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产品经理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你为什么选择做产品经理?这个问题,每个人答案不一样。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做产品的初心和选择,供大家参考。
大语言模型无疑是近期或最近一两年特别火的话题,不管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几乎都在布局AI,大厂做模型,小公司借助AI的能力寻找产品机会,对产品经理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机会,一个新的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有可能借助技术能更好的解决某场景下的痛点或更好的满足某场景下的需求,大部分产品经理也都在学或了解AI的一些知识,我也不例外。
我不是AI产品经理出生,当我对大语言模型一知半解的时候,总觉得它能改变世界,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得赶紧抓住风口拼命学。
我还记得我从AI的基础定义,机器学习是什么到神经网络的演进历史再到transformer架构原理,输入输出,做了自己的知识星球,做了短视频科普等等。那个时候除了把输出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另外的目的就是依靠AI热度或许能在过程中获取一些流量,但到后面发现,自己的动作变形了。
变形在哪里?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获取流量而做一些为了获取流量的动作。
这听起来没毛病啊?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短视的行为。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长期有回报的事情,快餐式的内容消费和多巴胺的快感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相信很多人更倾向于短期逐利;而我一直有一个信念也是: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的就是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如果不以用户为中心,产品为中心,一味想通过一些短期行为为主要指导方针去获利,那即便短期内见效长期下来一定会失败。很多公司或产品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当然都知道,但追求长期回报,围绕用户价值去做事情是反人性的而反人性的东西就很难坚持。
我是大环境中的一个实例,但这个实例某种程度上也应证了当下AI的氛围:大量的关于AI的社区提供很多无用的内容,就像是在表达我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因为我给用户提供了大量的AI内容,而至于这些AI内容靠不靠谱?有无框架性?用户能不能快速了解,对用户的价值点在哪里是没有看到的,这似乎是为了满足用户对AI知识焦虑的需求,但仔细想想海量的难以理解的东西丢给用户,用户可能对AI知识更焦虑了。
不得不说AI这波热度确实能带来AI相关的流量红利,好多科技博主也借着这波红利获取了不少的流量,如果确实能把一些专业的内容科普、实用的工具介绍带给用户,我觉得价值也挺大的,相信时间的力量,最后大浪淘沙剩下的一定是价值最大的那一批。
做流量也好做产品也好,最后交付对象都是用户,而用户买单的前提是你提供的价值大于用户所付出的成本,这里涉及到交易模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俞军老师写的《产品方法论》,里面很好的阐述了交易模型,我记得我当时看完属于醍醐灌顶,激动了不止一小会儿,而围绕用户价值出发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什么难?因为人性! 人是懒的,习惯用户最短的路径去采取一些行动为了达到目的。
比如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在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下设计且不喜欢复杂的思考,线性的概念式的思维方式最简单,寻找逻辑自洽,但不管针对toB 设计还是toC设计,实际上你要想把功能做好,在企业服务领域你必须要深入到业务的实际场景当中去要不然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自high。
记得自己在刚从C转B的过程中就出现过这个问题,而toC也是如此,你先必须了解人且人所处的环境,这个过程是很消耗的,你要做大量的调研访谈逻辑辩证,偶尔还会让你出现混乱不自洽,痛苦着,但你要做好产品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不管是长期主义还是从用户角度逆向出发做产品,我觉得都是产品经理所需要具备的很重要的能力。特别是现如今大量鼓吹一项技术能改变世界的环境里,保持独立思考,外部环境的躁动很容易影响到自身。
我觉得AI固然需要长期了解,但现在看下来它的能力还仅限于一些特别小的场景,远没看到工业革命级别的革新;可能在这过程中不仅技术要迭代也需要大量的产品经理来将技术落地。
拥抱变化和机会,但也需要脚踏实地,拒绝短期主义,一辈子做好产品经理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本文由 @产品萧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