员工版本…)。当时倒挂的事情站在管理层面想一想,风险确实很高的,因为当时是多平台运营,整个团队从 2015 年拉起来经过了线上、线上+线下又回到纯线上并进入到稳定增长期, 组织设计上每个人负责平台不同,且不说成员内部出现内斗不说,关键是平台的流量政策好还是真的个人操盘水平高呢?

传统管理的视角来看,我们一直在找的是这台机器尽可能有序运转、我们要找的是增长飞轮不断加码到这台机器上。你一定不希望,这个机器的某个部件成为你巨大的不确定。同时组织系统设计上,对于薪酬需要进行严密的设计,目的是挖掘发挥人力的最大价值(这个价值会保证有竞争力,但也一定会对标岗位价值、同行业同岗位常规市场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大目标。(这个也是第一代杠杆,劳动力杠杆 的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法则)

第三代杠杆,遇到了第一代管理

董宇辉的才华可能在职场经理人眼里不过是盈利的工具,工具 和人的对话,本身就不是一个平等视角。董宇辉在东方甄选平台价值的迸发,你说是简单的劳动力杠杆吗?当然不是!

互联网时代,信息分发效率突破了劳动力杠杆、资本杠杠的空间、时间限制,可以迅速撬动、膨胀。这时候你说,你要用劳动力时代管理的方法,想去试图控制这个杠杆效应的无需扩张,这本就是痴人说梦,结果很明显:维度不同,保持自己的杠杆,走向新的世界;或者降维,重新回到劳动力的杠杆空间。

打工人无法保持时刻交易,不得不去减少交易频次

职场人加入组织,其实主动放弃了自己和社会的很多交易机会和频次,我们混沌的将自己的理想认为可以和组织的愿景进行投射、结合。但现实只是很多职场人的一厢情愿,本应该拥有的交易权利丧失,进而转化为降维的、内敛的内部交易。一群人的外部交易机会,贡献给组织,这时候个体的理想和梦也被收敛在组织的梦想之内了。

个体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选择加入组织, 组织完成对外的实时交易,个体的交易被延迟。这是社会上一直在发生的真实的事情,社会的协作网络多元、复杂,又由于高度的自由而追求极致的高效用。假如没有出现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每个人都不得不去直接和社会上的需求做对接,这是极其复杂的,不能让个人和社会生产效用最大化的。(可是三代杠杆不就是干这个事儿的吗?董宇辉凭借一己之力在时代的背景下,打造出来了三代杠杆,却仍然深处一代、二代的体系之中)

个人选择加入组织,交易的自由度就像鸡蛋一样放入了篮子里面,这个篮子在市场和社会协作中拥有了更高、更好、更有质量的对接自由度。个人则与组织进行交易,这个交易不是时刻发生的,个体在加入组织的时候存在交易、薪资变动、职位变动也是交易,可是这些交易通常会延迟发生。

日常在组织中的工作本身,存在交易吗?

当然存在,但是这个时候,交易被内化,这些交易不再如你和组织初次交易时,标的物是你的劳力、脑力、影响力付出兑换一定的回报。过程中的交易,更多的是这一群人之前的交易,一群人互相协作+一个目标(描绘出来的愿景)驱动这群人滚动起来。过程中的交易,可能是我通过工作历练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获得组织协作网络中重要性的提升,通过这些交易的累积,再去回到最初的交易对话中去,获得相对延迟的位置、收益的再次谈判对话。

我们并不少见,为了项目目标的推进,一定会有不少个体自愿加班、绞尽脑汁策划方案、除了名利更多也是责任心和成就驱动他们不断的投入,奔向小组、团队、组织的目标。你看,在这里交易又有了变化,它回到一个人自己本身,他人的认可、成就感的满足。

由此我时常会想,一个人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加入组织,被迫降低自己的交易频次,过程中却被其他的各种交易所覆盖,这些交易最终都是指向组织的目标。这样看来,一个人的交易成本并不见的降低了许多,同时一个人投入的还有他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如果要有一种态度,请记住“欲求、欲取”,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取自己想要的。

本文由 @Kris_3zzz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